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也愁嫁

时间:2022-06-20 02:12:54

2012年,各种出走的设计师们纷纷宣布归位。

2007年与迪奥男装(Dior Homme)分道扬镳的海蒂·斯利曼尼(Hedi Slimane),曾一心想要创办个人品牌,迟迟未能谈妥一家愿意出资支持的投资人,如今再次加入YSL,以品牌设计师身份回归时尚圈。

2008年告别克罗耶(Chloe)决意相夫教子的菲比·菲罗(Phoebe Philo),曾与多家投资人洽谈,未能如愿,最终仍以出任品牌Celine主设计师的身份重返时尚圈。

极简女王吉儿·桑德(Jil Sander)自同名设计师品牌被普拉达收编后,一直筹划重新开设个人品牌系列,结束隐居生活,却苦于投资不利,如今只得以原装设计师身份,重担品牌大任。

不顺利的又岂止是意图想要开拓个人品牌线的设计师。

那些已经拥有个人品牌系列的,亦不轻松。其中,在资本面前最无奈的,当属克里斯汀·拉克鲁瓦(Christian Lacroix)。这位时装界的艺术家,自上世纪80年代品牌创立便从未尝过赢利滋味。直至2005年,被曾经无限交好的LVMH总裁伯纳德·阿诺特(Bernard Arnault)抛弃,转手美国Falic兄弟集团,后又遭Falic集团出手,直至宣布破产。真是让人无语唏嘘。

想自立门户,何其不易。

而那些曾在出手豪阔的大品牌效力过的设计师们,更是难上加难,花钱花惯了的大拿们,所需资金远远高于白手新人,获得资本支持之前,一切都是空想。

而自始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低迷,更令新兴设计师品牌市场,一片清冷。

放眼时尚圈,有几个设计师能够像约翰·加里亚诺(John Galiano)和马克·雅格布斯(Marc Jacbos)一样幸运,在实力雄厚的资本支持下,既能够掌舵老牌时装屋,又能够被“允许”开拓同名品牌。当然加里亚诺的幸运仅限于狼狈离开迪奥前。

无奈,在资本面前,名师也愁嫁。

5000万刀起步金,LVMH也望而却步

2007年离开迪奥的海蒂·斯利曼尼,曾与前雇主LVMH就续签合同,展开过一段马拉松式的谈判历程,条件之一,便是在迪奥的支持下创建自己的设计师品牌。

而斯利曼尼预想的启动资金高达5000万美元。

这真是一个叫人望而却步的数字。

也终于明白为何LVMH对斯里曼尼数次挽留,最终还是放手。

观察家们表示,市场主力资金源很少会去关注新生设计师品牌,培养小品牌不但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在其发展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面临一系列风险。

一方面,时尚产业中缺乏特定的资金专门扶植培养新设计师品牌。

奢侈品业巨头们专注于旗下核心品牌,同时收缩战线,减少不必要的风险投资。私人基金对大规模并购更感兴趣,在不断买入和卖出之间赚取差价,并不在乎品牌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

另一方面,设计师往往对品牌控制欲望强烈,不但要求保持品牌自,而且理所当然地将衍生出的二线品牌、配饰以及特许经营权视为私人财产,这绝对是投资人坚决不能容忍的,必然将上演已经重复无数次的恩怨情仇。

市场分析人士表示,设计师如果有意愿创建新品牌,所需最初投资额度至少为500万美元,而第二轮投资将在品牌成立18个月到2年内展开,所需金额为1000万美元到1500万美元。

通常而言,那些投身大时装公司的设计师,往往能拿到规模庞大的广告预算和诸多红利条件,去实现自己对于该品牌的艺术构想,换句话说,就是花钱花惯了。而一旦他们决定独立操控个人品牌,以往的开支惯性往往使他们对于投资资金预期过高。

但这会让投资者望而却步,这些整日与金钱为伍的市场专家,必然有自己的底线。

据消息人士透露,创立设计师品牌仅仅是斯利曼尼从迪奥辞职后对未来职业构想的选项之一,在最初的几个月里,他很有信心找到那些有备而来的合作伙伴。然而,从2007年到2012年的5年时间下来,那份乐观也仅属于离开迪奥那最初的几个月了。

自立门户,就像身处一场赌局

成熟的投机资本往往对具有高技术含量的领域更感兴趣。比如生命科学、信息工程或互联电子等,一旦拥有核心专利,便预示着成功了一大半。相对的,刚入行的投资者却较为偏爱非技术性产业。

