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的流动性压力

时间:2022-06-21 03:47:03

央行的流动性压力

尽管央行的流动性回笼压力增强,但中国经济的动力从政府刺激转化为

强劲的内生增长之前,会谨慎启用利率工具

尽管央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未变,但调控压力正在增加。

时隔22个月后,央行重拾三年期央票发行,将每两周发行一次,首次发行规模为150亿元。

市场分析认为,这说明央行已经感到了流动性回收的压力。这可能让市场的加息预期更加高涨。

3年期央票,央行并不轻易动用,历史上,央行只有两次使用过它。一次是2004年底到2005年年中,当时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境外资金流入导致中国流动性非常宽裕;另一次是2007年初到2008年,其时中国经济过热,通胀上升,国内面临流动性过剩压力。

但随着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波及,中国经济由热转冷,央行货币政策由“从紧”逐步转向“适度宽松”,从2008年7月起央行决定暂停三年期央票发行。

本次央票的谨慎启用,流动性压力依然是主要原因。

受人民币升值预期影响,结汇量增加迅速,外汇占款增势明显。央行的数据显示,2010年一季度,外汇占款增加7478亿元,同比增长78%。这导致基础货币回笼压力加大。

从目前的数据看,流动性的增长依然不低。截至2010年3月末,M2(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22.5%,尽管增幅比上月和上年末低3.03和5.18个百分点,但是由于去年基数偏高,这个增速很可观。

另外,从央票的到期量来看,2010年央票到期量将逾3万亿元,对冲压力巨大,其中,3月份到期央票和正回购合计量约7760亿元,4月份约7010亿元。

如此大的回笼流动性的压力,是央行抛出长期回笼工具的主要原因。

就中国的经济形势而言,央行也存在着进一步紧缩货币的驱动力。首先,CPI有可能继续走高,即便3月份出现回落,未来也不排除存在结构性上涨的可能,央行仍然面临巨大的通胀压力;其次,监管部门依然需要控制贷款的投放节奏和投放项目;另外,经济复苏和升值压力,已经使中国再次面临热钱流入压力。

春节以来,央行已经在公开市场连续8周实现资金净回笼,净回笼资金累计超过9000亿元。在央行一波又一波的攻势下,货币政策“微调”如今已初见成效,最新央行数据显示,3月份M1(狭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速分别较2月份回落5.05%和3.03%;M1与M2增速剪刀差为7.4个百分点,较2月份收窄2.1个百分点。专家认为,这个剪刀差的收窄表明货币投放过快的趋势有所收敛。

不过,货币供应量仍处于历史高位,经济发热风险并未因此消除。国家统计局4月15日数据显示,经初步核算,中国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80577亿元,同比增长11.9% ,比上年同期加快了5.7个百分点。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高级分析师高辉清认为,3月份GDP增速已经高于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此外,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6%、PMI(采购经理人指数)3月份55.1%、用电量同比增长24%,这些数据表明,宏观经济存在“过热”隐忧。

但总体看,目前央行还是倾向通过流动性强的数量型工具大力回收流动性。有专家认为,三年期央票重启有效补充及替代了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因此二季度央行再次上调准备金率的可能性较小。

不过,这些数量型工具的使用,无法降低国内对于加息的预期。尽管3月份CPI同比上涨2.4%,较2月份有所回落,但是市场普遍预期未来通胀压力不会减轻。

央行对于加息保持谨慎态度并非没有道理。从历史上看,加息往往发生在内生增长动力强劲的时候,以避免经济过热引发通胀,达到通过利率的调整来“控预期”和增加微观经济主体的资金成本的目的。

光大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潘向东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出现的快速回升,是基于政府政策的刺激作用,在没有转化为强劲的内生增长之前,对利率工具的启用会偏谨慎。

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也认为:“现在货币政策受境外资本流动的制约较大。如果先于美联储加息会导致境外资本大量涌入,央行对冲流动性的压力增加。”

上一篇:农行预设7月上市 下一篇:时间和好运气已经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