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适销对路”的外贸人才

时间:2022-06-20 10:00:24

如何培养“适销对路”的外贸人才

提要当前,中国进出口贸易保持良好态势,外贸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量大、从业要求高。高校如何培养“适销对路”、能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的人才,是我们必须倍加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外贸人才;培养;适销对路

中图分类号:C96文献标识码:A

据海关总署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9,727.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7%;海关总署统计司郑跃声认为,整个“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最快最好的五年。《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0)》指出,2010年外贸人才需求总人数预计达79万余人,可见人才需求量很大。但据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统计,我国高校每年经济类专业毕业生只有13万人左右,人才供需缺口相当大。即便如此,仍存在着外贸企业招聘难、外贸专业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因此,培养“适销对路”的外贸人才显得尤为紧迫。

一、用人单位需要的外贸人才

1、优秀的外贸高级人才。随着外贸行业新一轮发展高峰期的到来,外贸单位对高级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那些既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掌握国际经贸技能、精通外语和计算机、有较强的创新沟通能力,又熟悉我国国情、熟悉国际规则惯例、熟悉国内外经济法律法规的人才,在贸易进出口领域尤其畅销。目前,我国外贸专才中,以管理决策型人才、出口营销性人才和国际商务谈判人才最为紧缺。

2、复合型外贸人才。这类人才既掌握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和专业最新动态,又熟悉外贸业务流程,具有较强的实务操作能力;既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特别是口语能力,又具备计算机实用能力,熟悉常用办公软件并能很快掌握相关应用软件;既熟悉国际贸易中的法律法规,又了解贸易相关行业的商品知识;既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又有实干作风与敬业精神。具备上述条件并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在外贸企业热销。

3、应用型外贸人才。外贸企业对这类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外贸基础理论扎实,有良好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熟悉外贸业务流程,上岗速度快,实践能力强。持有国家外贸从业资格证书者受到青睐。目前,在外贸人才需求榜上名列1~6位的跟单员、外销员、单证员、报关员、国际货代业务员和报检员等,都要求持有国家相关资证上岗。上述人才受到很多中小企业的欢迎。

二、现实中外贸专业毕业生滞销现象及其原因

1、外贸专业毕业生滞销现象。外贸专业毕业生滞销现象表现在学生对口就业难与企业难觅意中人才两方面。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外贸专业毕业生在人才市场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结果改行,造成人才的浪费。刘育松等于2010年对北京多所高校的国贸应届毕业生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在当时调查对象的就业率达到73.17%的情况下,对口就业率仅32.52%;另一方面外贸企业苦于招不到中意人才。一些大公司和知名企业难觅各方面综合素质都很高的外贸人才,更多的外贸中小企业难觅急需的、合适的外贸人才。

2、原因分析。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高校培养方面。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迅猛发展,该行业已进入一个较高水平的运行状态,企业对外贸人才的要求必然水涨船高。而高校在外贸人才培养中有诸多环节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如课程设置上缺乏特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跟不上新的经济环境下外贸形势的变化与要求;特别是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不强,往往成为外贸专业学生就业时的软肋;国际化的教学内容缺乏导致学生参与国际交往、国际竞争的能力低下。这些都难以满足外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其次,毕业生就业观方面。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过程中眼睛只盯着沿海地区、大城市、大公司、大企业,过分关注工作环境、报酬待遇,缺乏与企业同创业、共发展的思想,对急需人才的中小企业不屑一顾。结果高不成低不就,自己理想的单位进不去,对他有意向的企业又不想去。这种现象无疑加剧了外贸人才市场的供需矛盾。

再次,用人单位方面。一些用人单位存在人才高消费现象,对毕业生的学历层次、毕业学校过于挑剔,使一些原本适应岗位要求的大学生失去就业机会。相当一部分用人单位为降低企业自身的培训成本,把有无实际工作经验、能否迅速顶岗实战,作为招聘人才的一个门槛,致使许多外贸专业应届毕业生被拒之门外。

三、高校培养“适销对路”外贸人才的对策

1、在培养层次上要“适销对路”。外贸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有层次的,不同类型的高校培养的外贸人才需要适应社会需求。综合型重点高校具有师资、生源等诸多优势,侧重培养的是研究型、创新型、复合型外贸人才,其中有专业领域特长的高校还可以与相关企业培养“定制人才”,并随时能根据市场需要培养精通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意大利语等小语种的外贸人才。地方本科院校属于教学型大学,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率为目标,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从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着手,着力培养适合外贸企业各岗位群的应用型人才。

2、在培养模式上要“适销对路”。不同层次的高校在培养目标上要定位准确。在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上要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和更新;结合学校实际,扬长避短,克服趋同现象,体现学校自身特色。在人才培养方式上要改变目前我国不少高校外贸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应用、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的倾向,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在培养能力上要“适销对路”。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良好的专业外语应用能力和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是外贸工作的必备能力。高校要通过产学合作、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实验室仿真实训的功能效率,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加强实务性课程教学,增加学生体验外贸业务操作过程的机会,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相关从业资证的培训与考试等一系列措施,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外语教学中,要积极引入双语教学,加强学生专业外语应用能力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具备外语交流与沟通能力。要注重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此外,高校还要注重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跨国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以提升学生参与国际交往、国际竞争的能力。

4、在就业指导上要“适销对路”。高校要对毕业生加强就业指导。一是要对外贸专业毕业生进行外贸形势教育,使学生了解社会需求,开阔视野,增强就业信心;二是要对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使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鼓励学生到急需外贸人才的中小城市和中小企业去,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开拓市场;三是要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艰苦奋斗、自主创业;四是及时为学生提供对口招聘的就业信息,吸引外贸企业到学校来参加招聘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作者单位:九江学院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韦霞.我国外贸人才需求状况与培养问题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上,2010.12.

[2]陈贺菁.国际化人才战略下我国对外经贸人才培养的浅思[J].考试周刊,2009.13.

[3]孙瑞华.国贸专业人才“两难”现象的原因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7.13.

上一篇:会计信息系统探析 下一篇:论非传统商标保护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