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短信的语言特点及社会影响探析

时间:2022-06-19 03:10:42

手机短信的语言特点及社会影响探析

摘 要:手机短信作为一种特殊的传媒语言,除了具有简洁、通俗、诙谐、幽默的特点外,它还具有语音的合辙化、辞格的丰富化等特征。这些独特的语言应用形式,正是社会大众心理特点在语言交际领域的突出表现。同时,手机短信的盛行也给社会经济、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手机短信;语言特点;受众因素;正面效应;反面效应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0-0225-02

一、手机短信的语言特点

(一)精练简洁,形象通俗

言简意赅、短小精悍成为手机短信在语言上最显著的特点。人们之间的交往,尽可能用最少的字符表现尽可能多的信息,以适应当今社会效率高、节奏快的需要。20世纪末,随着手机短信业务的开通,短信如雨后春笋般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它以简洁的语言迅速传播新闻、信息,特别是对于―些突发事件,例如2012年9月18日上午,―条短短的19字手机短信――勿忘国耻,本市于今日上午十时拉响防空警报,宣告了中国第82个国耻日的到来。

手机短信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正面交谈,是只见其语、不见其人,也不闻其声的一种互动。为了弥补面对面交流的缺憾,语言表达尽可能通俗化、形象化。例如有这样两则短信:

O。O。O。O。O。每颗汤圆都是微笑和祝福,吃了这些汤圆香香甜甜快乐又―年,团团圆圆幸福比蜜甜。

/*下/*/*/*雪/*/*/*了/*新年的雪花,美好的记忆,热忱的情义,人间的温馨,在悄悄向我们飘来,祝新年快乐!

用O。代表一碗碗汤圆,用/*代表飘落的雪花,这些符号形象直观,以符代文,以符代意,图文并茂,非常形象。

(二)幽默诙谐,活泼风趣

中华民族是充满幽默性、诙谐性的民族,从古代流传下来许多俚语和俗言。当今社会,在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看到几条幽默、风趣的手机短信,会让人顿时捧腹大笑。如:

过年了,俺给你整一对联。上联:为你苦,为你累,为你哗哗掉眼泪。下联:为你痴,为你狂,为你咣咣撞大墙。横批:关系冈冈的。

即使很严肃的问题,也可用手机短信的方式,用活泼轻松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既达到了个人的某种意愿,又不失含蓄和风趣。如:

活着真累:上班疲惫,晋升排队,说好吃饭却被灌醉,情人至今难到位,早上不愿醒晚上不想睡,这些我都无所谓,最不能忍受的是打电话祝你春节快乐还得排队。

(三)语音的合辙性

许多短信具有通俗的文学性质,经常采用顺口溜、打油诗等形式,因而讲究合辙押韵就成了其重要特点之一。如:

祝你忙中有闲,兜里永远有钱,身边好人相伴,容颜永驻今天,银行存款只增不减,人生目标一直向前,日子越过越甜,如此年复一年。

这里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都押ián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韵律美。

(四)辞格的丰富性

1.运用比喻,具体形象。比喻,是用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比喻辞格是大多数语体常用的修辞方式,手机短信也不例外。如:

有一把伞撑了很久,雨停了也不肯收;有一束花闻了许久,枯萎了也不肯放;有一种朋友做到永久,即使青丝变白发,也能在心底深深保留。

这条短信用“伞”、“花”做喻体来比喻发信人与收信人之间友谊的天长地久,它形象、典雅、含蓄,给人―种浪漫的、温馨的感觉。

2.选用比拟,亲切动人。比拟,就是利用心理联想机制,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写。运用比拟是为了更好地抒发感情。因此,比拟的感彩十分鲜明。有这样一则短信:

狼来了,猪窝里乱成―团。猪妈妈安排:“大猪快去堵门!二猪快去堵窗!”当看到小猪时,猪妈妈发火了,大叫:“老三,不要看短信了!你肉多去把狼引开”。

“堵门”、“堵窗”、“发火”和“看短信”都是只有人类才能发出的动作和具有的感情。这里移用于物,临时赋予猪具有“堵门”、“堵窗”、“发火”和“看短信”的本领,使接受者获得了一种非同寻常的幽默感,以此来调节人们紧张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压力。

此外,手机短信还经常运用排比、巧设双关、设置反复、精选夸张等辞格,这些辞格的广泛运用可以使手机短信条理清晰,语言畅达明快,音韵铿锵有力,情感热烈奔放,把汉语的精髓发挥到了极致,把人们的喜怒哀乐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手机短信的受众因素

(一)社会环境因素

语言是最重要的符号形式,它以语音形式和书写的文字形式成为社会生活的标志,社会生活的变化必定会引起语言的变革,所以任何时代的任何一种语言风格都会深深地留下该时代的文化的痕迹。手机短信是在社会文化大发展和社会科技进步中出现的一种新的语言形式,是21世纪信息化时代社会多元化的鲜明反映,与时代特征是相吻合的。这就像美国学者保罗所说的“任何信息技术产生的影响都是复杂的意料之外的结果,加上我们能够对信息技术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价和可能的调整”。

(二)大众心理因素

1.满足需求的表现。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伴随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所奉行的重要原则,就是满足大众消费需求的受众原则。手机短信以娱乐为目的,注重一切能够给人带来的信息。在现代社会,消解崇高和消解意义,注重物欲满足,是构成手机短信的一个主要内容。如:

