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情”生活——语文教学的延伸

时间:2022-06-19 01:24:51

用“情”生活——语文教学的延伸

【摘要】把千奇百态的生活融入语文课堂,课堂氛围会更加多姿多彩。把语文课堂延伸到激情飞扬的生活,学生会更容易接受情感态度教育。情感态度教育应该是一项没有止境的语文教学任务。教师应引导学生体验升华,用情生活。

【关键词】情感态度 深刻体验 延伸升华 用情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27-01

情感态度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这个大世界,承载了人间众多的情感,在语文广阔的天地里,心灵极易被触动,泛起一个个情感的波澜。

教学中,学生通过朗读感悟、精读深思,受到心灵的洗涤和感化并不难。可是,学生能真正的用正确的情感态度生活并不容易:打架,扰乱纪律,说脏话,不尊重家长和老师;缺乏恒心,没有进取意识;自制力差;沉迷网络;学习态度不端正;很难形成良好的习惯;缺乏文明,团结,和谐,共赢的意识,这些现象都见证了学生情感态度的缺憾。什么原因呢?

笔者认为原因在于教学与生活脱节了。相比之下,语文教材本身颇具情感性,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性之美。这些深聚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佳篇精粹,而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一吐为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应该说语文是所有学科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最浓重的一笔。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此话道出了只有进行情感体验才能使文章打动学生的真谛。新课标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 “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应把这些内容贯穿于生活化的语文教学过程之中”。

可以这么说,情感教育架起了语文和生活沟通的桥梁,是语文教学的灵魂。那怎样才能让情感教育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呢?笔者把实际教学中的做法汇集如下:

一、课前了解背景,做好铺垫

生本教育理念下,作为前置性作业,课前,请学生广采博览,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入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创作时的匠心,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慷慨处还他个慷慨,温情处还他个温情,……”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对潜在的字、词、语、修辞的领悟中,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承担喜怒哀乐。如,了解了郭沫若的坎坷经历、爱国热情及在黑暗中不倦的探索追求的精神后,才能讲通《天上的街市》,学生才会读懂作者对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反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如果学生对柳宗元被贬的政治失意毫不知情,怎么能理解游玩时的乐与愁的急遽转变?如何能领悟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内心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正所谓“入乎其内,才能出乎其外”。

二、课中入情入境,深刻体验

教师应先“情动于已”,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和作者同喜、同悲、同褒、同贬,释放自己的情感,就能运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课文所提供的艺术形象或具体画面,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想象,沿着作者的情感轨迹运行,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产生感情共鸣。例如《散步》是一篇精致的散文,——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还有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的浓浓亲情,而且“散步”是学生熟知的甚至是已体验过很多次的事了,应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此时,教师用精湛的语言,勾勒画面,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作品所描写的特定美境中,想象自己就是这和谐家庭中的一员,配乐朗读,还怕感染不了学生吗?接着,进行课本剧表演(最好请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参与表演),最后结合自己的表演给文章另起题目,这是对表演的升华。如此,通过入情入境的体悟,学生必定深刻认识到作品的感情倾向——尊老爱幼,一家人要相亲相爱,追求美好和谐的生活。

三、课尾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冬夜的灯光》是一篇字里行间洋溢着真挚情感的文章,在拓展延伸环节,用以“爱”为主题的音乐作为教学的背景音乐,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讲讲生活中类似的真情故事,或者以“我心目中的好伙伴”为主题开展演讲比赛,也可以谈谈“我心目中的坏邻居”,从而把课文延伸到生活中去,在延伸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明辨真情恶义。

四、注重出情入理,理智生活

列宁说: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深刻阐明情感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比如《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忧”、“乐”情; 《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悲”、“恨”情;都是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来领悟起深刻的哲理。这样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然而,教师毕竟不是演员,对教材中蕴含的情感的抒发和表达要恰如其分,不能太忘乎所以,失去理智,弄巧成拙。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作为教学的引领者,教师不应把私人生活中的消极情绪带入课堂,影响正常的课堂情感表达,影响教学效果。还有,在学生不守纪律时,也应克制自己的不快情感,不轻易发火,以免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要争取让学生处在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才能发挥到极致。总之,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培养,是一个由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承载的启发、渗透和感染的过程。教师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装在头脑中,有意识地、自觉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其成为教学的擎天柱,使学生逐步具备我们所期盼的健康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其实,不管是课前铺垫还是课中体验或是出情入理,不都是语文和生活的交融吗?不都是延伸吗?让语文向生活延伸,再延伸,在延伸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滋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愿在语文这朵七色花的辉映下,学生都能用理智地“情”生活,尽“情”生活,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余映潮 《听余映潮老师讲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苏霍姆林斯基著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

[3]参阅《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4]《语文教学通讯》.2012.第3期

作者简介:

张媛媛,中学二级教师,2004年毕业于山东理工大学小学教育专业,2005年参加工作。工作以来,一直致力于语文情感教育的思考,教学认真严谨,一丝不苟,坚信备课无止境,用心上好每一堂课。所执教的《我的第一本书》荣获县优质课一等奖;《让学生爱上经典诵读》一文获得县级一等奖;《〈人民教育〉,教师进步的阶梯》一文荣获市级二等奖;所制作的《口技》一课课件获得县级二等奖;曾荣获“桓台县书香教师”荣誉称号。

上一篇:传统与现代的调和:论高校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优... 下一篇:语文式阅读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