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MDI模型分解的建筑业能源消费效应管理研究

时间:2022-06-19 06:31:28

基于LMDI模型分解的建筑业能源消费效应管理研究

【摘 要】利用对数平均迪式指数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将我国2001年-2008年建筑业能源消费变化分解为产出效应、结构效应和效率效应。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效率效应是促进我国建筑业能源消费和能源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结构效应影响则较小,产出效应是能源消费增长的主导因素。因此,在“十二五”计划中,要加大建筑业内部的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优化,而且要进一步重视建筑业能源利用效率。

【关键词】能源消费 均迪式指数法 产出效应 结构效应 效率效应

中图分类号:TD3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433―01

1引言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业以其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容量大在经济发展处于重要地位。建筑业对GDP的贡献率,由2001年的14.2%到2010年的23.9%,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支柱力量。建筑业的稳定发展对其关联产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全球能源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随着我国经济和建筑业的快速发展,资源瓶颈问题显现出来。从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开始出现能源短缺,且趋势在不断增强。因此节能问题以及能源消费问题备受关注。在此背景下,本课题拟通过分析我国建筑业的能源消费特征,从而为我国的建筑业的节能寻找可行的出路。

2 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许多学者的研究都是基于能源消费总量进行的,专门针对建筑业能源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在当今建筑业如此重要的时代,这不利于准确获得建筑业能源的消费信息,不利于制定科学的管理决策。

此外,在目前的研究方法上,许多学者都是基于Laspeyres或Divisa指数分解方法,但是,这些方法都不可避免会存在余值问题,进而影响了分析的精度。lmdi法不仅没有残差,能处理出现零值和负值的情况,而且从理论基础、实用性、可操作性和结果表达四个标准来看,LMDI都是一种最理想的分析方法。

3 基于LMDI分解的我国建筑业能源消费模型的建立

LMDI分解法将我国能源变动的原因分为“产出效应”、“结构效应”和“效率效应”,以测量和分析经济产出增加、产业结构变动和产业效率提高对我国建筑业能源消耗和能源强度的影响。用公式表示为:

即可使式(1)右端的残差 =0,残差为0表示总效应被完全分解出来,且没有残差的影响。

其中, , 为第t年我国建筑业GDP占全国GDP的份额, 为第t年我国建筑业的能耗强度( 。 为分解残量。 为产出效应,表示在行业结构和产业能源强度不变的情况下仅由产出变动引起的能源消费量变动; 为结构效应,表示在产出水平和产业能源强度不变情况下仅由产业结构变动引起的能源消费量变动; 为效率效应,表示在产出水平和产业结构不变情况下仅由产业效率变动引起的能源消费量的变动。

4 实证结果及分析

4.1 变量的选择与数据搜集

能耗LMDI模型中初始变量有两个:一个产业能源耗费量Et;另一个是产业的产出Yt。因此本文在选择变量时,选择我国建筑业的总产值作为产业的产出Yt,同时去除价格因素的影响,与2001年具有可比性。本文的数据选择2001年-2008年的我国建筑行业作为分解标准,即《中国统计年鉴2010》。

4.2 实证结果及分析

运用LMDI对我国2001年到2008年建筑业能源消费增长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了生产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效率效应对我国建筑业能源消费增长的影响程度,结果如下:

4.2.1我国建筑业能源消费的总效应

2001年到2008年,我国建筑业能源消费经历了四个阶段(见图1):

图1 2001-2008年我国建筑业能源消费总效应分解表

第一阶段在2001年到2003年,我国建筑业能源消费总体上基本保持稳定,生产规模效应引起能源消费的增加,效率效应引起能源消费的减少,但是生产规模引起的增加基本上被效率效应的减少所抵消了。结构效应对能源消耗的影响很小,且基本不变。

第二阶段是2003到2004年,其中效率效应由降低能源消费增长变为促进能源消费增长,Eint由2003年的-335.3974到2004年的383.98796,对我国建筑业的能源消耗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使总效应扩大了4倍左右,说明在这一时期,产业效率较差。

第三阶段是2004年到2007年,总效应处于稳中有进,产出效应同样引起能源消耗的增加,结构效应基本维持不变,效率效应引起能源消耗的降低,并且产出效应在很大程度上被效率效应所抵消,但是产出效应造成的能源消费始终大于效率效应所降低的能源耗费。结构效应对能源消耗很小,且基本不变。

