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转型中士官大专基础教学改革探讨

时间:2022-06-21 04:56:16

院校转型中士官大专基础教学改革探讨

本文在地方高职基础课改革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改革及师资培养等方面就如何改革士官大专基础教学、适应岗位任职需要进行了探讨。

士官大专 基础教学 改革成果

一、前言

近年来,一些学者和教育工作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课程领域对高职基础课教学改革做出了积极地探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对于我们在院校转型中推进士官大专教育基础教学改革有重要的启示。

二、关于高职基础课的研究概述

第一,学者们一方面认同基础课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发挥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则认为必须打破现有学科体系,围绕高职培养目标,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以及“为专业服务”的理念开设基础课。

第二,在基础课课程体系的重建问题上,学者们都力图围绕职业能力培养,淡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限,强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学生专业素质培养与基础教学内容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和知识需要,将基础课课程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起来。

第三,关于高职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成果体现了两个趋势:一是在教学策略上,强调基础课教师要找到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结合点,以增强基础课的针对性与实用性;二是在教育方式上,强调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及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四,对于高职基础课教师的发展方向学者们的研究观点存在着分歧:一种观点认为高职基础教师应发展成为“双师型”教师。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高职基础教师应成为“研究型”教师,两者的发展目的都可归结于增强基础课教师的专业适应性,提升基础课教学的专业服务能力。

三、士官大专基础课改革的启示

第一,从基础课程的本质出发,体现基础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突出职教性。

士官大专教育以培养任职能力为目标,同时还具有鲜明的岗位指向性,要求学员能够迅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适应岗位需要,这就要求基础课程突破就基础论基础的观念,根据不同专业需求,适当引入专业教学理念,强化基础知识的工具性和应用性,体现“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因此,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以及“为专业服务”的理念开设基础课的研究成果值得我们学习。

基础课教员应打破传统的基础课与专业课各自为政的“学科中心”模式,建立起与培养目标相吻合的“能力培养中心”模式。即在认真分析某种任职岗位所要求的各种具体业务能力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该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确定该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内容,保证基础课所传授的基础知识在学员专业学习中能“够用”,同时放眼学员的未来,注重培养学员的学习能力,为以后终身学习及适应新的任职需要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从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突出专业关联度,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

借鉴地方高职院校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将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学生专业素质培养与基础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的做法,士官大专基础课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优化与重建要依托专业建设,结合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能力目标为导向,优化整合各门课程,构建模块化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形成系统的基础知识体系,突出专业关联度,实现以能力为导向的岗位任职人才培养目标。同时,教学内容定位要与任职能力培养相结合,把培养学员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

在实际教学实施中,关键是要针对专业特点,找准基础课程与专业教学的结合点。这就要求基础课教员主动与专业教员进行沟通交流,熟悉、了解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了解该专业学员所需要的基本文化素质和任职能力素质,充分认识自己所教授基础课程在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针对专业特点,选择和调整教学内容,尤其是设计与专业应用相关的教学案例。同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要指出在哪些专业课中的哪些实践环节要用到相关基础知识,这样既可以把学员从枯燥的公式、概念、抽象理论中解脱出来,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又为学员学习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从培养岗位任职能力出发,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突出实践性。

借鉴地方高职基础教学改革经验,士官大专基础课程在教学模式上应体现实践性,即紧扣任职能力培养,以有利于能力生成和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为重点,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员的知识应用能力,让学员在“做中学、学中做”,真正实现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统一。

可以借鉴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成功经验,创设岗位任职情境,从而有效地培养学员的知识应用能力。任务驱动法变“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线”为“以工作过程体系为主线”的教学组织,将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待完成的典型任务,让学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完成任务,真正体现“学、做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员可在基础教学中,针对专业特点,适当引入真实或模拟案例,与学员一起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和评价,再进一步引导学员思考在此过程中学到了哪些知识、解决了什么问题、得出了什么结论,然后,再创设另一类似的案例情境,由学生独立进行案例分析,从而培养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增强基础课教员的专业适应性,提升基础课教学的专业服务能力。

首先基础课教员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牢固树立服务于专业教学的课改理念,与专业教员积极沟通交流。特别是根据基础课程的改革发展趋势,一些原来从事基础教学的教员将被分散到各系去讲授基础课与相关专业课相融合的课程,这就涉及到基础课教员与专业课教员如何合作的问题。

其次,基础课教员应注重实用调研,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与实用性。一是要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对学员未来任职环境的调研,将理论回归于实践、将抽象还原于具体,从源头上把握理论的实践意义、知识的实用价值,从而对教学的重点做到心中有数。二是要进行专业调研。基础课教员应当了解自己所任教的专业的培养目标、预期任职岗位、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这样才能使自己所任课程更好地为达成专业培养目标服务。三是要进行学员调研,从而有效地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李东风,葛力力.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要科学定位[J].职教论坛(教研版),2006,(5).

[2]程文义,王鹏.公共基础课的职业能力观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9,(7).

[3]姚培华.加强高职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增强专业服务效能[J].中国校外教育,2009,(7).

[4]汪荣伟.适应“工学结合”模式的数学课程体系的研究[J].高教论坛,2008,(3).

上一篇:关于心理自助小常识活页的探索及操作路径 下一篇:浅析新形势下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