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家长创设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环境

时间:2022-06-20 08:25:24

如何指导家长创设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环境

幼儿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是青少年接受教育和影响的最初途径,是实现成长与发展的必经之路。众多研究表明,幼儿园的物理环境和空间使用状况对幼儿行为会有较大的影响。其中包括拥挤状况、活动空间的分隔和设备安排、户外活动场地和活动器械,等等。活动材料的数量、种类、类型和陈放的方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时,幼儿园的心理、社会环境(也即精神环境)是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我们应当充分注意到环境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塑造环境更好地塑造人。

一、家庭环境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

有句古老的格言说得好:人是环境之子。家庭是幼儿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它会对孩子社会性的发展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家庭教育环境是指家庭中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它既包含着幼儿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生活环境,也包含着对幼儿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由此而形成的家庭中的心理氛围,它在幼儿成长过程中产生整体的影响。而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则是指家长源于自身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而在家庭中对教育环境自觉的把握和利用,是幼儿家长为了幼儿更好的发展而对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的一种有意识的创设、营造和运用,是家长所施加的多种教育影响的总和。社会性发展指儿童从一个“自然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步进入社会的过程。

二、家庭环境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积极影响和负面效应

家庭环境对幼儿的生活、学习、心理及性格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在幼儿的性格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会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如果孩子生活在民主、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就会学会关心、友好、谦让等品行;如果孩子生活在冷漠、仇视、敌对等家庭环境中,就会学会撒谎、暴躁、争斗等特点;如果在宁静、愉快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就会有安全感、乐观、信心十足、待人友善;如果生活在气氛紧张、冲突不断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就会缺乏安全感而紧张、焦虑、忧心忡忡。父母双方应该热爱孩子,关心孩子的兴趣。愿意设法帮助孩子,父母要把孩子作为平等的人,尊重孩子的爱好,给他一定的自利,让孩子自己决定与选择事情,有些事情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

三、家园合作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1、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家庭是孩子的避风港,父母的翅膀保护着涉世未深的孩子。作为家长,准确把握社会对角色行为的期望,在家庭中注重精神环境的创设,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念,这是教育好子女的先决条件。在家教指导工作中,让家长明了家长既是孩子的导师,又是孩子的朋友。孩子年龄小,易受环境的影响,可塑性大,家长应有目的、有意识地主动和孩子交朋友,以平等的身份走如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尊重孩子的合理要求。并且在家庭中进行一些富有情趣的娱乐活动,这样既促进了与孩子的情感交流,有能使彼此产生共同语言。在愉快的活动中孩子易于家长的教育,也使孩子体验到安全感和信任感。这就有助于促进朝气蓬勃活泼开朗良好个性的形成。

2、创设整洁有序、属于儿童自己的小环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的居住条件改善了。有的家庭迁入新居,装潢考究。各种摆设美观高级,电器产品应有尽有,但却忽视了孩子的存在。因为它们束缚了孩子的手脚,孩子惟恐弄坏遭父母的责备。环境布置的要求应向儿童的角度出发。具体做法是整洁、有序并做到朴素大方。家长也逐渐意识到环境布置要吸引孩子一起参与,这样,孩子对家庭也就更加关心。现在的独身子女大都主在独门独户的房中,许多家庭的孩子并不相互往来。孩子在家不是大人陪着,就是一个人孤独地玩,这样不利于幼儿整体发展。给孩子设立一个属于他们的小天地,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心愿和体会。幼儿可以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凭自己兴趣选择活动内容,进行积极愉快地学习。

3、加强家园相互沟通,注意教育的一致性。家庭教育的一致性,主要指两个方面。首先是家庭成员对孩子的要求要一致。家长对孩子说话要算数,不能让孩子对你有所失望。父母、祖父母之间的要求也要一致,不能让孩子无所适从。其次,与幼儿园的教育也要保持一致。教育的一贯性,它是指家庭成员对孩子的要求要一如既往,切不可朝令夕改,这同样会使孩子无所适从。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要求的一致性,切不可在幼儿园里老师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回到家里一切又让父母包办代替,这样,不仅会使教育功效降低,更不利于孩子良好个性的形成。

4、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随时随地进行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我们要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幼儿在具体的行为中,逐渐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幼儿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家庭教育具有父母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和孩子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相结合的鲜明特征。它溶化于家庭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家庭劳动、学习和家人共同活动之中。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以利于孩子的品德形成,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可以通过家园联系与合作,把以往家庭的无意影响,纳入教育轨道,成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为了孩子良好的社会性发展,为了祖国的明天,一起努力吧!

【作者单位:盐城市人民政府机关幼儿园 江苏】

上一篇: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料收集的策略 下一篇:关于培养小学数学解题策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