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育中公民教育基地建设的思考

时间:2022-06-20 12:11:40

思想品德教育中公民教育基地建设的思考

公民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德育的根本目标,近几年我校在学校德育中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的合格公民教育,收到了很好的德育效果。中学的公民基地建设应该以思想品德教学为载体,构建多学科教学渗透、校本化的、适合学校实际的公民教育课程基地。

一、公民教育基地建设的主要内容

1.创设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环境。构建教师团队发展专业平台,形成以基地促进教师、以教师发展学生的教育教学格局。充分利用学校广场、绿化带、文化石、校园长廊、各种展板甚至学校的每一面墙壁,营造富有特色的,和谐、民主、开放、愉悦的教学氛围,形成充分展现学科思想、方法手段和文化品位的特色明显的课程教学环境。

2.突出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建构。在校园网上开辟“公民教育课程基地”专题网页,开设教师教学研讨、学生互动交流、资讯、成果展示子栏目,以网络互动平台为载体,以公民教育中的“爱祖国、爱集体、爱学校、爱家庭、爱生命”为核心教学内容,扩建校史室,加强学生对课程的体验,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能,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公民教育教学模式。

3.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建设促进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得到锻炼。学校建立基于网络的综合实践和研究性学习支持平台,采取小课题研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网际交流合作。定期组织学生到校外活动基地开展社会性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人社区,走入社会,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确定研究课题,有效开发学生的道德潜能和多元智能,奠定学生健康融入社会的坚实基础。

4.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围绕“公民教育”开发丰富课程资源。制订科学的课程实施方案,根据初中生不同阶段学习需求,形成难易不同的课程资源。在已编写的《感恩,一路同行》、《生活与健康》、《港城风情》等校本教材的基础上,继续开发适合我校学生特点、具有我校德育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在现有的校史室、心理咨询室等校内德育基地以及市博物馆、市规划中心、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兴业社区等多个校外活动实践基地的基础上,签订双向协议,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以多样化的资源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生理想教育、三养成教育、安全法制教育等,以促进学生公民素养的提高。

5.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中心。加强基地的信息化建设,新建微格教室,在校园网站上设立公民教育课程基地主页,方便教师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教学研讨、教师培训、师生互动、教研成果展示:大力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基地聘请专家团队,定期对教师的教科研活动进行有效指导。深化课题研究,我校的《初中人文学科教学中公民教育的研究与实施》已拟申报市级“十二五”课题,以达到名师支撑基地、基地培育教师、教师发展学生的目的。

6.形成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路径。公民教育课程基地突出多样化的实践创新学习,让学生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和创新研究等方式获得经历和体验。结合学校实际,充分挖掘当地课程资源,把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机结合,通过把校园传统节日融入课程、校内外实践基地的有效衔接、现代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校外综合实践活动等途径,开展体验性、研究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成长。探索公民教育评价标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评。

二、公民教育基地建设的作用

1.深化教学改革,拓展实践途径和领域。在实践中优化学习方式,提高合作、探究能力,实现自主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在多样化的学习中感悟成长,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

2,促进学生成长,提升学生公民素养。基地作为拓宽学生学习、研究、体验、感悟的平台,以实践基地为中心,以班级化、小组化、个性化学习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学科思想、学科思维、学科素养为目的,整合教育资源和学习内容,让学生走进社会、感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爱祖国、爱集体、爱学校、爱家庭、爱生命的良好品质和公民素养,最终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学生评价体系。

3.推动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根据公民教育课程基地进行课题研究,根据自身特点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特点的课堂,通过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促进专业发展。通过课程基地建设,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4.形成学校特色,开发实用的校本教材。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特点,围绕课程基地建设进行课题研究,撰写相关的教育教学论文、案例、反思,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公民教育校本资源。开发符合学生特点的公民教育校本教材,如《做个合格小公民》、《校园安全教育》、《懂规矩守规则》、《我居住的社区》等,促进学校德育发展、特色发展。

上一篇:更新教育观念培养时代新人 下一篇:今天,你刷微博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