我喜欢的女孩要像黛玉一样有才气,像宝钗一样懂事,像可卿一样漂亮,像湘云―样豪爽,像李纨一样忠贞,像凤姐一样精明,还要像元春―样有福气……

这则短信中的“我”喜欢的是集黛玉、宝钗、可卿、湘云、李纨、凤蛆、元春的优点于一身的女孩。现实生活中这样完美的女孩是不存在的,只是―种满足欲望的狂欢。

2.宣泄情感的表现。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德国的黑格尔、康德,在论及感情的时候,都以理性作为主观感受与外部世界联系的中介,形成艺术的高尚的审美情趣。而当代手机短信则消解理性,进入到无节制的感情潮水之中。以公众话语代替私人话语、以会意的夸张传递喜怒哀乐的情感。如:

对你的思念太重,压断了电话线,烧坏了手机卡,掏尽了钱包袋,吃光了安眠药,唉!可我还是想见你。

3.缓解压力的表现。手机短信以手机为工具,语言为载体,沟通为方式,快乐为目的,来凸显当代社会的大众文化的特征和韵味。当今社会快速的生活节奏、激烈的竞争机制,大大地提高了人们的办事效率,但是也使人们越来越感到疲倦、困顿,于是在紧张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之余,为了宣泄情感、安顿身体、抚慰心灵、松弛神经,而转向于相对轻松亲昵的、带有一种全民性的、乌托邦式的文化休闲方式――拇指文化。如:

一天,瘸子和瞎子同骑―车外出,瘸子看路,突然,瘸子发现前方有一深沟急呼:沟!沟!沟!瞎子回唱道:噢勒!噢勒!二人一起掉人沟中。

这条信息利用英语“go”和汉语“沟”声音相近,将毫不相干的两件事情巧妙地联系起来,在啼笑皆非之余,让人得到了―种愉悦的。

三、手机短信对社会的影响

(一)正面效应

从远古的结绳记事到今天的多媒体,语言文字及其表现形式一直在演变着。语言也存在“物竞天择”,变异往往带来新的发展。手机短信这种新的传媒语言是在新的文化形态背景下产生的。同时,它又对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在年轻人中间,用手指熟练地操作手机、写短信的人被称为“拇指一族”,而由短信构成的产业和市场则被称之为“拇指经济”。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拇指,它撬起了一场划时代的革命,每年能带来上百亿元的产业效益。虽然短信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进行交流的―种方式时间并不长,但当人们的拇指习惯于按动手机键盘发送短信时,一个新兴的产业――拇指经济却在不经意间迅速崛起,也在不经意间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2.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人们发短信已经不再停留在简单地传递信息这个层面上,更多地是为了互相沟通,彼此交流。手机短信打破了人们文化层次的限制,把人们的视觉充分调动起来,将鲜活生动的文字画面展现在人们面前,已经不知不觉地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3.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影响。手机短信是时代的产物,它承载了时尚文化的因子。同时它又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起来,反映了人们在多变的社会生活中的复杂心态和情感动荡。折射出现阶段人们崇尚心态和趋新意识的一种价值观。正像陈媛媛所说“手机短信以敏锐的时代触觉和新潮前卫的表现方式,借鉴吸收了流行文化的精华,并结合自身特点对其进行改造或创新,富有现代气息,以新奇时尚的方式带给受众全新的沟通体验和特殊的生活情趣,给人们树立起―种新的价值观念”。

(二)负面效应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会有它的双重性,凡事有利必有弊,手机短信也像其他网络语言一样是把“双刃剑”,它在给社会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对社会产生了一种负面效应。

1.语言粗陋低俗。互发短信,在通常情况下属于个人行为,其中包含的发送自由和个人隐私都不在管理的范围。所以,就为一些人提供了一种便利条件,他们畅所欲言,“手”无遮拦。如:

萨达姆派士兵打探战况。一会儿士兵急忙跑回,萨达姆问:战况如何?土兵举起食指和中指做出V字型。萨达姆说:胜利了?士兵说:别他妈扯犊子了,就剩咱俩了!

只要懂汉语的人都知道“扯犊子”是―种骂人话,像这样的骂人话在手机短信中俯拾即是,它的肆虐泛滥,对传统语言的规范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2.短信,污染人们交流的空间。在茶余饭后,人们总爱发―些“黄段子”,这些“黄段子”很可能蔓延到青少年中间,给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也给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带来了严重的冲击。

3.虚假、恫吓、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欺诈犯罪等有害信息开始泛滥。这些不健康的手机短信触犯了法律,扰乱了社会秩序,侵犯了公众利益,毒害了人们的思想,损害了民族语言的纯洁性,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我们应该坚决地予以制止,还语言一片蓝天。

总之,符合大众口味的语言才是活的语言,才是一切文雅语言的基础,才是传媒用语永不枯竭的源泉。手机短信作为一种传媒语言,它汲取了大众语言的精华,成为当今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当然,任何前卫的事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手机短信作为新出现的事物也是如此,这既需要提高手机短信使用者的个人素质,又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引导和规范。

参考文献:

〔1〕陈媛媛.析手机短信社会影响力.[J/OL].http://.

〔2〕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2002.

〔3〕王桂华.手机短信的语言艺术特色[J].现代语文,2005,(6).

上一篇:农村孩子的学前教育不可忽视 下一篇:和谐学习情境对中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正向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