第四阶段是2007年到2008年,在这一阶段,总效应下降,产出效应同样以平稳速率增加,产业结构效应基本维持不变,效率效应引起能源消费的大幅度下降,说明在这一时期产业效率很明显。

4.2.2 我国建筑业能源消耗的产出效应

由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能增加所引起的能源耗费增长称之为产出效应。从2001年-208年,我国的建筑业发展迅速,建筑业的GDP从2001年的15361.6亿元,到2008年的62036.8亿元,生产规模和产能的增加对能源的需求大量增加,产出效应是推动能源消耗增长的

(上接第433页)

决定性因素。我国建筑业的产出效应从2002年的286,增加到2008年的3414。由于我国建筑业能耗较大,加之“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致使我国建筑业能源消耗迅速扩大。

图2 2001-2008年我国建筑业能源消费效率效应

4.2.3我国建筑业能源消耗的结构效应

由于产业结构的改变所引起的能源消耗的增加称之为结构效应。从图3中可以看出,我国建筑业的结构效应比率(占总效应的比率)自2004年以来一直稳定在0.23的水平,可以说,我国建筑业的产业结构还是相对合理的,并没有大幅度的增加建筑业的能源耗费。但是结构效应始终是大于0的,也就是说结构效应始终是增加建筑业能源消耗的,并且从2001年到2008年呈现递增的趋势。

图3 2001-2008年我国建筑业能源消费结构效应比率

4.2.4我国建筑业能源消耗的效率效应

从建筑业能源分解的总效应中来看,除个别年份2004年和2005年,效率效应一直为负值,从2002年的-129到2008年的-1054的8倍之多,很好的控制了我国建筑业能源消耗的增长速度和增长总量。其中从2006年到2008年以来,效率效应作用明显,可见“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建筑业能源效率利用率较好。

图4 2001-2008年我国建筑业能源消费效率效应

5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根据以上对我国建筑业的能源消费进行分解研究的结果分析,从产业层面上可以得出以下三个结论:

一是我国建筑业能源消费总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建筑业产业规模扩大造成的结果,我国建筑业整体的产业结构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起到了不错的节能作用。

二是我国建筑业能源消费的效率效应在逐步增大,尤其是“十一五期间”,作用显著,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我国建筑业能源消费总量的上升趋势。

三是从总体角度来看,建筑业的产出效应和效率效应有一定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产出效应的扩大也提高了该产业的效率效应。

5.2 建议

我国建筑业的改革与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在总体上推进我国建筑业能源消费下降的动力来自产业能源利用率的提高,通过结构调整来降低能源消费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在“十二五”及以后更长的时期内,我国战略结构调整和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率依然是我国政府必须重视的工作。具体如下:

一是继续调整和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使产业结构整体素质和效率向更高层次的演变,通过结构的调整来降低能源的耗费。

二是综合运用产业政策、价格杠杆、审批备案、激励政策等手段,引导企业积极稳妥地淘汰落后生产方式,提高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建筑业技术水平对于企业投资研发提高行业能源利用效率的行为,应予以适当的税收优惠和补贴。

三是实施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建筑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继续深化建筑业企业改革,是建筑业企业以市场为导向,结合自身优势,加快经营结构调整,或者拓宽服务领域做强做大。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韩智勇,魏一鸣,中国能源强度与经济结构变化特征研究[J].数理统计及管理,2009,(1):1-6,52.

[3]Ang,B.W.Decomposition analysis for policymaking in energy:which is the preferred method [4].Energy Policy,2008(32):1131-1139.

[5]丁建勋,最优能源强度与我国经济增长.财经科学[J],2007,(4):29-35.

[6]张贤,周勇.我国能源强度的空间效应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2007,(1):101-108.

[7]王玉潜.能源消耗强度变动的因素分析方法及应用.中国矿业[J],2007,(2):31-34.

[8]周勇,李兼水.中国能源强度变化的结构与效率因素贡献.产业经济研究[J],2006(4):66-74.

[9]王喜平,高丽清.基于LMDI的工业电力消费因素分解研究.保定学院学报[J],2010(5):35-38.

[10] B.W.Ang,F.Q,Zhang. A survey of index decomposition analysis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Energy [J],2000(25):1149-1176.

[11] Ang B.W.Decomposition analysis for policymaking in energy:which is the preferred method? Energy Policy,2004(32):1131-1139.

上一篇:深化医学图书馆服务水平 提升读者满意度 下一篇:谈“手指口述”法在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管理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