他们被光鲜的表面因素所左右,坚信稳步发展将取得更大回报,如饭店业或其他增值服务业,这都需要寻找一个能够创造业界神话的偶像式人物。

所有投机家都参照风险投资回报率而做出投资决定。就时尚产业而言,皮草业是奢侈品行业中最受资本市场青睐的部分,因为皮草制品营销往往会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收益率。

相比之下,服装业本身风险高,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情绪波动大,流行趋势变幻无常,时令服饰一旦滞销,就会因过季被淘汰掉。

实际上,需要寻找投资人的不仅仅是新创品牌设计师。设计师品牌发展的每一个关键阶段,都会需要不断寻找资金支持,以推动品牌进一步发展。

据悉,如普罗恩扎·舒勒(Proenza Schouler)以及侯赛因·查拉延(Hussein Chalayan)等知名设计师,也难逃资金紧缺困境。

这就说明,即便最初幸运地获得了启动资金,在发展道路上,仍会不断面临各个发展阶段所需资金支持的困境,而这就不单需要依靠实力,更要有运气。

投资和被投资,都像身处一场赌局。

时尚业特点决定投资难度大

时装产业还有其自身特点。

一方面,它的发展需要从业者具备极强的管理能力和执行力。

无论设计师多么有名气、有才能,假如物流渠道缺失或配送不力等方面缺失,那也只能接受失败命运。只有好产品远远不够,管理水平及推广力度的高低也能决定品牌的发展走向。品牌名气固然重要,但无法解决所有问题。

另一方面,设计师品牌都无法只依靠一线品牌获取利润,还需要二线和三线产品支撑。

通常情况下,配饰和其他特许经营产品是服装企业能够迅速赚取更大利润的保证,时装本身则是一项长期投资,如手包坪效最高,而且不像服装易受季节影响,并可长期保存。

手包市场虽好,但显然并非每个品牌的手包系列都能成功。

成功条件相当复杂,如品牌文化、品牌声望、设计风格及制作工艺等,这些因素本身非常主观,很大程度上倚仗设计师个人喜好。过去十年中几乎没有任何新品牌推出过叫好市场的新手包系列。

最典型莫过于法国著名高级时装屋克里斯汀·拉克鲁瓦,既没有标志性手包为其赚钱,香水系列又一波三折,令其25年历史中从未实现赢利。

当然,并非没有任何一人能够幸运创建个人品牌。

当年古姿红人汤姆·福特(Tom Ford)在离开古姿之后不久,便着手推出个人设计师品牌,并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足以为后来者提供榜样。

福特分别与美国大型美容企业雅诗兰黛和意大利Marcolin集团签订了美容产品和眼镜产品的特许经营协议,同时又与意大利男装巨头杰尼亚公司合作,推出服装产品系列,大大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和消费者忠诚度。

摩根·斯坦利投资银行总裁泽维尔·迈尔说:“在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创建一个新品牌需要大量时间。设计师必须做好大投入、小获利的心理准备,当然,除非你的名字是汤姆·福特。”

小规模资本可助设计师单干

观察家认为,个人富商或是中等规模的联合企业是整个市场中最有可能资助新设计师品牌的投资人。

因为,对于庞大的企业巨头而言,小型设计师品牌公司在结构上不够完善,同时因为企业文化、历史传承以及执行力等要素的不同所以很难进行整合,这意味着旗下品牌难以形成凝聚力和战斗力。

纽约奢侈品业咨询商罗伯特·伯克则预言,市场将会出现一批专门投资小型时尚公司和新兴设计师品牌的资本企业。

实际上,绝大多数投资者希望控制设计师品牌50%以上股权,古姿集团2001年投资建立斯黛拉·麦卡特尼(Stella McCartney)品牌时便是如此行事。此后,斯黛拉·麦卡特尼与阿迪达斯、LeSportsac和澳大利亚Target公司分别签订了特许经营协议,有效地改善了品牌生存空间。

大部分设计师品牌对于控制多数股权都非常敏感,因此投资集团在经营中常常陷入对于控制权的争夺,难以自拔。

分析家表示:“古姿集团在经营设计师品牌方面拥有相当老到的经验,无论是设立新品牌还是重振老品牌都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成绩。”

上一篇:杜邦Sorona带来全新应用 下一篇:精雕细琢“芭蕾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