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语用,定位教学目标

时间:2022-06-20 05:52:06

立足语用,定位教学目标

摘要:聚焦语言文字的运用,转变教师研读教材的视角,立足语用,准确制定教学目标,使教学方法达到最优化,让孩子从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中真正得言、得意、得法,切实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成效。

关键词:阅读教学 教学目标 语用

一直从事低年级教学,乍一拿到《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苏教版五年级的文章,一时间不知从何入手。这是苏教版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亲情依依”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节选自现代女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我该教什么?我该怎么教?我该怎么用它教……”一系列的问题盘旋在脑中。于是乎,上网搜寻了一番各大名师的教学设计,各具风格的教案只是让我更加的迷茫。我深知应该向大师学习,但是上课的教师、学生不同,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也不同,不能够随意“克隆”大师的教学设计,必须自己深入钻研教材,设计符合自己特点,符合学情的教学方案。怎样上出自己的风采呢?踌躇间,看到了手旁的这本《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再次拿起,这样的一段话又跳入了我的眼帘:“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啊,“学语文,用语文”,我怎么忘记了这语文学科教学的核心目标,语文学科的立科之本了呢?立足语用,定位好自己的教学目标才是首要任务。

于是在教材解读的过程中,我在反复阅读思考中扣问自己:“这篇课文中究竟有多少是学生真正需要和可能学会的?我们能教什么?学生已经会或者自己可以学会什么?我们该教什么?或者说教学内容取什么?舍什么?”有了这样的认识后,我拿起笔来,仔细地写下:《我和祖父的园子》我可以教什么?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生字识、认、读、写。

3.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4.体会祖父和我之间的亲情。

5.感受作者自由、快乐的情感。

6.富有个性化的语言特色,表达出的童真童趣。

7.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8.走进作者,走进《呼兰河传》。

9.对课文重点段落进行迁移仿写。

那么,学生自己能学会什么呢?我又列出了一张单子:学生能准确、基本流畅的朗读课文,自主学多数生字词,通过读课文应该能找出文中写了几件趣事,可以初步感受到我和祖父之间的亲情,感受到作者的快乐和童真童趣,感受到园子的美和生机。

阅读教学的目标是综合的,课文内容的理解是仅是其中的一项,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本末倒置。思考至此,我眼前豁然开朗起来。我想,在有限的一节课上,我要借助教材这个文本教给学生的应该是他需要掌握、可以掌握的内容。就如东北师范大学校长,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组组长史宁中校长说过的那样:“我认为知识分三种:一种是教了也不会的知识,一种是不教就会的知识,一种是教了才会的知识。按教育规律办事就是要教那些教了才会的知识。”是啊,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为写作储备一定数量的词汇、句式、以及谋篇布局的知识与能力。有了这样清晰的认识,我重新全身心投入到文本的研究中,接着再读课文,细细地感悟语言,思考文字中包含的作者的感情线索,琢磨应该用怎样的方法引导学生跟我一起感悟语言的魅力。“教什么”逐渐明晰,课文的设计主线似乎也随之出现了。怎么教呢?接下来就是思考文本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完美地结合了。语文教学需要一种教学智慧,需要懂得从文章中选取恰当、合理的内容作为学习的切入点,需要确立一篇文章的主问题学习点,寻找阅读的最佳突破口,聚焦于文章的写法。于是,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按照两个课时的分配,对《我和祖父的园子》的教学目标进行了进一步细致的设计:

1.读好文中的人物对话和短句子,读出童真童趣。

2.“帽”字的准确写法,“倭瓜”“谎花”的词义理解。

3.学习用简短的语言提炼概括作者的写作脉络。

4.围绕“有趣”,聚焦重点句段,体会祖父的爱与宽容给萧红带来的快乐与自由的感受。

5.学习作者选择趣事,用有趣的语言写作的方法来仿写。(或是聚焦13节,学习萧红用“移情”的方法描写院中景物的写作手法,进行仿写。)

这样设计教学目标,就科学地理解与处理了课文内容与培养目标的关系,很好地运用了课文这个例子,训练了学生的读写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使教学过程的诸要素在教学目标中获得和谐统一。回想起叶圣陶先生告诫我们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在用教材教,借助教材这个文本,向学生传授字、词、句、段、篇等各方面的知识,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牢记“说好话、写好字、读好书、做好文”的宗旨,带领学生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阅读、写作、说话与倾听等方式同他人进行交流,最终达到理解和运用的目的。

总之,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应用”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我们需要转变教师研读教材的视角,立足语用,准确制定教学目标,使教学方法达到最优化,让孩子从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中真正得言、得意、得法,切实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2]《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杨述春,刘晓军.教育与数学教育:史宁中教授教育研究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

上一篇: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开放性教学模式分析 下一篇:让“自主学习”助推初中英语教学走向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