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生社交能力与交流恐惧的关系

时间:2022-06-20 01:20:06

试论大学生社交能力与交流恐惧的关系

[摘要]交流恐惧给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诸多不利影响,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较差的社会交往能力可能会导致大学生更多的交流恐惧,本文试从社交认知、社交动机、社交技能以及社交情境四个方面来分析社会交往能力与交流恐惧的关系,并探讨如何帮助大学生克服交流恐惧。

[关键词]大学生 交流恐惧 社会交往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2-0226-02一、问题提出

(一)交流恐惧

交流恐惧是指一种对与真实的或想象的他人交流时产生的个人恐惧或焦虑状态。[1][2]这种过度的焦虑、紧张、恐惧状态会严重阻碍个体思想与感情的正常表达,从而无法实现正常的人际交流与沟通。已有的研究表明,交流恐惧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3]交流恐惧不仅影响着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对大学生的身心成长产生不利影响,也影响着大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展现,并对大学生的学业和就业造成阻碍。

(二)社会交往能力

相关研究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交往能力提出过不同的观点。其中,社会认知理论认为,社会交往能力是指个人敏锐地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线索来推断理解他人、社会情境、人与人关系的能力,社会洞察、人际知觉是社会交往能力的任务成分;行为学的社会交往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用积极适应的方法去实现某个与己有关的社会目标的能力,沟通技能、人际技能是社会交往能力的组成部分。[4]

具有高度交流恐惧的大学生往往伴随着社会交往能力方面的不足。本文试分析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与交流恐惧的关系,并探讨如何帮助大学生克服交流恐惧,以期对大学生交流恐惧的改善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与交流恐惧的关系讨论

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所涉及的社交成分主要有:社交认知、社交动机、社交技能以及社交情境四个方面。下面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分别讨论社会交往能力与交流恐惧的关系。

(一)社交认知偏差导致交流恐惧

社交认知是指社会交往活动中,对自己、对他人以及自己与他人、他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感知,及对彼此态度、看法的了解与评价。社交认知能力是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交中的认知偏差也是导致大学生交流恐惧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是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偏差,就是在人际关系中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社交定位过高或过低。大学生过高的自我期待,带来过大压力;过低的自我评价,使其不自信,妄自菲薄,常因担心出错或者害怕失败的心理负担,而导致交流障碍。其次是对他人的认知偏差,常见有刻板效应、晕轮效应、主观判断等。其中主观判断易导致交流恐惧,比如:有些大学生常把别人不经意的笑倾向于看成嘲笑,把别人的无意摇头认为是对自己的否定,等等,这些主观的猜测使自己陷入混乱、紧张的负面情绪。

(二)社交动机过高导致交流恐惧

交往动机是指在社交活动中引起、维持人们交往行为的原因。M.R Leary(1983)的自我推荐学说认为,社交必须有动机,一个人只有当他希望在别人心目中造成某种特殊的印象,才可能会感到紧张不安甚至恐惧。[5]社会与家庭对大学生有着很高的赞誉和期待,而大学生也是历经层层竞争方脱颖而出,这一切使得大学生内心通常是较强的优越感与较重的压力感并存。表现出来就是往往好高骛远,将目标定得太高给自己压力;或是太在乎评价与结果,承受不起批评或失败,这些都是社交动机过强的表现。心理学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6]当动机强度变大,带来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导致紧张焦虑,反而不利于任务的完成。交流恐惧的产生,往往是因为压力太大,所以维持适当的动机强度是很有必要的。

(三)社交技能缺乏导致交流恐惧

相关研究表明,除了自我评价,社交技能缺失是引起大学生交流恐惧的关键性因素。[7]言语沟通能力是大学生社交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言语礼仪知识等。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交技巧,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不能实现有效的沟通,或不经意说出不得体的话等,都会使他们感到不愉快与挫败感。这些不愉快的经历,使自己渐渐失去对交流的兴趣和勇气,从而导致交流恐惧。

