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新铁岭大铁岭

时间:2022-06-19 03:58:26

加快建设新铁岭大铁岭

铁岭是闻名全国的“较大城市”,是蜚声海内外的“红学文化之乡”、“曲艺小品之乡”、“体育冠军之乡”和“煤电能源之城”。丰富的资源、优越的区位、便捷的交通、优良的环境为铁岭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如今的铁岭,已成为辽宁省乃至全国的能源基地、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新兴的工业城市和独具魅力的文化名城。

“十一五”时期是铁岭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将紧紧抓住五大重点,努力把铁岭市建成经济与社会、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铁岭、大铁岭。

一、全力打造沈铁工业走廊,加快构建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新结构。特别是要全力打造从新台子到毛家店南北一体,银州区―调兵山、开原―西丰东西两翼的沈铁工业走廊,重点建设铁岭―沈阳界的先导区,使其成为全市产业的聚集带和经济的隆起带。着力建设能源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两大基地”。培育壮大先进制造、化工医药、新型建材、食品加工、高新技术“五大主导产业”。抓住一批投资亿元以上的大项目,扶大做强一批产值超亿元的骨干企业,培育一批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到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要达到1000亿元,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5%以上,形成以工业为主导的新型经济结构。到2010年,全市GDP要实现780亿元,地区财政收入实现80亿元,在2005年的基础上,再造两个铁岭。

二、坚持城乡统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全市30%的村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富民、强县、升位,使县域经济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载体。以主攻畜禽、优化粮豆、发展蔬菜、扩大林果和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方向,培植农村产业新优势;以基础设施为重点,加快建设新村镇;以城乡共建为依托,塑造农村新风貌;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积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以加快农村综合改革为动力,构建农村新体制。

三、坚持组团式的发展思路,加快塑造新城市。在改造提升老城区,不断增强其集聚力和辐射带动力的同时,在目前市区以南10公里处规划建设城区面积30平方公里、人口30万人的凡河新城区,使其成为水面占城区面积20%的北方水城,成为生态特别优良、环境特别优美、空气特别清新、适宜创业、适宜居住的行政服务中心、文化娱乐中心、休闲度假中心和新的居住中心。新老城区加在一起,铁岭市的城区面积将达到800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将达到6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60万人,成为真正的“较大城市”。在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的同时,按照“中心隆起、一体两翼、沿线组团、错位发展”的原则,以沈铁工业走廊为产业支撑,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最终形成中心牵动、轴线辐射、城乡一体的城镇群、产业带、经济圈。到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

四、优化体制机制,加快树立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象。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市级行政审批项目由139项削减到92项,成为全国保留最少的城市之一。理顺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执法体制,实现管理重心下移,提高办事效率。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全面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高效型政府,把铁岭打造成本洼地、服务高地和发财宝地,塑造全新的对外形象,提高全市的对外开放度。

五、以构建和谐铁岭为主题,让人民群众过上富裕文明的新生活。以城镇困难群体、下岗失业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为重点,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加快发展文化、卫生、体育、计划生育、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协调好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机制,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强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立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加大扶贫帮困力度,确保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打造诚信铁岭。

上一篇:更快更好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下一篇:廉政建设:落实到管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