痕迹 第6期

时间:2022-06-20 05:03:36

寒假里去北京,从天坛到颐和园,处处熙熙攘攘。我感觉很倦,便每日都早早回到宾馆,读史铁生。

其实,高中以前对铁生并不了解,只是零星地读过他的两三篇散文,对他的印象,止于“身残志坚”。直到语文书上出现他的《我与地坛》。

尽管只是两段节选,读罢我却不禁连声叹好——不仅仅是因为成熟优美的文字,真正打动我的,是作者因懂得生命而在作品中流露出的从容气质。

于是,从书橱里翻出那本《史铁生文选》,轻轻拭去书上的灰尘,捧读。一翻开,便不忍放下了。完全不像现代作家的文字,几乎没有半点世俗味,当然更不似刘墉、林清玄那般华丽而讨巧;却也不像魏晋名士那样风流清雅得沾上了神仙气,而成为一段遥远的绝响。史铁生常让我想到东坡。同样是遭遇苦难,又同样是苦难造就了他们。我不知道铁生是否喜欢东坡,可我时常暗想,他们定会跨越近千年的历史而相互感知。他们有着如此相似的生命轨迹,也同样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或许深浅不一,而又实则十分相似的痕迹

东坡因乌台诗案而一贬再贬,途中虽屡次被赦,仕途终究不畅;而铁生,二十一岁便失去双腿,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余生。心灵与肉体的疼痛敏锐着他们的眼,磨砺着他们的思想,也逼迫着他们,一次次寻找着灵魂的真正归属。东坡遇上了黄州,而铁生,遇上了地坛。他在地坛思考生死大问,他在地坛观察社会、生活,他又在地坛记录那些思考与观察。若说黄州勃发了东坡的诗意与禅意,那么,也正是远离喧嚣的地坛,让铁生看透了生死,让宁静成了他的信仰。

黄州与地坛,相隔千里,却又遥相呼应。那儿,不是逃避的栖所,而是思考的圣地。或许,每个文人都会有这样一个“圣地”吧,正如苦茶庵之于周作人,如咖啡馆之于萨特。而更深层次的圣地显然并不只是某一个地理坐标,而是心中之一隅。那一隅里的自己才是最真切的自己,也只有在那一隅里,留下的痕迹才最为清晰。其余者不过天地过客,所谓留痕亦不过如沙上笔画,海浪一拍,便无影无踪了。

而我,是否有这样的一隅呢?我问自己。

或许,我是有的吧。与东坡、铁生一样,我的一隅,亦是笔耕之一隅、文学之一隅。我愿以我的整个生命来为它奉献。不知我是否可以留下一点自己的痕迹,可有了这样的一隅,至少,我便有了留痕的可能。

其实,去北京,本是定要去地坛寻铁生的,正如初二去济南寻易安、稼轩一样。可后来,我终究没去。是故意没去的吧。因为,我已懂得,铁生的地坛与我的一隅,不过都只是一个我们乐于思考而又勤于思考的地方。那既然已读过铁生的痕迹,又何必定要去看看他的思考地呢?他们的痕迹,都是我坚守自己那一隅的理由。我定会尝试着在自己生命的一隅里留痕,至始至终,无怨无悔。

上一篇:中国古人如何进行举重运动? 下一篇:读透字面下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