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生写作“自觉化”的思考

时间:2022-06-20 09:10:02

关于高中生写作“自觉化”的思考

【摘要】写作能力是高中生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但目前的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怕教,学生怕写的情况非常普遍。如何从写作教学的困境中走出来,唤醒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学生的写作从被动走向主动,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积极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主要从学生写作的动机,素材和情感的蓄积,思维平台的搭建,写作方法的研习以及作文的评价和展示等方面谈谈如何让学生的作文走向自觉化。

【关键词】作文;能力;自觉化

写作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写作教学中听到学生说得最多的却是“我不会写”、“我实在没东西可写”。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瞎编者有之,不知所云者有之,更有甚者,网上拉一篇,作文集上抄一篇。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意识欠缺,作文还没有走向自觉。

自觉有两层含义:一是主动地参与作文,乐于写作文;一是有意识的对自己的作文活动进行反思构建,善于写作文。写作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乐于作文并达到善于作文的境界。为此让学生的作文走向自觉便成为写作教学的核心任务。那么如何让学生的作文走向自觉呢?

一、给写作一个高贵的理由――我以我手写我心

动机是有效教学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写作教学中,动机是驱动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核心动力。学生写作动机的有无和强弱,决定了学生写作能力能否提高。作为高中生,他们的目光不应只是关注个人的成长过程和情感体验。作为一个“社会人”,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他们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大声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告诉学生:你很重要,你的感受很重要,你的观点很重要。

给写作一个高贵的理由,就是要让学生提高对自己写作活动的意义的认识,使学生摆脱低俗,以烛照人生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写作。曹丕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我们虽不能要求学生达到这样的层次,但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生命的独特与生命过程的不可复制,让学生意识到作为这个社会的一个客体,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大声说出我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而每一个人的这些体悟都值得尊敬。让学生认识到作文是他们表达思想观点和心灵的手段,从而把写作融入到他们的生命中去,成为成长的一部分,表达生命的一部分,宏扬个性,张扬生命。让学生体会到写作的过程就是关怀社会的过程,就是展示自我的过程,以我手写我心。为此,作为教师,就要设计好写作教学的内容以激起学生写作的内部动机,让他们写下生命历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刻录独一无二的自我的精神轨迹。

写作就是对生命的烛照和关怀,是对人生的体悟与思索,这个高贵的理由,可以使学生产生发自内心的写作内驱力,并减轻由紧张的写作心理带来的心理疲劳,感到愉悦,甚至获得一种成就感,形成作文写作真正的内驱力。

二、给写作做好两种蓄积――腹有诗书气自华

叶圣陶曾说:“假如有所感兴,这当然是不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积郁,发乎性情的自然。”有所感兴乃至发乎自然的不吐不快的前提是有所蓄积,也即古人说的“功夫在诗外”。做好写作的蓄积工作,就使学生作文走向自觉化有了“巧妇之米”。

对学生来说,蓄积有两种途径:阅读积累和生活体验。从学生主体来说,学生的人生阅历毕竟有限,指望他们拥有丰富的人生经历作为写作积蓄是不现实的,所以提高他们阅读积累的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读能促写已成共识,古人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阅读积累除了为我们打开认识世界的一扇窗,丰富人生的经历,陶冶性情,构建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框架的作用外,还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词汇、传染语感。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蓄积并使他们自觉地养成蓄积的习惯。方法主要有三种:

(一)教材延伸法。由一篇佳作的阅读鉴赏,引出一个阅读链,编织成一张素材网。比如借助司马迁《报任安书》的学习,要求学生从课内外的阅读素材中搜集有关“荣辱”的文章,以加深学生对“荣辱”的知识积累和感悟思考。

(二)名著探讨法。教师推荐阅读的经典名著或范文,让学生在阅读后,通过课堂交流彼此启发引发对社会人生的思索,在积聚素材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认识框架。如推荐学生阅读《老人与海》,通过对桑地亚哥这一硬汉形象的讨论,引导学生了解海明威作品的特点,从中吸取“人可以被毁灭,不可以被打败”的精神力量。.

