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时间:2022-06-20 02:42:26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摘 要 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中,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加速向城镇转移。笔者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对云南省昆明市多个工厂和建筑地点的农民工进行问卷式调查。在实践调查的基础上,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整理,分析了以云南省为代表的西南民族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对策和措施,以期优化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

关键词 西南地区 剩余劳动力 转移问题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1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农村劳动力中没有从事农业生产也没有从事其他生产或服务活动的劳动力。由于这群人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工作,所以称为剩余劳动力。目前,我国已有1/3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而且其规模呈不断扩大的趋势。跨地区流动的农民工就约有1亿人。农民工作为城市发展劳动力不足的有效补充,已经成为城市产业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不可或缺的就业主体。过量的农民工进城,也给城市管理和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如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现已成为当前政府最为关注的难题之一。

笔者以云南省昆明市为例设计了基础数据调查表,收集被调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本信息,以进城务工的个体农民工为单位进行抽样调查,选取了50个调查样本,调查的问题涉及基本状况、受教育状况、外出打工收入、外出打工的现状等,通过了解这些基本情况,结合文献资料的方法,分析少数民族地区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面临的普遍问题。

从被调查农村剩余劳动力人群中,年龄大多在30至45之间,受教育程度分布中,小学教育占20%、初中教育占35%、中专或高中教育占30%、大专教育占12%、大学教育占3%,从中可以反映出被调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在这部分已经转移的剩余劳动力中,外出务工主要从事的行业主要是建筑业、工业或第三产业中的饮食服务业。转移的地域分布上主要考虑的是东部发达沿海地区,认为沿海地区发达的制造业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其次是省会城市和地级市城市。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劳动力就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2.91%,而中专及大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仅占1.07%。在云南现有的大约2000万农村劳动力中,具有中专及大学文化程度的仅有大约22万人,而文盲、半文盲或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就有1250万人。

由此可见,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人群从规模上看呈现增长较快的现状,转移模式为农民自主自发式转移和靠亲朋好友及老乡带领介绍,自发性较高。在外出务工的同时会在农忙时节返乡从事农业生产耕种土地,农忙过后又大量涌进城市寻找工作,常年固定在外的人员比例较小,容易造成季节性和阶段性的用工荒和就业难的现象。这部分人群的学历层次都相对较低,高学历劳动力极为匮乏,且无技术特长。除了大学生以外,云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职业是企业工人,转移后择业难成了相对较大的问题。云南省外出转移的劳动力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省市和本省。年龄、受教育年限、家庭人均耕地、居住地距离昆明的远近对于一个农村剩余劳动力选择非农职业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受教育年限对农村剩余劳动力选择非农职业有着明显的影响,受教育年限越长,选择非农职业的可能性越大。

2西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西南民族地区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靠着外出务工来脱贫致富养家糊口,但由于农民工自身原因和社会结构性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诸多问题逐步显现。

2.1自身综合素质和受教育程度偏低

由于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教育水平偏低且普及率较低,造成剩余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成为劳动力外出就业难的最大因素之一。普遍缺乏转移就业的学历要求和职业技能,外出务工时选择性很小,无法与城市人口相比,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始终处于不利位置。大多只能从事些劳动强度大、较为低级的简单劳动,无法适应那些技术性要求比较高的工作。于是造成了这部分群众就业难、生存难等问题。

2.2工作环境较差,从事行业层次较低

云南省农民工阶层的社会流动基本上属于水平流动,向上流动少。云南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就业层次普遍偏低,升迁性流动的机会少的状况与我国当前社会分层的整体状况基本吻合,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去只能从事建筑、交通运输和商业饮食等行业,农村劳动力大多处于劳动力市场的边缘,从事一些工作要求比较简单,脏、苦、累和危险性较高的职业。

