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转换――做合格语文教师的必由之路

时间:2022-06-20 07:11:04

角色转换――做合格语文教师的必由之路

近一年来,多次参加市区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新课程改革研讨会,许多教师都提到了一个有些尴尬又令人深思的问题:新课程既有必修课,又有选修课,并且阅读量也偏大,怎么赶进度似乎都完不成教学任务。单从教学内容本身来看,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但我们的教师似乎忘了新课程改革本身的目的是什么,那就是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和引导者,也就是说,在新课标下,教师应该有这样的理念――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动权应在学生手上。理念是行动的向导,但全新理念的有效落实需要我们进行行为角色的转换。角色的转换,是时代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迅速转换角色、适应新课程就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在新课标下,主动、探究、合作将成为学生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特征,而教师只能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探究的合作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个性化教学的创新者和新课程的建设者,因此,在新课程的语文课堂上,曾经的“知识的权威”的教师应把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并适时转换。

其实,教师的角色转换也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对自己的地位、行为方式的调整。我想,它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由教材的控制者转向教材理解的“平等首席”

不管是以前的满堂灌还是后来看似热闹的自由讨论,教师都是里面的绝对权威,对教材的解释权都在教师手上。角色转换,就是要教师释放一部分权利,如同乐队的首席一样,语文教师就是整个语文课堂教学的“首席”,他是其中的普通一员,同时又是不普通的,他起着自己独特的而且是他人无法替代的作用,是团队的核心与灵魂,但他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他们应该是“职位最高者”,同时又是学生的“平等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是教材文本的首席阅读者,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开阔的想象空间与创造空间,必须在师生双边活动中去捕捉和引导学生的灵感与冲动,并使之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但他必须放弃对教材文本的最终和最高解释权,放弃中心发言人的角色定位;也就是说,师生之间的关系必须由“俯视”变为“平视”,使“传”与“受”的关系变为平等关系。学生、教师的紧密合作,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师这样的处理,就是使自己由原来的控制者转向“平等首席”,找出问题,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得到有效的调动。

二、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课堂学习的组织者与参与者

传统教学理念下的语文教师,往往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把学生当成了“受道、受业、供惑”的被动求学者。这种单向的“传递和接受”式的教学方式正是新课程所摒弃的。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的课程理念,这就要求“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中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但众所周知,教师与学生的学识和阅历是不可能平等的,如果教师满足于表面的平等,一味强调“你的理由”、“你的看法”而放任自流,就很有可能导致学生的自由散漫,甚至被学生“篡权”,进而有可能丧失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的阅读与表达有所“节制”,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当好一个组织者,做好前期准备,控制课堂节奏。比如,为学生提供预备性知识,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策略和发展认知的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等。同时,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体验,肯定他们的感情和想法,能够承认自身的过失与错误,并利用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对生活、对未来的独到见解,来影响和引导学生。这样的教师,与学生一起成了平等的参与者,既能亲近学生,又能防止自己成为教参的奴隶,何乐而不为?

三、由教学过程的指挥者转向教学过程的分享者

教学过程的分享者角色是指教师通过发动学生收集、展示信息来做课外信息的分享者,通过创造条件促使学生成功进而做学生成功的喜悦的分享者。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到互联网、书刊杂志、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中获取有用的信息,然后通过师生交流,教师就可以更多地分享和欣赏到社会不同层面的文化信息,并以此来充实自己;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多为学生的成功铺路架桥,一旦学生取得了哪怕一点成绩,也要给出欣赏的回应,在分享学生成功的同时,更要激发他们继续学习、探索的热情。

总之,新的课程标准决定了教师新的角色定位,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语文文本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从传授者的圣坛上走入师生平等的行列中,是一个进步,也是必由之路。如何适应角色的变换,如何克服由于角色转换导致的不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无论怎样也无法绕开的问题,办法只有一个――迎难而上,用语文文本的无穷魅力,用语文教师的博学多才,用师生互动的轻松愉悦,去开创语文教学的崭新天地。唯有如此,新课程才会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焕发出她迷人的风采。

上一篇:“艺术手法”鉴赏类题型复习方法探讨 下一篇:寻找材料的思考基点,把握辩证统一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