(三)时尚元素吸纳法。时尚元素因其时尚所以容易被学生接受,同时时尚元素也折现我们这个时代的流行脉搏,作为教师自然不能忽视它们给语文所带来的冲击,同时还要尽可能的借鉴其中的精华,使之成为触发学生作文的诱因。具体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通过欣赏富有启发意义的精品影片,以开阔视野,丰富心灵:用《速度与激情》展示生命的意义,用《涉足荒野》体会希望的可贵,用《万物理论》感受人性的淳美,用《大审判》认识屈辱和伟大等等。精品电影虽然占用时间较长,但因其强大的感染力,比直接叙述更能震撼人心,使用得当,将会成为学生情感蕴积的宝贵财富。

2.引入《百家讲坛》、《感动中国人物》等精品栏目,从文学和现实的角度构建学生的文化视野,弥补学生与社会、历史的隔阂。如从《百家讲坛》中感受文学的魅力、了解历史的真相以丰富知识积淀;从《感动中国人物》认识平凡中的伟大与崇高,让学生的心灵经受情感的净化。此外,学生喜闻乐见的节目,如“汉字听写大赛”、“挑战不可能”,“一站到底”等,以其娱乐性、知识性、挑战性融为一体而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教师有意识地选取其中的精华介绍给学生,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使他们感到有话可说,乐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3.还可以通过欣赏流行歌曲中精美的歌词,在优美音乐的熏陶中,积聚语言的素材;从“中国好声音”,动漫卡通,网络文化等文化热点、社会焦点入手,充实具有时代感的素材,跟上时代的节拍。使兴趣转化为知识,使娱乐转化为蓄积。

三、给写作搭建思维平台――标新立异二月花

夏丐尊认为:“表达之道即为思想之道。”但学生在写作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不会思考、不愿思考,这导致学生作文浅尝辄止,人云亦云,非独教师,就连学生自己也觉兴味索然,自然无法为作文注入活力。因而学会思维的方法,提高思维的品质,使思维成为写作的源头活水便成为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使他们的作文走向自觉的必由之路。从教师角度,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1.学会以求异为核心的比较思维以加深思维的深刻性

以求异为核心的比较思维所关注的是思维的深刻性。比较思维并不排除求同,但更关注求异,尤其是同类事物的不同点。学生掌握以求异为核心的比较思维,可以有效地作用于立意的新颖性以及论述的深刻性。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所限,对问题的探讨往往停留在表面。在这时教师就应该教会他们对问题进行对比拓展,同中求异。比如对屈原的评价将“忠臣”和“良臣”进行比较;以及“没有钱”和“穷”是否可以等量齐观,秦武阳之勇与荆轲之勇,武将之勇与文人之勇作比较等都是很好的训练材料。

2.学会以条件为核心的辩证思维以加强思维的合理性

以条件为核心的辩证思维所关注的主要是思维的合理性。学生在作文实践中很大的问题就是议论因忽视条件而导致偏颇,从而使文章的立论显得幼稚和有悖情理,缺乏客观理性的精神。掌握以条件为核心的辩证思维可以有效地改变这一状况。比如对“逆境出人才”进行论述,可以依据条件进行这样的思维:当面对逆境的人是个意志坚强的人时,逆境出人才是正确的;当面对逆境的人是个意志薄弱的人时,逆境非但出不了人才反而会使其走向深渊。再比如对“幸福”的理解因人因条件而异:沙漠中饥渴的人只要有一杯水就会感到幸福,失明的人以能看见世界为幸福等等。需要强调的是,作文教学中教会学生以条件为核心的辩证思维的着眼点是学会对条件的分析,其目的是使学生养成从条件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具体地分析的习惯,进而养成客观理性的思维品质,以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3.学会以意象为核心的形象思维以加强思维的形象性

以意象为核心的形象思维,就是在写作构思中作者头脑中所形成的生活图景和要表现的主观思想感情融合一致的形象化的思考过程。比如食指在《相信未来》中所说的“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将“手指”想象成“排浪”,将“手掌”想象成“大海”就属于我们所说的以意象为核心的形象思维。让学生学会以意象为为核心的形象思维的目的是使学生的写作更富有形象性,从而改变语言空洞干瘪,缺乏意蕴的情况。比如说理的形象化,细节的意象化,结构的意蕴化等等,都是这种思维的具体运用。

四、给写作开辟一条道路――为伊销得人憔悴

作文离不开模仿,有模仿才有创新,让作文走向自觉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让学生学会自觉的调控自己的写作实践,学会模仿并超越模仿。作为教师,就应该为学生自主的构建自己的写作框架指明一条道路,我称之为范例研究之路。

1.依据目标选择范例

范例选择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学习目标的达成与否。写作教学的范例必须遵循写作的要求,解决学生写作中具体存在的问题。范例的选择必须具有针对性,且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之能够有探究的兴趣。比如针对学生写文章不会运用材料的情况,我设计了“议论文人物素材的运用”专题,选用了“感动中国人物”中的张纪清和陶艳波的颁奖词。因为颁奖词文句优美,富有意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张纪清和陶艳波的颁奖词紧扣人物特点,符合学习使用人物素材的总体要求,所以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研究范例整理规律

