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挫折感分析及抗挫折能力培养探讨

时间:2022-06-20 03:55:01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挫折感分析及抗挫折能力培养探讨

摘要:2010年上半年,富士康集团曾连接出现多名年轻员工跳楼事件,该事件一度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和社会争论。尽管事件渐远,但留给职业教育工作者们的反思犹在,职业教育应该怎样关注学生未来成长,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研究热点方向,本文着重探讨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迁移和延伸,实现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自然衔接,促进学生的成长。

关键词:挫折感分析;抗挫折能力;培养

一、课题研究背景:

2010年1月23日-2010年5月27日,富士康集团连接出现十多名年轻员工跳楼事件,令人扼腕叹息,也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和社会争论。笔者从年龄角度进行统计发现:2/3员工以上都是23周岁以下,其中也不乏年轻大学生;从具体事件原因统计发现主要集中表现为工作劳动强度和身体素质原因、负面生活事件因素以及生活目标等因素。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在社会发展时期、年龄阶段、知识构成、就业趋向和渠道、生活目标等方面和富士康连跳事件主体有着惊人的相似。

当前高职院校也比较普遍的开设了心理健康的课程,但是大多数停留中理论讲授层面上,抗挫折能力的拓展基本处于空白,和毕业生的社会需要相脱轨,职业教育的延伸性和发展性明显欠缺。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挫折感全面分析

挫折是指人们在自己的目标实现过程中遇到了无法摆脱或难以解决的阻挡或干预,使其目的无法实现时所产生的悲观状态和消极反应。这种悲观状态和消极反应留给当事人的心理体验就是挫折感。这种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正是造就挫折感的基本原因。当前,引起高职院校学生产生挫折感的基本原因主要有自然、社会、个体因素,其中个体、社会因素是主因。

1、个体因素

(1)生理因素。当代大学生对身高、容貌、生理缺陷等生理因素非常重视,身材矮小、容貌不端、生理有缺陷通常会成为挫折感产生的直接原因,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不畅,求职受挫时,往往会归因于以上因素。近年来,大学生逐渐成为整容整形市场上重要客户源的相关报道就是直接佐证。

(2)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引发大学生挫折感的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现在认知因素、心理年龄普遍滞后、受爱情和困扰、角色定位不清等方面。部分大学新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挫折感主要是由不了解大学阶段学习特点,学习方法依然停留在形象的机械记忆层面,思维缺乏独立性和批判性造成的。当前大学生年龄段基本属于“90段”,成长环境相对比较优越,吃苦耐劳和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普遍缺失,社会阅历缺乏,对社会竞争的激烈程度缺乏足够的准备,社会谋生的手段单一、生活艺术匮乏,社会年龄和心理年龄有着一定的偏差,这一偏差也导致了一定挫折感的产生。另外,大学生强烈的人际交往和爱的需要遭到现实困扰时也会产生体验强烈的挫折感,“失恋”、单相思常常使他们在情感上难以自拔,心理失调;的向往和缺乏使他们感到生活单调却又无能为力。大学阶段多重角色的扮演需要大学生具备比较高的社会化程度,需要一定的语言技巧和沟通技巧作为支持,部分学生在这一方面能力的缺乏导致他们角色不清,角色之间转换不及时,也容易使他们产生挫折感。

(3)不良习惯因素。莎士比亚曾说过:“不良的习惯会随时阻碍你走向成名、获利和享乐的路上去。”当前高职院校少数学生把高中阶段的一些不良习惯也带进了大学校园,吸烟、酗酒、网络成瘾、爱攀比等不良习惯导致他们发展不畅,产生挫折感。

2、社会因素

(1)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交融,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信仰的危机;社会收入分配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贫富悬殊有扩大趋势,比较心理的存在和客观消费水平的差距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怨恨心理,导致心理失衡,引发挫折感。

(2)人际关系紧张。来自不同地域、家庭背景和具有不同性格、兴趣的大学生同时汇聚在一起,每个人都面临着处理人际关系课题,如果处理适当,也会引起人际关系紧张,挫折感自然而生。

(3)就业形势严峻。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社会提供就业岗位机会的相对减少,尤其是2009年以来的就业形势深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对就业前景预期的信心指数大副下降,产生心理恐慌和压迫感,“恋校情结”解不开,不愿面向社会,比较彷徨,产生了挫折感。

三、抗挫折能力培养探讨

抗挫折能力,是指人们对挫折的忍耐力和抗压力,即人们在遭受挫折之时,能有使自己的行为或内心保持正常的能力,而且在这种能力下有能够寻求途径来解决挫折的心理活动,战胜挫折、获得成功的能力。为了让职业教育更好地面向学生,服务学生,实现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迁移和延伸,实现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自然衔接,促进学生的成长,笔者结合工作经历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抗挫折能力培养做出探讨。

1引导当代大学生积极锻炼,提高身体素质,锻造坚强心理。人的生理和心理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密不可分,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坚强心理的载体,也是毕业生适应工作岗位需求、直面生活的重要保障。高校应采取切实措施,营造良好氛围,积极引导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真正把“每天锻炼一小时,轻松工作五十年,幸福一辈子”的口号落实到实处。

2营造企业全景氛围,实现校企无缝对接。高职院校毕业生主要的工作去向是企业,在高校营造企业全景氛围,会缩短学生适应社会的时间和减低他们面向社会的恐惧感。比如,通过教学改革,引进竞争机制,并在教育、教学全流程落实,让学生体验竞争;培育优质校园文化,搭建交流平台,让学生充分扮演不同角色,积累角色体验,学会正常的人际交往和沟通所必备的技巧;学会自我悦纳,自我评价和自我定位,对挫折能进行正确的归因。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好的一个环节就是平时实习和定岗实习。

3帮助学生获取成功的高峰体验,克服挫折感。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尝试引导学生从克服学习困难、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融入集体、发展良好人际关系克服资自卑和懦弱等方面着手,帮助学生获取成功的高峰体验,克服挫折感,积累抗挫折能力,以便学生具备抗挫折能力迁移的原始素材和体验。

参考文献:

[1]《基于逆商理论的大学新生抗挫折能力培养研究》,侯达森,大连理工大学。

[2]《大学生健康教育导论》,高校教材编委会,辽宁大学出版社。

[3]《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邵璀菊主编,原子能出版社

上一篇:浅谈中小学美术教育新方法 下一篇:浅析语音节结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