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来管理长期“滞胀”

时间:2022-06-19 03:27:30

用什么来管理长期“滞胀”

通货膨胀,这个在2009年一直萦绕着中国经济的幽灵,在年关岁末的时候终于露出了清晰的影像,如果说2009年上半年,天量信贷的投放只是让人对通胀产生理论上的猜想,下半年房价的狂飙仅仅刺激了一下人们通胀预期的神经,那么如今,通胀似乎已经近在咫尺了。

伴着2009年11月份CPI的转正,水、电、油、气、煤的价格均出现上调,食用油价格的上涨让老百姓再也坐不住了,掀起了囤积抢购的风潮。尽管人们并不怀疑商品的供应还是充足的,但如果连铁路运价都上涨,这种成本怎么会不转嫁到最终消费品上?

2010年通胀三大猜想

学界对于2010年通胀的看法存在分歧,比较主流的观点是不会出现恶性通胀,人们不必过于恐慌,政府也无需出台紧缩的货币政策,,但有时“主流”往往等同于“谬误”,出于对自身财富保值的需要,不妨先对2010年通胀做出三大猜想,看看哪种情形最可能发生:

一是2010年无通胀,CPI指数在3%以下。持有这种观点的理由是在产能过剩、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不可能出现通胀。用更直白的表述就是:当企业的产品还发愁卖不出去,它怎么敢提价々

商品价格的上升除了受货币贬值的因素影响外,还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而货币只愿意流向稀缺的商品。金融危机爆发后,外需急剧萎缩,2009年因出口萎缩直接减少的需求就高达5000万美元。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一般消费品的价格很难上涨。比如1997年2002年的时候,产出缺口指标为负值,中国经济也在为通货紧缩而苦恼,甚至出现了对“流动性陷阱”的担忧。

但也有学者指出,产能过剩的问题发生在重工业领域,对于主要由生活必需品构成的CPI直接影响并不大。当公用事业和能源的价格在上涨,肯定会传导到CPI上。

二是2010年将发生恶性通胀。CPI上涨幅度达到双位数。这是所有人都不愿看到的结果,业内专家也认为这决不可能发生。不过世界上很多事情往往就是出人意料,我们不妨把这个结果看成是2010年的“黑天鹅”事件,对此将在本期封面文章中进行阐释,这里就不再赘述。

三是2010年出现温和通胀,CPI控制在3%-5%之间。或许,这是政府最需要的一个数字。既摆脱了通货紧缩的泥沼,可以刺激企业开工,促进就业和保持经济增长,又可以避免高通胀所带来的社会动荡。中国政府控制通胀的手段有很多,当然在国内外不确定因素越积越多的情况下,达成这一目标还需要很高超的技巧。

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5%的通胀率是个比较尴尬的数字。这意味着现金存款将越来越“毛”(别忘了构成CPI之外的东西也在涨价),必须要进行积极的资产配置,而另一方面紧缩的货币政策也可能随时祭出,处于泡沫状态的资产将是非常危险的。特别是,如果5%的通胀率保持相当长的时间,那么无论对政府还是个人来说,管理起来就更加困难了。在制定策略之前,需要认清未来可能会爆发什么性质的通胀,好对症下药。

成本推动下的长期“滞胀”

通货膨胀可以简单的分为需求拉动型通胀和成本推动型通胀,需求拉动型通胀出现在总需求大于充分就业条件下的产出水平的情况下,这显然不适用于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成本推动型通胀是指企业由于经营成本的压力而导致的价格水平上扬,其具体的成因包括:原材料价格上涨、垄断力量、涨薪压力等等。这在中国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似乎可以一一得到印证。

当然,在实际生活中,需求拉动型通胀和成本推动型通胀往往同时出现,互相刺激。目前国内伴随着水、电以及其他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成本推动型通胀的压力很大,但仍存在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的情况,这就预示着“滞胀”的局面很可能形成。而如果未来外部需求迅速回暖或者工资率大幅提高,那么就会演化成需求拉动型的通胀。

随着近三十年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长期“滞胀”局面已经让我们感觉到很陌生了。那不妨回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看看美国和日本当初的成本推动型通胀是如何形成、解决以及产生怎样的影响,对我们又有什么样的借鉴。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美元贬值、石油危机是造成美国长达十年“滞胀”的主要原因。从1970年-1981年,美国年平均通货膨胀率达到10.46%,失业率也一直居高不下,同时有效需求不足,形成典型的“滞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变得失效,直到里根政府采取稳定货币供应、减轻税赋、缩减开支等政策手段,经济才在1983年迎来新一轮高增长。

