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之初探

时间:2022-06-19 03:38:26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之初探

摘 要 进入新世纪以后,高中学段开始陆续普及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但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学段没有被纳入高考范畴,导致学校、教师、家长甚至学生对高中学段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从一定意义上制约了计算机教学在高中阶段的开展。为达到课程设置有机统一、教育教学紧密结合、知识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目的,本文将针对当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并给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分析

目前,很多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相对陈旧,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与学,任课教师由于习惯了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对于实践教学没有充分的认识,采用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讲授缺乏创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不能很好地加强和扩展。导致学生可能只会老师教授的内容,在自主创新、知识迁移方面的领悟较低,不能达到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实质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目前大多数家庭都有计算机和网络的存在,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较长,又因为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很多学校的计算机机房陈设老旧,配置较低,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一些自制力差的学生甚至厌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这些因素使得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实际操作能力均参差不齐。同样也给教育带来诸多的影响,网络游戏、社交聊天、网络购物、不良网站等信息也是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的,由于高中生刚刚建立对社会的初步认识,往往抵制不住游戏、情感等信息的诱惑,所以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中常常会探索,误入歧途,更有甚者,高中生已经成为一名计算机黑客,以窃取他人信息为乐趣,对自身健康发展以及社会构成了极坏的影响。由此看见,新课改革计划的实施和制定或许在一定意义上改善了计算机教学的理念和环境,但对于创新改革的真实目的而言还相差甚远,必须从本质上分析问题,才能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问题研究

(1)教学形式单一,难以迎合时代需求。在高中教育理念的开展方面来说,教学形式往往都是单一的教师、教材、教室三者合一,这种教学形式对于学生而言属于被动接受式教育,往往老师讲了多少,学生就会多少,对于没讲到的知识或者需要自己扩展的知识不能很好地理解,当发现新问题时,学生的答复通常会是“老师没有讲”,这个观念在学生学习中已经根深蒂固。

(2)硬件配备落后,难以实现教学目的。目前我国虽然加大对落后地区财政支援、师资支援的力度,但对于计算机设备的建设还是明显不够的,一些学校由于相对偏远落后,计算机设备都是一些地方部门淘汰下来的,导致无法完成实际操作,在上级实践中,频繁的死机、蓝屏现象占据了课堂教学实践,也消耗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由于设备的落后,导致很多新技术、新软件系统无法完成在这些设备的安装,学生学到的知识往往都是被时代所淘汰的,知识没有市场就等于无用,那么教育的意义何在?开设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何在?

(3)教师能力有限,难以完成教学拓展。由于没有规范的考核标准和衡量体制,导致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要求没有明晰化,一些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只需经过一个短暂的岗前培训即可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师教学不但需要进行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和需求,如果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在学生培养方面就会表现得很吃力。

(4)课程地位模糊,难以制定考核制度。众所周知,高中教育在学生整体规划中处于重要地位,是学生能否进行高等教育的分水岭,在高中学习阶段,学生的学习任何和学习压力都十分庞大,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属于非高考课程,一些以培养应试能力、强调升学率的院校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相对较低,这也导致信息技术课程在学术体系中的地位相对模糊,在课程大纲制定方面,往往采用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这样就很难与计算机高实践性的要求相吻合,在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验收时,一纸试卷相对比较单薄。

3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改革创新

(1)制定科学的教学策略。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中,应加强教学策略的完善,对于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实际操作应制定科学、使用的方案,例如,在讲授OFFICE办公软件时,采用先讲授理论后上机实践的教学形式,在理论讲授中,首先叙述微软公司的发展里程,比尔·盖茨的人生阅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机实践环节,一方面讲授软件的主要应用模块,另一方面则应制定有针对性的验证性实验,实践后期,应安排案例式的综合性实验对所学知识进行统一。

(2)制定合理的维护策略。信息技术课程对于计算机设备的要求是很高的,只有符合要求及硬件设备才能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制定合理的计算机设备维护措施。例如,根据学习内容和使用年限进行合理的划分,对于学校而言,如果资金不允许,可以按教学内容划分计算机机房级别,一些对硬件要求不高的教学内容可以安排在低配置机房完成,对硬件要求高的课程则可以在高配置机房完成,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投资成本。另外,制定科学的计算机维护措施,安排计算机管理人员定时对机房机器进行检测,如出现问题应及时维护,提高教学时间的利用能确保学生的学习量。

(3)制定有效的师资培训。教育以人为本,生以师为重,在整个教学体制中,教师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能力,学校应对教师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和考核制度,扩展教师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水平,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应从新理念、新思维方面开展,多组织信息技术专业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相关内容的学习,开展新型教学研讨会,吸取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

(4)制定完善的考核标准。考核方面不能采用单一的考核指标。在理论知识考核方面应采用笔试的形式,对于实践性教学内容,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完成,一方面应建立开放型考试题库,该题库主要采用填空、判断、选择的形式完成,题量相对要大,题型要以综合性为主,大量的信息刺激能够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应建立综合性考试题库,该题库以综合型案例分析、解决措施、实施计划等内容为主要衡量项目,则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和仿真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魏玉凤.建构主义理论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5):27.

[2] 谢琪.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内容体系及其培养方法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2(182):15-18.

上一篇:高职教师教学设计技能研究 下一篇:“材料特性”双语教学实践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