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收费,呼唤新思维

时间:2022-06-20 07:36:59

微信收费,呼唤新思维

手机聊天软件“微信”凭借其免费(上网流量费由运营商收取)和便捷,自2011年1月21日推出以来,短短两年便拿下3亿多用户。然而,经过数次“放出风声”,“微信有收费可能”的声音让网民担心这一免费午餐有可能被终结。2013年3月31日,工信部部长苗圩透露,工信部已经要求运营商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提交工信部。事实上,三大电信运营商近年来都开发了类似微信的手机聊天软件,如中国移动的飞信、中国联通的沃友、中国电信的翼聊,公众因此质疑:运营商为何不拿自己的这些产品开刀?况且,微博、QQ等移动社交工具数不胜数,为何唯独针对微信?于是,微信收费这一话题,从一个产业内部的讨论问题,迅速升级为一个公众热点事件。

事实上,这并不仅仅是腾讯和移动两个公司之间的争论,而是OTT服务商和电信运营商之间的角力。在这次利益博弈中,运营商与OTT服务提供商之间的战火被扇旺,而微信只是一根被点燃的导火索。所谓OTT,是“Over The Top”的缩写,来源于篮球等体育运动中的“过顶传球”,现在这个词被广泛用于通信行业,指互联网公司越过电信运营商,在广电和通讯等领域发展各种视频语音和数据服务,比如微信、Skype等。

是否收费之争

《财经国家周刊》科技工作室王云辉:由于微信不用承担网络、牌照、频率等巨大的成本,可以以更便宜的“伪免费”方式来发展用户,这对运营商将造成致命的打击。

《第一财经日报》马晓芳:有数据显示,微信给中国移动贡献了10%的流量,却占用了60%的信令(专门控制电路的信号)。

凤凰网手机用户:给网络带来很大的负担,就是说用户规模增加,现有的基站不够用了,应该拿过去赚来的利润继续投资以适应用户的需求,而不是不考虑自身原因,向带来大量消费者的腾讯收费。如果以后随着技术的发展传个图片要1000000G的流量,移动是不是要向拍摄图片的人收费啊?

凤凰网新西兰网友Liuaj1718:“2012年2月,因为一款Android上的免费语音应用在短时间内产生巨大的信令流量,以至于日本运营商NTT Docomo在东京的网络瘫痪,250万用户近4个小时无法打电话和发短信。”即使是真的,为什么日本不对Android免费语音收费呢?可在中国大陆,央企、央视、官员对收费的积极性怎么这么高呢?

新浪博主拐-五洞:每个装了微信客户端的手机用户好比是KTV的顾客,频繁喊服务员,每次都要加粒爆米花。要是每次喊服务员加一瓶啤酒就罢了,要是只有几个包房碰上这样顾客也就罢了,微信相当于N多顾客都这么干,服务员跑得团团转,对这种顾客怎么办?

新浪网友丁一之:客人即使每次只叫一粒爆米花,包厢费你还是收过了啊?微信产生的流量费用谁收了?还不是运营商!只是人们更多选用微信直接冲击了短信甚至电话,不去反思自己为什么只靠垄断才能生存,反而想着绞杀叫板垄断的搅局者。

到底向谁收费

《人民邮电报》徐勇:拟议中的微信类业务收费是向腾讯等OTT服务商收的资源占用费和未来度身定制的优化网络费用,不是向最终用户收费。OTT服务商有很多途径(如开发游戏、广告等)把这笔费用给消化掉,普通微信用户完全不必为此紧张。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微信此前并非不收费,而是只收流量费。由于运营商称对网络维护不易,工信部会考虑其关于额外收费项目的合理要求,但同时严禁其利用垄断地位遏制微信等增值服务,即使收费,也不会大幅收费,不能卡死腾讯这样的一个好企业。

虎嗅网友奥卡姆剃刀:由于技术构架融合的复杂性,面向无线互联网的智能管道建设还有一段路要走,这不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全世界的问题,用户要有耐心,而且不能被“免费”的噱头所误导,无论是运营商还是互联网商,没有一家是活雷锋,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羊毛也总是出自羊身上的。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到目前为止,似乎没有人真正关注过消费者的利益。他们既是三大运营商的用户,同时又已经爱上了用微信和实名好友聊天交流,在这场战争中,却注定成为“待宰的肥羊”。

垄断还是竞争?

