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分层指导艺术

时间:2022-09-12 04:09:04

试论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分层指导艺术

通过系统对相关文献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在合作学习组内成员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灵活地对组内成员交流讨论进行分层次指导,有助于提升组内成员交流讨论质量与小组合作学习效益。

一、组内成员交流讨论分层指导宏观艺术

教师要分层指导组内成员交流讨论方法,务必使组内不同层次成员间相互尊重、相互激励、相互启迪、相互帮助与相互欣赏,并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彼此信任、解决问题,获得新知,共同进步提升,杜绝“假合作”和“搭便车”现象,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消极学生,提供情感动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与同伴合作,又要强调合作小组整体成绩的提升才是追求的目标,形成一个互帮互学、民主、宽松、自由的优等生主动帮扶中等生、学困生的和谐合作学习氛围。另外,教师还要注重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进行科学引导,既不冷落学困生与中等生,又照顾优等生,并使优等生先帮助中等生与学困生,再由中等生与学困生向优等生汇报展示成果,使各层次学生都得到和谐发展。

二、组内成员交流讨论分层指导微观艺术

主要从“优等生指导艺术、中等生指导艺术与学困生指导艺术”三个层次进行阐述。

1. 优等生指导艺术。教师对于优等生,既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又要创设机会发挥优等生的潜能,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由于优等生是组内成员交流讨论的主导力量,自信心强,且对问题解决能形成明确观点,故要注意提醒其“理解和归纳能力较弱、尚未把握问题解决策略”的学生,必须集中注意力仔细聆听同伴的陈述,并鼓励在听的同时,注意分析、判断同伴所讲的内容是否令人信服,是否需要补充,或者通过提问提出质疑,和同伴一起理顺思路。

为更好地发挥优等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带动学困生学习,在组内讨论交流中,可先听学困生的见解,学困生说不完整或解决不了的再由中等生或优等生帮助解决,这样可起到生帮生、生练生的作用。为让优等生“吃得饱”,可要求优等生提深层次或总结性的问题,在全班汇报展示。

2. 中等生指导艺术。教师对于中等生,既要给他们提供组内交流讨论,充分汇报展示其独立自主思考有价值问题成果的平台,又要通过组内汇报展示成果发现他们存在的共同问题与不足,并指明努力方向、促使其积极向上,还要适时对中等生进行有的放矢地启发、点拨与帮助,促使中等生掌握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继而有效提升中等生融会贯通所学知识的能力。

3. 学困生指导艺术。在组内成员交流讨论环节,教师既要关注学困生的表现,改变对学困生的偏见,激励学困生积极参与合作活动,并大胆发表见解,又要善于给学困生提供更多耐心细致的关爱、指导与帮助,充分灵用情感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交流讨论活动,还要特别关注对学困生的心理进行适度辅导,以帮助学困生克服焦虑心理,增强自信心与自尊心,有效提升自我成就感。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对自卑感强的学困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善于寻找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肯定,促使其看到希望,逐渐消除自卑感。教师也要认真倾听学困生发言,适时和游离于小组活动之外的学困生进行交流,充分发挥学困生的主体地位,使优中生学会接纳和帮助学困生。这样,就能极大地调动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他们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困生正确的合作意识,促使学困生积极思考并迅速解决问题,也有助于构建民主和谐的合作学习环境。

教师对性格内向的学困生,既要经常与他们沟通,消除他们与师生交往时的胆怯和害羞心理,又要激发性格内向学困生的参与意识,鼓励把内心想法大胆表达出来,并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奖励。这样,就会使性格内向的学困生克服胆怯心理,体验到成功喜悦,意识到自身参与小组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其责任感,并渐渐主动地参与合作学习。对于缺乏合作兴趣的学困生,既要注重平时心理辅导与严格监督,更要想方设法提高体会学习乐趣,还要促使他们“端正态度,摆脱懒惰,学会思考,热情主动”地加入到组内交流讨论中来。

组内成员交流讨论时,学困生常处于听众位置,缺乏参与讨论交流的积极性,在组内与班内无地位。为此,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困生,少一点苛责、失望与冷漠,多一份理解与亲切;要设法为学困生树立自信心,善于鼓励他们大胆发言,积极参加组内讨论交流,以促使学困生进步发展。教师要常把目光落在学困生身上,巡视时要常走到学困生身边,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要求组内其他成员在课内外多关心、督促学困生,并恰当及时地对学困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促使学困生逐渐养成“我要学”、“变被动为主动”的良好习惯。

总之,在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环节,教师要走下讲台,始终扮演学生学习的多种角色,并履行监督与反馈义务,指导合作技能,对学生合作行为给予及时反馈、强化和表扬。这样,既有助于避免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优等生的表演舞台,个别中等生与学困生的伤心之地,又有助于提升生生间沟通质量,有效提升不同层次学生合作学习的效益。

上一篇:教师如何面对网络冲击 下一篇:基于网络团队教研比赛的认识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