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与白鹭洲书院

时间:2022-06-15 08:40:28

文天祥与白鹭洲书院

摘 要:尽管在白鹭洲书院学习的时间只有一年左右,但文天祥思想抱负的形成,生活道路的选择,与他在书院受到的教育密切相关,可以说白鹭洲书院的教育造就了后来的文天祥。反过来,文天祥也用自己的言行扩大了母校白鹭洲书院的声誉。文天祥与白鹭洲书院相互影响、相得益彰的史实,对我们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学校发展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文天祥;白鹭洲学院;启示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1-0119-02

千年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中,文天祥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概被后人万世敬仰。千年绵绵不绝的江西地方书院中,白鹭洲书院以其浓厚的爱国主义传统和崇尚气节而闻名于世。文天祥与白鹭洲书院,二者在宋理宗宝三年(1255年)发生了交集,这一年,文天祥20岁,入白鹭洲书院就读。尽管在书院学习的时间只有一年左右,然而,文天祥思想抱负的形成,生活道路的选择,与他在书院受到的熏陶教育密切相关,其后来常自称“某青原白鹭书生耳”[1]23。后人访谒白鹭洲书院,诗文多感慨系之:“自昔庐陵地,名贤史册香,文章宗永叙,节义重天祥,滟滟清波漾,振振白鹭翔,江公风范在,千古仰遗芳”。

一、白鹭洲书院的教育造就了后来的文天祥

江西地方创建书院,始于中唐而盛于宋。南宋时随理学的发展,书院逐渐成为学派活动的场所。书院大多是“民办公助”的形式,或由地方政府出面筹建。书院教育采取自学、共同讲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书院教学与官学的不同,在于它的特点是为了教育、培养人的学问和德性,而不是仅仅为了应试获取功名(当然也不反对科举)。

白鹭洲书院由江西吉州知州江万里于南宋嘉熙五年(1241)创办。江万里,字子远,号古心,江西都昌人。他是朱熹再传弟子,出林夔孙门下,“少神隽,性峭直,遇事敢言”[2]22,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正直官员。白鹭洲书院,位于今江西省吉安市(古称庐陵或吉州)东面的赣江中,因其地处江心,双水夹流,早在北宋,人们就借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诗句,称赣江中的这一块沙洲为“白鹭洲”。白鹭洲江水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幽静别致,是求学穷理之佳地。书院创办后,江万里明白,育人目标与教师遴选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他给书院确立了读书做人的标准:要求学子诵书须心领意会,切莫为应付课试而心浮气躁,做人应坦荡廉洁,切莫为贪图名利而丧志失节。在没有合适的人担任山长(书院里主持讲学的人)的情况下,作为知州的江万里就亲自授课。后离任时正式聘名儒欧阳守道做白鹭洲书院山长。此后,接任书院山长的,也都是品德高尚的名硕醇儒,不只山长,邀请到书院讲学的也都是各界大儒名家。自江万里创办白鹭洲书院后,首开庐陵良好学风,使得学子能以读书穷理、针砭时弊、振兴国家为己任,这影响和促进了庐陵人忠直不屈品格的形成。白鹭洲书院开办以来最为成功的是培育了以文天祥为代表的一大批爱国志士,如刘辰翁、邓光荐、罗开礼、刘子俊、王炎午等。

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天祥,又字宋瑞,自号文山。南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年)五月初二日出生于江南西路吉州庐陵县顺化乡富田寨(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乡文家村)。文天祥自幼就在父亲文仪“蓄书山如”的“竹居”书斋接受着严格的家庭教育。理宗宝元年(1253年),文天祥18岁,在家乡参加了科举乡试,成绩优异。20岁那年,文天祥因为仰慕江万里而进入其创办的白鹭洲书院学习深造。

文天祥进白鹭洲书院学习时,正值欧阳守道为书院山长。欧阳守道字公权,号巽斋,吉州人,他品行正直,学识渊博,是南宋著名的教育家,曾任吉州白鹭洲书院山长,长沙岳麓书院副山长。在白鹭洲书院,欧阳守道继承并发扬了江万里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品格,坚持倡导务实学风。在欧阳守道看来,把理想寄托于个人入仕而忘记国家民族的耻辱,是气节丧失的表现。他鄙视那种醉心科场,逐名图利的士风,认为学子们如果自幼在这种以追求个人利益为目的氛围中成长,自然为日后不能保持名节留下隐患。假如学子都以科举致仕为治学之鹄的,必将忘记求学之真谛,必然会成欺世之伪士。欧阳守道认为知识分子沦为游末之士、吏青之士与盗窃之士,成为蚕食百姓、鱼肉乡里之人,这是读书人的耻辱与国家的不幸。因此,他在讲学中一边抨击时弊,一边要求学子们培养浩然之气。他认为这种浩然之气人人有之,不必外求,只需内养,它能使人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面对物质利诱和困苦磨难而毫不屈服动摇。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责任感,被深深地烙印在门人弟子身上。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白鹭洲书院一年来的求学,文天祥在经史方面受到了严格、规范的训练。欧阳守道的教益及其高尚道德与精深学识让文天祥耳濡目染,日夜浸润,获益匪浅。其后来在给欧阳守道的祭文中赞扬先生之学“求为有益于世用,而不为高谈虚语,以自标榜于一时”[1]23。可见欧阳守道的思想对文天祥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文天祥用自己的言行扩大了白鹭洲书院的声誉