对范例的研究侧重点在于找出规律授之以法。这个阶段应注重学生的研究体验和教师的归纳整理,目标是找出具体的可供操作性的东西,以形成写作的自觉意识,换句话说,就是要让学生从范例中明白,如果我来运用人物素材的话,我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整理规律必须遵循可操作性的原则。比如在研究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后便整理出如下规律:叙述聚焦,概括事迹,浓缩细节,多用修辞。

3.运用规律指导实践

规律是用来指导实践的。教师应为学生的运用创设合适的情境。比如说依旧是前面这专题,可以设计运用所学规律为杜甫、苏轼写颁奖词的环节。这一环节还应注重反馈,可进行小组讨论。最好将学生的成果展示在屏幕上,将其好坏直接展示在同学面前,以讨论规律运用得是否合理,怎样运用才有效率。比如给杜甫、苏轼写颁奖词的环节中,学生便概括总结出古典人物素材运用的规律,即将具体事实虚化。如写苏轼可扣住“明月”意象,杜甫可扣住“扁舟”意象来进行虚化,达成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4.反思提高内化规律

前面的步骤使学生掌握了具体的叙述人物事例的方法,但是叙例是为写作服务的。还必须考虑方法的适用性。学生能够运用整理出来的规律富有文采的叙述人物,但这样的叙述仅仅是综合性的对一个人的评价,怎样才能为具体的作文服务呢?这时便可通过学生根据具体话题来叙述人物素材的训练达到叙例与话题的吻合。

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具体的写作方法,并通过不断的强化使之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作用于写作的实践。同时,教师也通过具体的指导过程向学生展示了获取写作方法过程,使学生可以依据此种方法自主地去获取其他们所需要的写作技巧,由“网”而“渔”形成写作自觉意识的良性循环。

五、给评讲多一点人文关怀――我的眼中只有你

多年来作文教学陷入低效困境,除了环境影响和应试教育的因素外,和我们在对学生作文评价中重得分轻引导、重甄别轻激励、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也有的关系。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帮助学生在不断的作文实践与成功体验中逐步感悟和掌握写作活动的规律,这理应是作文评价的人文关怀和基本要义所在。

1.以生生互动评价和师生互动评价来取代教师的单向评价。充分发挥学生在作文评讲中的主体能动作用,帮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自评修改、互评探究和纵横比较中逐步调整、修正和完善自己对写作规律和标准的认知结构,逐步形成自己对作文和生活意义的特有认识和独到体验,实现写作能力与生命质量的同步提高。

2.改程式化评价为激励性评价。改变以往作文评价中刻板量化和生硬定性的程式化倾向,最大限度的发挥评价的引导和激励功能。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创新火花和点滴进步,采用高分鼓励、点评强化、面批引导、泛读评析等手段,针对学生的具体实际,在评价中充分遵循学生心智成长的规律。满足学生作文的成就感,引领学生在作文过程的每一个阶段上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使学生在作文评价的过程中不断获得学习的动力、活力和张力。

3.变结果评价为过程评价。以往的作文评价着眼于结果,以统一的标准,对学生完篇的作文作综合的评价。这种评价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忽视了学生作文的不同层次,不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人性化的作文评价,须变结果评价为过程评价,关注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过程。把评价的重心放在对学生作文过程的关注上,根据学生作文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评价学生作文的高下,肯定学生从收集素材到定向立意、运思成文、修改完善、交流展示过程中所付出的精神劳动、主体意识、参与热情与创造品质,使学生在作文和生命和谐的成长过程中释放更多的智慧、潜质和灵光。

六、给作品一个展示的空间――千树万树梨花开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任何活动都有一种达到成功的愿望。学生作文之所以难以走向自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缺乏认同感,难以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有责任给学生提供发表与共享写作成果的机会,这是使写作变得对学生有意义的重要手段。

1.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作文中的闪光点以班级作文展示会的形式在墙报、班报上展示,编辑出版作品专辑,学生作品集等,以不拘一格的形式尽显学生的写作财富,张扬学生的写作个性。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网络成为免费发表的园地。鼓励有条件的同学建立自己的博客,把博客作为记录自己作文成长的过程,建立自己作文的“成长档案”;还可以编写电子版的作文精选集,将网络作为免费发表的园地。同时利用网络的交互功能,通过链接把自己的同学连成一个博客圈,使博客成为学生开展伙伴阅读和伙伴互评的超级媒介,让自己的作文远离孤独,获得认同。

让学生的作文走向自觉,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成功感的激励作用,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并带着这种成功的喜悦,在作文的道路上昂首前进。

上一篇:浅析新课改下小学德育工作新途径 下一篇: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新课改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