2.3用工不规范、劳工权益缺乏保障

在大城市务工的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基本都存在合法权益缺失的现象,对城市没有归属感,城市融入性差。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虽然近年来拖欠工资现象在逐步减少,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仍经常受到侵害。农民工无法进入正规部门工作,在城市人眼里,脏乱差的工作一直属于他们。一些企业劳动环境恶劣,加班时间长,不签劳动合同,不缴纳社会保险。无法完全做到同工同酬,农民工与城市工出现区别对待现象大量存在。来城市务工的农民工都没有工伤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津贴等一系列相应的保障和福利。 在向城市转移过程中,因在文化习惯中会产生冲突,对城市中的许多政治制度和管理制度不了解,只和本民族的成员交流等都使得他们脱离了城市的主流生活及文化。

2.4转移模式单一,返乡率较高

西南地区大多数农民地处偏远,与外界信息联系不畅通、生活水平及风俗习惯差别大、自身组织外出务工力量小。城市里的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以及吃、住、行困难等问题,给想要外出务工的劳动力造成很多顾虑。外出务工大多依靠朋友、老乡介绍,仅少数人会通过劳务经纪人或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就业。影响劳动力返乡主要是务工个体和家庭因素,需要返乡照料子女、赡养老人、农忙时节从事农业生产,文化、习俗等因素及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众多因素造成农村外出务工者返乡率较高。

2.5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开始排挤人力劳动

城镇要求务工者素质在逐步提高,特别是东部发达沿海城市的企业,很多工作要求长期性且具有一定技能和具有双语水平的务工者。在我国工业发展进入从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的阶段,技术和资本开始逐渐排挤劳动力,特别是无技能的农村劳动力。工业部门正进行大量的技术升级,更多高科技、自动化手段被应用到工业生产中,这意味着将排挤掉大量劳动力。笔者曾实地了解,例如云南红塔集团等企业部门,已经靠着技术升级优势,其生产线可完全依靠机器人操作,极少需要人力操作。

3西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解决措施

3.1推进农业产业变革和技术进步,发展当地特色农业

农业的发展可增加农民的收入,减小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农业人口流动的意愿,减缓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对城市和第二、第三产业的压力。大力发展当地的特色农业,延伸农业的产业链,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结构,扩大农业就业率。此外,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地广人稀,自然环境好,旅游资源丰富,可依据当地自然风光发展乡村旅游,扩大旅游覆盖区域,甚至可发展为当地乃至全国的旅游、休闲中心。

3.2调整当地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

重视第二产业的发展是我国工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要求,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的加速期,充分重视第二产业的作用对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较大的意义。合理的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可吸纳相当多的农业劳动力。适当调整当地产业结构,通过政策、资金、技术及人才支持引导乡镇企业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和优化结构,扩大规模,更多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的矿产、水利等自然资源,走适度工业化,促进经济结构。在此基础上提高当地城市化水平,大力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可吸纳大量农业劳动力。

3.3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技术水平

加强农村地区的教育投资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知识文化技能水平,能够大大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步伐。加强和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知识技能教育,加强农村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建立城乡一体化技术转移机制和技术创新体系,重视农村的法制教育,并且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此外,当地政府还应该强化对转移前的劳动力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为主的各项协调和保障工作,提高民族地区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提高转移层次,拓展就业范围。

3.4完善城乡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健全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对策上,政府部门应该完善劳务输出的行政管理服务体系,规范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务队伍的转移。建立维护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合法权益的法律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村医疗、养老和失业保险制度,切实维护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成立农民工维权服务中心。为供求双方创造高效、全面的信息沟通渠道和中介服务。

此外,还有一个亟需我们解决的问题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转移问题。云南农村学生外出读书属于第一次转移,但是毕业后面临第二次转移或第三次转移,如果不能顺利解决农村学生的转移就业问题,既会加大农户家庭的教育负担,同时又会引发其它社会问题的产生。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农村劳动力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不断增长的农村劳动力和有限土地资源的矛盾,加之其他各种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我国农村出现了数量庞大的剩余劳动力,这不仅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甚至会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因此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梁青青,田敏.影响云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因素分析及实证研究[J].南方农村,2011(05).

[2] 吴麟.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03).

[3] 赵显洲.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4] 文飞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影响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9).

[5] 朱珊珊.云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学理论分析[J].当代经济,说2011(12).

上一篇:竞技健美操新周期竞赛规则变化对成套动作编排... 下一篇:在推进和谐企业建设中充分挥工会职能作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