互联网研究机构易观国际分析师闫晓佳:当手机逐渐从只能打电话的“大哥大”进化到掌上电脑,人们就自然而然地绕过运营商,通过免费的移动应用软件聊天、交流;语音、短信这两大运营商的“摇钱树”也就日益枯萎。正是因为微信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运营商传统的高利润业务,运营商面临被管道化、收入降低、流量价值下降的困境,这才“举起了刀”。

财经作家崔林:第一,微信已收流量费,再收费属于重复收费,没有任何法律依据支撑。第二,微信收费无疑对创新产品进行毁灭性打击,在当前移动应用层出不穷的形势下,几天时间,微信的客户便会呈断崖式下降。第三,在互联网免费为主流趋势的前提下,微信收费是逆势而行。

腾讯总裁刘炽平:微信是腾讯向移动用户提供的基础服务,不应该有额外收费。用户已在流量上支付了最基础的费用。其他国家对此项业务是否收费也有讨论,但目前尚没有一个国家的用户要为此种流量和服务付费。事实上,微信业务促进手机用户群往宽带及数据业务上转用,对营运商和产业链都带来积极作用。

如何尊重经济规律

中国联通董事长常小兵:今天的免费是为了明天的收费。一个企业、一个行业要可持续发展,违背经济规律做事都是难以长远的,不管你用何种创新模式,基本的经济规律在创新当中仍然有效。

搜狐山东省济南市网友yaoshanwen:微信收费了,我们改用米聊、line,就连qq其实也可以代替微信,届时工信部和三家电信运营商又该当如何?对所有OTT应用收费?可以,但是人家在家里用wifi上网,你如何界定?

《每日经济新闻》余丰慧:如果通信运营商向微信等OTT公司收费,而OTT公司再向普通用户收费从而转嫁成本,那么,可以预计许多普通用户将弃微信而去。

中国移动战略决策咨询委员会主任王建宙:微信确实造成了运营商网络负担加重,而运营商从用户收取的流量费尚无法平衡网络成本。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运营商都遇到这一问题。对于是否收费,要兼顾消费者、腾讯和移动互联网营运商三方的利益,才符合客观经济规律;另外,可通过优化技术,降低微信占用互联网资源的成本。

呼唤“新思维”

财经评论人杨国英:对微信进行少量收费,形式上可以相对弥补通讯运营商投入与收益不对等造成的损失,抑或可以通过少量收费为微信提供更优质的通道空间。但是,如果因此形成收费依赖,则微信作为符合广大用户利益的新生事物,有可能会遭到中途扼杀,通讯运营商更可能因此不思进取,从而陷入垄断的温床而不能自拔。

《东方早报》刘远举:即使不排除工信部在制订宏观行业政策上的积极作用,但微信收费的问题,本质上仍是一个行业内上下游企业争夺市场利润与市场机会的微观问题。在这类微观问题上,工信部行为的第一准则是遵守法律,在法制的框架内让企业自主解决。所以,我们希望工信部能落实《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精神,“真正做到向市场、社会放权,减少对微观事务的干预”,让微信收费乃至其他信令应用的收费问题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之间的正常博弈,让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这才是长久的发展之道。

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腾讯等渠道服务商,将帮助中国移动开拓未知的新客户,只要处理得当,两者就可以营造双赢的局面。

经济评论员马光远: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传统通讯功能向网络转移已经成了大势所趋。在竞争压力下,不仅通讯资费不断下降,各种通讯工具的开发更是日新月异。面对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三大运营商需要的是正确面对形势,并制定正确的策略,而不是依靠扼杀新的通讯工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垄断地位,否则扼杀掉的不仅仅是微信,而是中国互联网的未来。

时评人王石川:一个开放、平等而健康的市场环境里,谁能向用户提供高水平的服务,让用户尝到实实在在的甜头,谁就能征服用户的心,从淘宝到微信莫不如此。竞争不过,又不愿意还利于民,就拿收费说事,这是多么可笑而可怕的逻辑?微信的3亿多用户不是一天生成的,通讯巨头们真要有志气,就应该从降低资费和提高服务入手。用户是最容易“摆平的”。尊重用户,俘获了用户的心,还用担心用户投奔微信吗?

上一篇:师大忆旧 5期 下一篇:姜文:爸爸陪你们一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