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体系构建之首要:明确核心目标

时间:2022-06-20 06:07:59

话语体系构建之首要:明确核心目标

【作者简介】

全林远,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技术四级研究员、博导。

研究方向:经济学、国防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主要著作:《国有资产运营模式新探》、《军费论》、《20世纪世界经济》、《China in Transition》、《Asian Economic and Political Issues》等。

摘要 话语体系既是理论思维的工具性构架,又是理论思维能力的实体表征。构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所要达到的核心目标,首先必须体现当代中国话语体系深刻的时代内涵,适应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其次要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必须适应中国的国情、国势;最后要体现旺盛的思想活力,必须适应当前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发展的紧迫需要。

关键词 话语体系 核心目标 时代内涵 中国特色

理论思维是一个民族立于世界文明高峰须臾不可或缺的,而话语体系既是理论思维的工具性构架,又是理论思维能力的实体表征。当前,构建契合发展大势的中国话语体系已成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而明确界定构建这一体系所要达到的核心目标,则是首要之需。

构建话语体系要体现深刻的时代内涵

作为构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所要达到的核心目标之一,体现深刻的时代内涵,就是要求话语体系必须适应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话语体系契合时展的需要,适时地进行结构性转型,是理论自觉性的重要标示,是理论创新的要件之一。从思想发展史的角度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和理解话语体系结构性转型的历史座标意义和时代要求。

回望中国近代以来的思想发展史,可以看到三次重要的话语体系结构性转型。鸦片战争后,在西方殖民主义者坚船利炮入侵的民族危亡压力下,启动了从传统理论到近论的蜕变,完成了中国理论话语体系的第一次重要结构性转型。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知识分子中的先行者们观察世界、探讨问题、阐述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为之一新,在从近论到现论的演进中,实现了中国理论话语体系的第二次重要结构性转型。在全球化、多元化、信息化等趋势日益鲜明的当代,在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日益吸引世界目光的今天,我们正面临着当代中国理论话语体系的第三次重要结构性转型。

回顾建党以来的理论发展史,可以看到三次重要的话语体系结构性转型。中国共产党人曾先后面对三大历史主题:革命、建设、改革,与此相应,在理论创新的进程中,形成了“革命”话语体系、“建设”话语体系和“改革”话语体系。以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长期实践中,创造性地总结、提出了革命的“三大法宝”——“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开创出“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战略思想,形成了系统的“革命”话语体系;指引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在革命中走向辉煌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由“革命” 转向“建设”的历史主题变换,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思想:在经济工作以及其他各项工作中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等一系列方针;关于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充分重视农业和轻工业,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关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处理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各种关系的思想;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思想;等等。但由于历史主题转换的自觉性不高,日益膨胀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话语体系,表明党的中心工作仍停留在“革命”主题上并没有真正转向“建设”主题。从话语体系的主体取向中,可以看出最终导致“”悲剧的“语言化逻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无论对于实现历史主题的转换,还是推动国家的“建设”与“发展”,“改革”是关键中的关键。

正是由于坚定不移地高举改革开放的伟大旗帜,不但真正实现了对“革命”主题的超越,而且深化了对新中国建立以来“建设”主题的认识,实现了“改革”主题与“建设”主题的互促共进。科学系统地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加深和拓展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与此相应,开始并正在进行着一次新的以“改革”为关键主题的话语体系转型。

契合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转变的大势,中国经济社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深刻变革、快速发展,创造了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发展史上都罕见的奇迹,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和中国人民的命运,也深远地影响着世界的整体格局和发展进程。中国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和成功经验,展示了思想理论的杰出创造,蕴含着对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世界把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中国,中国正日益从国际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站在世界目光的“聚光灯”下。面对急剧变动的时代进程,亟需科学准确、充分到位的“时代精神——中国表达”;但当前思想理论的概括阐发、交流对话,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中国自身话语体系滞后于社会实践、理论创新、国际环境的发展变化,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的新需要。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空前关注,国际舆论中越来越多的话题围绕中国展开,关于“中国奇迹”、“中国模式”、“中国经验”的讨论持续升温。这既为创新当代中国话语体系提供了良好机遇,又使当代中国话语体系面临着如何深刻反映时代新内涵的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构建话语体系要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

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作为构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所要达到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要求话语体系必须适应中国的国情、国势。在构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进程中体现中国特色,关键在于处理好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与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与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的关系。

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如果不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相结合、不依托民族化的话语体系,就不可能在民众中扎根。而一种话语体系必须为社会所广泛接受,才能够产生自己的影响并具有存在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投身这一事业的亿万人民实践经验的升华和结晶,与之相应的话语体系也必须能够适应理论与实践的广泛性、群众性需求。这就要求在话语体系的构建中,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各个领域、各个阶层的不同特点和接受能力,使话语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要求相适应。

上一篇: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构建思路 下一篇:中国公众的平等与特权观念调查报告(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