(四)社交情境压力导致交流恐惧

社交情境包括一般情境和特殊情境。对于大学生而言,一般情境包括学习生活中的交往交流、活动中的沟通合作等。特殊情境包括演讲、表演等个人作为特殊角色时的情境。特殊情境更容易引起大学生交流恐惧,但是高度交流恐惧的学生也会在一般情境中表现出焦虑和恐惧。

导致大学生交流恐惧的社交情境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情境的熟悉程度,通常陌生情境比熟悉情境更容易引发紧张焦虑。其次是,情境的严肃程度,氛围越严肃,压力更大,越容易出现交流恐惧,而轻松的氛围下,交流更容易顺利进行。

三、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来帮助其克服交流恐惧

(一)改善社交认知偏差

不只是社交活动,任何事都会有失败的可能,大学生应该做好直面失败、挫折的准备。当失败、挫折来临,归因的合理与否,影响着大学生自我评价的高低。当面对失败时,若归因于努力不够,而不是就此否认自己的能力,则能维持较高的自我评价;当面对成功时,若选择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则有助于提高自信。合理归因的目的在于:降低对自己的否认,增加对自己的肯定,同时将重心放在努力因素上,并合理把握外界难度与机遇等问题。改善对自我的认知偏差,提高在社交活动中的自信,就能更轻松面对交流问题。

同时,大学生还应客观准确看待他人的评价与反应,减少主观猜测。大学生的社会经验有限,心智也不够成熟,面对他人的行为反应,常常敏感有余而准确认知不够。对于有交流恐惧的大学生来说,应该尝试着获取准确的实际情况,从而调整自己的认知偏差;尝试着减少对他人反应的过度敏感,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紧张与焦虑。

(二)调整社交动机

把握现实,合理制定目标,将社交动机维持在中度水平。首先,要对自身能力、目标难度有着准确的把握,避免好高骛远。其次,对大目标或高要求,要设置阶段性小目标,不能有急于求成或一步登天的想法。最后,看重过程胜过目标,将注意力放在过程上,认真投入过程中,减少结果对自己的压力影响,也不失为一个减轻紧张焦虑的好办法。当压力过大的时候,及时调整自己的动机水平,避免自己在社交交流过程中因压力过大而陷入焦虑状态。

(三)提高社交技能

言语沟通能力是社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能力,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更好的锻炼。从练习表达清晰流畅,让人听得懂;到层次分明逻辑严谨,有说服力;再学着倾听、观察,发现问题才能灵活应对;进一步注意用语得体,保证交流轻松舒畅着进行;最后还需掌握适用于赞美、批评以及拒绝的言语艺术。[8]

(四)降低社交情境压力

大学校园生活相对比较自由自主,同时也是丰富多彩的,在校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班集体组织的各种活动,学校举办的各种才艺、趣味、竞赛类活动,以及校外实践等,让自己多经历各种社交场合,增加对社交情境的熟悉程度,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陌生情境带来的不适应感。

并非所有的社交情境都有机会去多次经历,面对特殊情境和陌生情境时,尝试将特殊情境想象成一般场合,将陌生情境想象成类似熟悉情境,通过想象的方法降低情境压力是可行途径。当社交情境压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交流恐惧也就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四、总结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心智发展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而社交活动是发展心智的主要途径,研究交流恐惧并提出克服交流恐惧的建议,对保证大学生社交活动顺利进行、心智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从社会交往能力的社交认知、社交动机、社交技能以及社交情境四个方面分析和探讨了社交能力与交流恐惧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克服建议,这对大学生克服交流恐惧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McCrokey JC.Validity of the PRCA as an index oral communication munication Monographs,1978,45:192-203.

[2]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232-235.

[3]许燕.大学生人际交流恐惧状况的调查分析[J].德州学院学报,2004,20(5):88-90.

[4]许慧.公民社会交往能力探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4):93-94.

[5]Mark,R.Leary.Social Anxiousness:The Construct and Its Measurement[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1983.47(1):66-75.

[6]彭聃龄.普通心理学[D].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郭晓薇.大学生社交焦虑成因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0(1):55-58.

[8]田新生,尹建平.如何提高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素质[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82-84.

上一篇:高等特殊教育视野中对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下一篇:促使高校大学生参加科学研究的对策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