日本上世纪70年代的情况与我们更加类似――经济靠投资和出口来拉动、日元被迫升值、外贸顺差扩大、外汇储备激增、对国土进行全方位开发、环境破坏和公害泛滥严重等等。在石油危机的冲击下,通胀率也迅速抬升,CPI指数在1972年是4.9%,1973年就达到11.7%,而1974年更飚升至23.2%,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政策,1978年才降到4%的正常水平。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刘军红研究员认为,日本1973年-1975年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才走出了经济困局。而这得益于政府投资的及时退出,给民间投资留出空间,扩大供给、平抑通胀,转变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这给中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转变“国进民退”的局面并将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落到实处,是未来中国经济工作的重点。

虽然我们不能陷入经验主义的泥潭,毕竟如今的经济环境和那时差别很大,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已经迫在眉睫了,基础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是必然的,所以一定要警惕长期成本推动型通胀对财富的侵蚀。而与经济结构转型相伴而来的无序和混乱,也为管理通胀增加了难度。

管理长期“滞胀”的几种武器

即使中国不会出现上世纪70年生在美国和日本的严重通胀,而只要长期(比如10年)保持5%的通胀率,那么100元钱就变成了60元钱,这意味着个人财富被严重侵蚀。也许你认为每年实现10%的投资收益率很简单,但在资产价格剧烈波动时期却未必。还以美国“滞胀”时期股市表现为例,道指从1973年的1052点下跌到1982年的777点,好像只下跌了20%,而经过了通胀调整后,实际下跌了75%。况且在整个“滞胀”时期。股市经过了6次调整,其中1973年-1974年,标普500指数下降了43.3%。

那么,面对可能出现的长期“滞胀”局面,哪种资产能让你的财富更好的保值呢?

黄金和房产这样的硬资产是最好的保值工具,可惜现在透支得太厉害了。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黄金从1971年的35美元涨到了1980年的850美元/盎司,确实是战胜七十年代长期“滞胀”的最佳工具。而之后的表现就一泻千里,直到2007年才恢复到这一水平。但假如扣除美元贬值和通胀因素,那时的850美元值现在2000美元,也就是说如今1200美元/盎司的价格还没到历史高点。

可见,黄金这玩意长期来看确实无法战胜通胀,但如果做好一个波段则会受益颇丰。那现在买黄金应对长期通胀如何?不是很乐观。首先黄金已经处于一个历史高位,其次美元已经贬到一个历史低位,如果七十年代美元狂贬与严重通胀并存的局面不会再现,黄金也就无法给予长期的高回报。

与黄金类似的是房产,房产长期跑赢通胀的能力比黄金强,当然前提是别把马拉松当100米跑,造成严重透支,就如当前的情况。在1971年,美国人可以用7.5%的抵押利率买房子,这个钱借得值,因为未来通胀率更高。而到1981年,需要以14%的抵押贷款利率买房,但通胀率开始直线下降。整个70年代,贷款利率低于房价上涨速度,买房可以改善人们的财务处境,到1980年以后,则恰恰相反,买房反而亏钱了。

中国目前的房贷利率已经达到历史最低点,房价则到了历史最高点,这会令人对在如今价位买房来对抗长期通胀产生担忧。在中国的货币化进程中,不同阶段总要找到某些商品吸收过剩的货币。近十年来房地产是首选吸金大户。有专家称十年来中国房地产走完了发达国家60年的进程,从房价走势上看不无道理。

在美国“滞胀”期间,股市的走势令人泄气,但细化到具体板块来看则不尽然。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增长最强劲的行业是采掘业、农林牧渔业、金融服务业和公用事业。这对中国的投资者很有启发,公用事业产品价格的上涨是长期趋势,相关股票应该能帮你跑赢成本推动型通胀。而金融股和能源股也能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当然短期的波动不可避免。

有趣的是,从美国出现“滞胀”之后。小公司股票的表现就超越了大公司股票,之前两者的表现差异不大。中国要摆脱当前的经济困局,要依靠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一些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小公司会脱颖而出,这考验你的火眼金睛了。

投资者还不能忽视的另一个投资品种是公司债,目前发行的公司债一般在4年-7年,最低也能达到6%的利率,而且流动性也强,是管理长期通胀的好工具。

上一篇:寻找信托中的“定海神针” 下一篇:均衡组合应对市场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