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当代图书馆管理中的“以人为本”

时间:2022-06-21 04:14:45

略论当代图书馆管理中的“以人为本”

摘 要:图书馆“以人为本”式的管理和服务是图书馆事业的根本。“以人为本”式的管理必须把馆员和读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二者缺一不可。树立“以人为本,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树立“以人为本、馆员第一”的管理理念。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馆员;读者;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1-0126-02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图书馆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传递信息情报、参与社会教育等职能。它是一个文献收藏、信息和知识传递并提供学习和知识服务的、充满人文感情的媒介机构。自从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成型以来,就衍生了一系列的图书馆管理理论,并在百余年的实践后不断发展、创新,时至今日,在对科学管理给予极大重视的同时,也需要强调并且落实人本管理。当前,已形成网络信息在社会生活各个层面“不遗余力”地广泛渗透局面,同时图书馆“人本”理念的增强和知识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相应地,图书馆管理中“人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在我国,整个图书馆事业学界通常认为是公共图书馆、专业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这三种类型的图书馆组成。

在这三种类型的图书馆中,一般认为公共图书馆主要起着服务于社会大众的作用,兼及为部分教学、科研服务的双重任务,其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国家经济、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等方面;而为数众多的作为各种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门的各类高等院校图书馆,则相对集中地担负着为高校教学、科研提供信息服务的重要任务,在当前教育兴国的前提下,为发挥高校培养对社会发展适应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和推进产生高水平科研成果等主要职能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至于各种专业图书馆,则一般被认为是作为任一图书馆与所服务机构本专业信息一体化的文献情报、信息、机构而存在,其主要职责在于广泛的搜集相关专业信息,通过具有一定深度的整理、分析后,定向向相关专业提供资料信息服务,在提升相关领域科研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在我国大力推进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上述各类图书馆的事业也得以飞速发展;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当各类图书馆得以发展时,它们又在一定程度上以自身所担负的职能及发挥的作用服务于我国的社会发展、文化建设。由此,作为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发展的主体需求,想方设法促进各类图书馆的发展是必然的选择。那么,各类“人本”诉求就成为不可忽视的存在,也就是说,应该在各方面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人性化管理。从哲学角度而言,“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在针对具体事务进行分析、处理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根本价值准则,一切都要以人为目的。“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其实就是对人这种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生存境况的关怀。从图书馆的角度来说,“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突出图书馆各项事务中人的地位、价值和作用,注重图书馆本身、馆藏、人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

从管理角度来说,“以人为本”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其他系统组成要素的辩证关系,重视人的智慧和创造力的主体地位和其在事物进程中的能力和决定性作用,将人作为“源头”而形成的围绕“人”的科学理念。在事务管理中,“以人为本”要求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事务管理的根本,以调节、控制和管理人的行为作为事务管理的关键。首先,在图书馆管理中,从个体而言,“以人为本”中的“人”分别指向馆员和读者,但是在任一种情形下,此二者都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在管理过程中,管理的主体是馆员,但却必须以读者的文献信息资源需求为基础,以读者能公正和最大自由地获得知识为目的;在服务过程中,服务的主体是读者,但任何服务活动都不是单向的,没有馆员参与的仅有读者的服务活动是不成立的。其次,人为本的“本’,在图书馆工作中的指向并非哲学范畴内的事物的本原或本体,而应该是一切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各类图书馆工作开展所要围绕的中心点,根本而言指的是广大馆员和读者的根本利益和权利。

管理中的“以人为本”,就是如上所述主体包括读者和馆员的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它要求我们既注重“以读者为本”的服务宗旨,又强调“以馆员为本”的能动意识。所谓“以读者为本”,它要求我们树立“读者至上”的理念,把方便读者、满足读者合理需求作为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所谓“以馆员为本”,它要求我们树立“馆员第一”的理念,爱护馆员、理解馆员、尊重馆员、充分激励馆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关心馆员利益和需求,不断改进管理手段、提升管理效益、推进服务创新。就图书馆整体而言,“以人为本”式的管理,就是要切实形成“图书馆”与“人”之间的良好互动,以此保证管理目标的实现,从而全面推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一、树立“以人为本,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

1.馆藏资源充实化。在三大类不同类型的图书馆中,要按照各自不同的服务对象主体来确定自己的馆藏资源特色。比如:公共图书馆的面向社会、高校图书馆的面向教育、专业图书馆的面向科研,由于图书馆事业的开展必须依赖经费,所以只有明确服务对象,才能使有限的经费得以更好地配置利用,“几何式”助长发挥图书馆的作用。

