节目因人而生动

时间:2022-06-21 07:46:33

节目因人而生动

在刚刚结束的2007年度江西广播电视奖广播专题类的评选中,江西人民广播电台科教・农村频率送评的一件新闻专题《非典型农民戴向阳》别具一格地记录了一个山村农民的心路历程,新颖别致,令人耳目一新,得到很多评委的好评。

听了这个节目,有这样几点印象较深:

一、节目的选材有新意。

这个节目通过一个边远偏僻小山村的一个江西农民形象,反映出发展变化着的世界给这个山村带来的影响,农民在思想观念上产生的变化。婺源县最偏远山村的农民戴向阳通过互联网了解世界,也通过互联网把自己的家乡推介给了世界。节目中的主人公不是名人明星,不是英模先进,而是生活中的平凡人物,这使得节目对于听众来说更具接近性。一个普通农民没什么新闻价值,一个典型的农民或许因为其典型性而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而一个突破了传统意义的农民则因为其“非典型”性而具有更大的新闻价值。一个不拿锄头拿鼠标、不耕田地敲键盘的农民,不在田野里“脚踏实地”而是在网络世界里开博发帖的农民,对很多人来说确实是很新鲜的。这个节目的选材有新意、有新闻性。

二、节目塑造了一个有精神、有思想、有时代特点的农村青年形象。

这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更是一个不普通的农民,正如节目标题所言,是个“非典型农民”。节目中说,他放下锄头,拿起了鼠标;他热情好客,吸引了八方驴友;他善于思考,把山村里的茶叶卖到了全国各地;他喜欢收藏,6平方米的阁楼里存放着8400多份报纸;他的博客把自己的家乡展现在世界面前,让世界认识这个藏在深山里的小村落,给村民带来惊喜和希望;他要把农民的声音大声喊出来,让更多的人听见;他认为,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他在自己的博客中发表对新农村建设的想法,对乡村制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在《江西日报》《上饶日报》刊出。节目通过这样一些细节,给我们形象地展现了一个向往美好生活,敢于突破创新,有社会责任感的农村青年新形象,人物形象生动、丰富、立体、有灵气,有血有肉,触手可及。

三、人物本身出色的语言表达为这个节目增色。

听过这个节目的人,无不为节目主人公戴向阳的话语深深打动。节目中,戴向阳侃侃而谈,思路清晰,语言自然流畅,在一个较短的时间里给人以较多的信息量,让听的人不觉得累,不觉得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戴向阳清晰、生动、流畅的语言和他的故事构成了这个节目吸引人、感染人的非常重要的方面。同样是这些事,同样是这些话,如果叙述、表达的主人公是一个木讷寡言之人,那绝不是这样的效果。这样的效果从何而来,可以说,这个范例给我们做专题节目两个启示:一是要善于寻找、发现社会生活中那些善于表达、敢于面对话筒、镜头的采访对象,要善于选择那些有利于突出新闻主题、有利于实现节目策划意图的采访对象。这一点有时虽然可遇不可求,但在同等价值的采访对象之间还是存在一个如何选择的问题。二是记者要做好与采访对象的沟通和交流。戴向阳在节目中表现出的语言状态,应该少不了记者与他的充分交流。只有交流充分了,采访对象才会敞开心扉,打开话匣子,记者也才能得到自己需要的鲜活材料。这两条,这个节目既遇到了,又做到了。于是,我们听到了一个优秀的人物专题。

四、释疑解惑,开掘“疑点”,使之成为兴奋点。

节目中,有好几次通过设问的方式对戴向阳的思想、行为提出疑问,这些疑问既是记者心中的问题,也是听众心中的问题。比如:“想法虽好,可酒香也怕巷子深,怎么才能让这里的茶叶和美景走出大山,让更多的人知道呢?”这引出了戴向阳说出了上网的初衷。“不拿锄头拿鼠标,不耕田地敲键盘,这样的生活搁在一个农民身上,您也许在担心,难道他不用赚钱养家吗?”这引出了戴向阳开发农家乐旅游的故事。“这些年赚了些钱,为什么房子都没有?”这个问题的答案让人看到了一个痴迷网络世界、兴趣爱好广泛的农民,突出了戴向阳的“非典型农民”特征。“有人说,他这么做,不为钱财,难道是为名利?”戴向阳的回答让人看到他的朴实、真诚。节目中的这些设问,构架了节目的主体。对这些问题的探寻,打开了听众思考的空间。这些问题递进的内在逻辑,契合了听众对人物不断深入的了解欲望,引导着听众的收听兴趣。对这些问题的一一解答,一笔一笔勾画出这个“非典型农民”的形象。节目对这些“疑点”的开掘,在某种意义上又形成了节目一个又一个的兴奋点。

(作者单位:江西省广播电视局)

本文责编:陈道生

上一篇:采访对象:深度报道故事的内部构建者 下一篇:视听美·情感美·哲理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