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个体差异,做静待花开的“园丁”

时间:2022-06-20 08:55:25

尊重个体差异,做静待花开的“园丁”

摘要:随着《指南》的颁布,广大幼教工作者应该如何把握好孩子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孩子在原有水平上向更高层次发展,按照自身的发展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呈现的发展“阶梯”呢?

关键词:差异;尊重;接纳;直面

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是幼儿教育的灵魂。随着《指南》的颁布,广大幼教工作者应该如何把握好孩子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孩子在原有水平上向更高层次发展,按照自身的发展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呈现的发展“阶梯”呢?两年来我们深入本地一线幼儿园调研跟踪,欣慰地看到基层教师在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上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一、容纳差异,关注和调整行为的指导

每个孩子间都存在着差异,就如同一花园里的花,虽然都是园丁同时播撒的种子,但开放的颜色和姿态都会各有异同。如果非用同一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孩子,那么我们成就一部分孩子的同时也会扼杀一部分孩子的才能。因为在同一制作活动,有的孩子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独立探究十几分钟;有的孩子一遇到难题就请求老师同伴的帮助;有的孩子试试弄不好就放弃了……探究的坚持性、解决问题的方式、性格意志力是不同的。教师除了要敏锐地察觉孩子间的差异个别化,多对孩子的成长发展做纵向比较,用心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想法之外,还要及时发现每个孩子所具有的优势和不足,和谐容纳个体差异,不轻易贴上这样或那样的标签。如在区域活动中我们教师改变了在教育过程中的职能,不单单在孩子中忙碌地穿梭,更站在背后从观察中获取孩子的个体差异,调整对不同层次孩子的行为指导。细心观察孩子对所提供的材料是否有探索的欲望;材料所呈现的坡度适合哪些孩子的心智水平,是否需要增加或减少;材料的数量、大小是否合适,可玩性是否比较强;留意孩子是怎样操作和使用这些材料,会遇到什么困难或有哪些独创的做法,分析该孩子达到哪种心智水平等等,准确地把握好每个孩子的强项和弱项、优点和缺点,逐一给予正确的引导。又如在收拾材料的过程中教师发现有的孩子特别会整理,但有的孩子可能会直接将玩具带回家,面对这些行为上的差异,教师对活泼大方的孩子会用平和的语调直接提醒他们刚才忘记把玩具放回筐里,现场“抓住”其错误,当场给予其改正的机会,自然顺势纠正;而对胆小、是非辨别能力弱的,教师会装作没看见,在离家前单独与家长说这件事,请她在家装作无意发现玩具,引导孩子自己把玩具送回来,这样既低调又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

二、尊重差异,注重环境创设和活动参与度

尊重差异,教师要关注孩子自身发展的需求,注重创设丰富多样的、多功能多层次的、具有选择自由度的环境,让每个孩子置身于适合自身特点的氛围,再用自身特有的方式同化和吸纳知识。如手绢挂钩的分配排列、展示墙里展示框的安排教师都根据孩子的高矮布置以利于每个孩子自理;活动时桌椅的摆放方式以利于孩子活动为主;教具、材料的准备既考虑了孩子年龄、能力层次的需要,又符合活动内容、出示的先后顺序等。在活动“我们的奥运”,教师除了创设了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奥运运动项目之外,还注重运动材料投放的层次性与多样性,让每个孩子能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适合自己发展水平的运动项目:“举重”区提供了重量不一的杠铃,“平衡”区提供了高低不一、宽窄不同、形状各异的平衡木,“攀爬”区的小球取放设置了不同的高度等,很好地扩展了孩子的主题活动空间,促进了每个孩子富有个性的发展。另外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教师也并不是凭自己主观准备一堆材料让孩子在设定的范围内去表现和发展,而是在了解的基础上支持满足孩子的需要,在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更有针对性的互动方式来提高每位孩子的参与度。如给娃娃家提供大小、颜色、形状不同的瓶盖,让孩子帮瓶盖找家,这时发现有些孩子的参与兴趣不高,宏宏拧了几下没开就放弃了,教师就分析他因为年龄小手腕力度不够,教他怎样表达需求并和他一起拧,使他主动做事的意识得到了培养,语言表达得到锻炼;莹莹拧盖也是随便拧几下就跑开了,教师就分析是她做事快而不细,能力发展受到限制,利用自编的儿歌和她一起边说边做,动作放慢下来自然越做越好;琪琪由于特别感兴趣,拿了一大堆的盖子,结果弄了半天没盖好几个,教师没有盲目地阻止他,而是先让他充分感知材料,在反复摸索中掌握方法。

三、直面差异,设计实施有差异的教育

孩子在发展过程中有自己特殊的节奏和路线图,在同一情境里可能没有一个孩子的表现是相同的,这些差异就是有效的资源,都需要一把特制的“钥匙”。我们教师要学会直面差异,运用差异,从多方面挖掘一个活动蕴含的多种教育价值,设计并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为每个孩子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沿着孩子的自然倾向最有效地发展他们的能力。如美术活动不存在“标准的答案”,同一个题材可以引导孩子通过观察和想象、自主的学习愿望选择不同手段来表现。在《我家的新房》中,我们教师让孩子自由选择用彩笔绘画、剪剪贴贴、拓印小版画等形式去表现,在画、做、拓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定比单纯的绘画更多,这时他们自己动脑解决,还与组里的同伴一起讨论交流,锻炼了人际交往的能力和享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各个能力层次的孩子也找到适合自己表现的最佳方式。又如小班的《大小排序》,为了使孩子跳一跳够得着,我们教师让孩子既操作难易不同的有层次的材料,又按不同的要求进行练习。能力强的提供五个以上大小不同的动物、植物、日用品等图卡进行排序,中等的提供三个图卡,能力差的提供三个明显大小的实物供其摆弄。中班的排序,能力弱的按颜色特征进行,如AB、ABB、BAA模式等,中层的根据某一特征按不同的模式排列,如AABB、ABCABC等,能力强的按颜色、形状交替排序,这样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发了自己对数学探究的兴趣。

尊重个体差异是教育好每个孩子的前题。与《指南》同行的路上我们殷切希望一线教师能做耐心守候的“园丁”,拥有花蕾的心态和静待花开的智慧,享受到孩子们的天真和可爱,聆听到孩子们心灵成长的拔节声,等待着属于孩子们的美丽绽放!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儿童社会性发展》 张文新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幼儿教育》教育教学 2014.1、2A 总第605、606期

上一篇:剪纸对幼儿发展价值的实践研究 下一篇:浅谈远程教育与小学数学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