2.信息资源网络化。绝大多数各种类型的图书馆在经费不宽裕的情况下,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在信息“爆炸式”发展的当下,利用网络资源更好地服务读者。比如:适度增加购买电子类型出版物所用经费在整体经费使用中的比例――源于这一类型出版物相对学科门类齐全,使用便利,一定程度上符合读者的“快餐式”需求,深受一部分读者主要是教师、学生、科研工作者的喜爱;也可以考虑利用电子阅览设备和馆员优势,搞好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打造相对全新的信息交流平台:一方面是开发面向特定读者群使用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是建立各类型图书馆间互通有无的信息网络。

3.环境布局人性化。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信息网络如何“爆炸”,图书馆在目前的状况是,仍有一大批“铁杆粉丝”会选择图书馆阅读的方式,因此,为他们提供理想的阅读环境就是必需的选择,甚至可以通过这一方式吸引更多的读者群――注重渲染图书馆的文化气息,一定程度上可以使人心情舒适,增进其阅读的渴望。比如:环境清净优雅、照明光线充足、空气清新怡人、馆内布局合理、设备想人所想、书本方便取阅、导引标志清晰、书刊分类准确等。

4.服务内容多样化。随着社会各学科的广泛发展,广大读者对文献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各种类型的图书馆读者人群知识结构、层次多样化,各类图书馆应根据相应读者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服务,必须以市场和用户的信息需求为导向,为用户开拓多样化的服务。

5.服务方式创新化。在各类型图书馆中,高等院校图书馆和专业图书光往往面临着层次要求更深的专业化服务,这就要求相应的馆员需要有针对性地为其推荐本学科国内外最新的系统理论、最新的学术成果和最前沿的学术动态,从传统的借阅和简单的信息咨询向深层次的二、三次深层信息服务发展。

二、树立“以人为本、馆员第一”的管理理念

1.“以人为本”管理的核心是激励,现代社会中随着图书馆由馆藏资源管理逐步发展到扩展知识服务领域,作为提供服务主体的馆员们承受了以往不曾面临的巨大压力,同时,馆员的创造性和才能的发挥在图书馆功能开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而“激励”是能够激起人工作欲望,吸引并保留人才的重要手段,所以,当前图书馆一切管理活动,都必须围绕着如何充分利用馆员这一核心资源而展开,要着重考虑如何使图书馆馆员的效用发挥到最大。

2.建立相对科学的管理机制。作为图书馆管理的必要条件,科学的制度不可或缺。图书馆是一个工作量大、秩序庞杂的系统,它需要健全的规章制度的支撑,否则将无法有序运转。而图书馆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原则,必须切实可行、公正合理。比如:建立一套科学、公平、合理的考核体系。将检查馆员履行职责的情况作为考核的重点,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考核标准按照不同类别、不同级别、不同岗位而有所不同,确保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侧重于提高馆员的积极性,以鼓励、激励为主、略施小惩为辅。再如:公正录用、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价值取向是科学竞争机制的核心,通过这种机制达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整个图书馆内形成争学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奋发向上的良性氛围。

3.注重树立馆员的威信。不可否认的,长久以来,由于片面强调服务以及部分馆员自身素质不高等原因,导致馆员“地位不高”的情况较为常见,无论是公共馆馆员、专业馆馆员还是高等院校图书馆馆员,都存在这一问题。这种情形的长期、普遍的存在直接使得无论是在不同群体读者的心目中还是社会整体认知中,图书馆馆员都是“没出息”的职业,是“养闲”的职业,加之收入低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图书馆馆员普遍压力大,进而职业认同感偏低。其较差的社会化影响,主要在于当前图书馆馆员在现实情况中的社会地位难以与其所从事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工作性质得以相匹配的公众社会认知度。为了解决这一困境,可以考虑想方设法提高馆员自身以道德素养、业务素质为主的综合素质,以此为基础,利用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性化服务等方式使广大读者从心里认同图书馆馆员是相关领域的专家而并非单单的图书管理员,形成到图书馆后甚至日常工作生活中有问题请教和咨询馆员的习惯,从而提高广大图书馆馆员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使其成为读者心目中的专家、老师、咨询师。当图书馆馆员在广大读者心目中的地位得以提升时,馆员的新形象也必然赢得广大社会的公众认同。

参考文献:

[1]陈雅.知识图书馆:理论与模式[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孙雪峰.文化大发展进程中基于“人本”理念的图书馆馆员管理[J].现代商业,2012(11).

[3]谭明友.浅析高校图书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J].消费季刊,2009(3).

[4]贾颖.高校图书馆管理人性化之我见[J].山东纺织经济,2009(2).

上一篇:初中化学学生的实验心理与应对策略分析* 下一篇:华语电影字幕中文化专有项的处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