宋代是个奢靡而积弱的社会。尽管当时的科技、文艺、经济非常发达,可从皇帝至士民,都崇尚纸醉金迷、肉林酒海的生活,国防实力却羸弱不堪。尤其到了南宋,国家更是处于内外交困之中。

宋宝四年(1256年)正月,在白鹭洲书院受业的文天祥赴京城临安(杭州)参加省试。临行前,文天祥写了一首《次鹿鸣宴诗》。“礼乐皇皇使者行,光华分似及乡英。贞元虎榜虽联捷,司隶龙门幸缀名。二宋高科犹易事,两苏清节乃真荣。囊书自负应如此,肯逊当年祢正平”[1]24。诗描写作者取得了贡士,但其抱负不在于徒取空名(高科),而是保持住清节。这与一般只以猎取功名为目的的考生相比,确实不同凡响。经过省试,二月初一日,礼部发放初榜,文天祥榜上有名。五月初八日,21岁的文天祥参加了集英殿殿试。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文天祥“读书不忘报国”,面对朝廷的内忧外患,在回答理宗皇帝殿试题中的“人才乏而士习浮”这一问题时,他痛陈时弊,指出了士习不正、气节沦丧与国家人才衰败的重要关系:“何谓人才乏乏?士习蛊之也……士习厚薄,最关人才。今之士大夫之家,有子而教之,方其幼也,则授其句读……父兄之所教诏,师友之所讲明,利而已矣!其能卓然自拔于流俗者,几何人哉?心术既坏于未仕之前,则气节可想于既仕之后……厚今之人才,臣以为变今之士习,而后可也。”这个论述是深刻的:在唯利是趋的教育制度下,有几个能自拔于流俗呢?结果只能培养出趋炎附势之徒,而不是安邦治世之才,只有改变学风才能造就真人才。应该说,文天祥这一番对于人才与教育的论述与其在白鹭洲书院的亲身体会密切相关。从“心术既坏于未仕之前,则气节可想于既仕之后”的论述中,不难看出江万里与欧阳守道的教育思想对他的深刻影响。由于文天祥的“御试策”切中了时弊,提出了改革方案,表述了政治抱负,被主考官誉为“是卷古谊若龟镜,忠肝如铁石”[1]32。凭借这篇策论,文天祥被理宗皇帝亲点一甲第一名――这造就了吉州历史上的第一个状元。理宗感怀于白鹭洲书院培养了文天祥这样优异的人才,特御书“白鹭洲书院”匾额赐给书院悬挂,自此,白鹭洲书院名扬全国。

尽管在白鹭洲书院就学的时间只有一年,但书院和先生对文天祥的影响却从未中断。作为江万里的再传弟子,文天祥后来在给江万里的信中说:“某在门墙诸孙辈行中,而所以蒙钧天造就,知爱绸缪,出乎诸先生之右。”[3]95这说明文天祥深受江万里思想的影响。后来江万里任湖南安抚大使时,仍不忘对时任湖南提刑的文天祥进行勉励:“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1]69。江万里感叹自己年事已高,不能为国效力,把挽救危局的希望,寄托在文天祥身上。文天祥没有辜负先生的期望,用自己的言行践行了老师的教诲:在国家危难、外族入侵、人心涣散、社稷将倾的严峻形势下,作为一介书生的地方官,文天祥毁家纾难挺身而出,以九死一生的气概,与元军展开了殊死的斗争。当他不幸兵败被俘,又以浩然正气,顶住了敌人的威逼利诱,死节不降,文天祥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什么是“正气”。正是因为培养出了名动天下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白鹭洲书院后来更是名震天下,与庐山白鹿洞书院,铅山鹅湖书院并称江西三大书院。

在白鹭洲书院的榜样引领下,遍及吉州城乡的千百书院相继建立繁荣起来。在千百书院培育下,“庐陵士子科举成名,学者成林,作家成派,仕宦成群,著述成山,志士成仁,使庐陵文化千年昌盛,成为江西文化的重心所在。因而世人称吉安为‘文章节义之邦’”[4]124。仅南宋宝四年一科,全国举进士360人,吉州就占39人。兹后一发不可收拾,仅状元就出过17名(自文天祥起),进士出过2700名。正如《白鹭洲书院志》所言:“自文忠公创书院,而后制科飙举,名硕云蒸,几宇内之半。”[3]94

三、启示

尽管当代大学面临的现状与古代书院已经大不相同,但在人才培养以及学校发展的目标上与古代书院基本是一致的:那就是争取培养一流的人才,争取成为一流的大学。白鹭洲书院的教育理念,培养了一大批像文天祥这样的爱国志士,影响了一代代后辈学人;以文天祥为代表的后辈学子们所表现出来的浩然正气与爱国之举,对当时社会和后世均产生了巨大影响,反过来又让白鹭洲书院享誉全国。从白鹭洲书院与文天祥相互影响、相得益彰的史实中,我们不难看出:在书院这种中国古代大学形式中,书院大师们的办学胸襟与识见在人才培养与书院发展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培养出的优秀人才反过来又对书院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书院教育对我们当前大学的人才培养与学校发展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一是大学需要洞悉教育规律的教育家以及大师才能培养出拔尖人才;二是好的大学校长能有力地促进学校的发展;三是优秀毕业生有助于提升母校的声誉,大学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校友。

参考文献:

[1]修晓波.文天祥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高立人.白鹭洲书院志[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3]尹波.南宋臣相――江万里[J].文史知识,2000(2).

[4]杨华芳.江万里与白鹭洲书院[J].南方文物,2006(4).

上一篇:《论语》道德思想批判 下一篇: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