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中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调查分析

时间:2022-06-19 12:38:11

西安市中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调查分析

摘 要: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网络这种新兴媒介,影响力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作为一把“双刃剑”,其特点日益凸显,对转型期的中国提出挑战,对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更是提出挑战。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主要以西安地区的中学生为对象,开展了关于媒介素养等方面的调研,分析了中学生的网络素养现状及其教育情况,并就其存在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关键词:中学生;网络媒介;媒介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8-0044-02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截至2009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为1.95亿,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了54.5%,远高于整体网民28.9%的平均水平,2009年中国新增青少年网民2800万。[1]青少年网民的数量呈现快速上涨态势,媒介素养教育是目前中国教育急需重视的问题。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已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到了学校教育系统中,我国香港、台湾也趋向成熟。而我国大陆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西安地区的媒介素养教育虽有起步,但同欧美发达国家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还存在巨大差距,对于这样一个过渡型城市,媒介素养教育显得更有必要。

一、调查方法

2011年1月~6月,我们对西安市中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将调查学校分为省重点中学、市重点中学、普通中学和高等职业学校四类。根据学校办学水平、学校环境等因素,在上述四类中分别抽取两所典型学校和该些学校初中和高中。共对西安市6所中学和2所高等职业学校进行调查。调查采用统一问卷、目标式抽样的方法,在中学校内进行发放。共发放问卷725份,回收有效问卷70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7.2%。问卷样本中,男女构成情况为男性400份,所占比例为55.2%,女性325份,占44.8%;学历构成为初中277份,所占比例为38.2%,高中349份,占48.1%,高职99份,占13.7%;学校类别为省重点中学200份,所占比例为27.5%,市重点中学258份,占35.6%,普通中学168份,占23.2%,高职99份,占13.7%。

二、调查结果

(一)网络媒介基本使用情况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学生使用网络呈现低龄化、普遍化态势。互联网能让人主动参与,全感官投入及操控,且及时、方便,没有时空限制,这为中学生带来很大自由度。了解中学生网络基本使用情况是研究中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基础。我们在问卷中设置了“您平均每天花多长时间使用电脑上网”这一问题,统计结果显示:大部分中学生每天上网时间不足1小时,其中省重点中学学生较其他中学上网花费时间相对较少,但高职学生每天用于上网的时间明显高于普通中学生。并且,男生较女生上网花费的时间更多。由此得出:第一,中学生使用网络并不是独立自主行为,而是受到学校管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第二,男生较女生自我控制力弱,这与性格、兴趣相关;第三,妨碍和制约媒介素养教育开展的另外一个误区与对高等教育功能的理解相关。人们往往只把高等教育当作特定职业的专业知识培训,而没有把它视作成长历程中的一种素质培养。这种认识误区既加剧了中小学的应试教育倾向,也妨碍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2]。

为寻求中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提高的切入点,了解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在中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形成中发挥的作用,在统计结果中,我们发现中学生在上网地点的选择上表现为普通中学有88.64%高中生、92%初中生选择在家里上网。而高职学生有14.38%的学生经常在家里上网,43.75%的学生经常在网吧上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电脑在家庭越来越普及。家庭对中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提高有着地缘上的接近性,拥有更大的空间、更多的时间引导学生文明上网。因此家长要理性看待孩子的成长成才,抛弃“洪水猛兽论”[3],建立和睦的家庭环境,科学引导和影响孩子接触媒介,而不是一味地闭塞孩子的信息环境,或放任自流。在信息社会中,家庭有责任成为孩子的另一“把关人”。

(二)网络媒介接触的动机与行为

互联网以其速度快、容量大等特点,为各方面带来诸多便捷,但其夹杂的“病毒”也冲击了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正确认识网络媒介,提高辨别、高效利用信息的能力十分必要。调查显示87.8%的学生不了解网络媒介信息产生的流程。可看出,中学生对于媒介信息的产生流程普遍模糊,媒介认知水平低,对于信息真伪、好坏等方面的辨别能力较差。在“您对网上传播观点的态度”这一问题上有52.3%的学生表示能够接受网上传播的观点,说明中学生在形成独立思维的过程中,给一些错误、不良信息的进入留下了空隙。

调查显示,“聊天”、“浏览网页”、“玩网络游戏”、“听歌曲”是中学生接触媒介的主要行为,而“观看色情网页”的选率极少。由此表现出两方面特征:一是中学生在接触媒介过程中呈现出一种选择性,在接触媒介的行为中基本处于主体地位。二是在接触媒介行为中,娱乐、休闲占据了大多数,尤其是男生对于网络游戏的迷恋,极容易形成网瘾,说明中学生媒介素养水平还很低,不能有效发挥网络媒介对于自身的有益作用。

(三)中学生媒介素养自评

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和反应能力。[4]在中学生媒介素养自评中显示,认为自身缺乏媒介素养的依次是高等职业学校72.92%、省重点学校70.46%、普通中学65%、市重点中学62.88%。中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的媒介素养缺失程度较为严重,大多处于印象地听闻,或者全然不知。媒介素养教育进入学校教育体系十分具有时效性。在“中学生认为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进入中学课堂是否有必要”和“是否希望提高自己的网络媒介素养水平”中,结果显示,平均27%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设媒介教育课程,21.14%学生认为无所谓,平均39.98%学生对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表示无所谓,4.59%表示不希望。因此学生对媒介素养这样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有所抵触。因此如何普及媒介素养理念,加深中学生乃至公众对于媒介素养理念的认识,是媒介素养教育开展的基础。

(四)媒介素养教育现状

媒介素养教育是培养公民媒介素养的教育,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基础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学习创造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了解如何利用大众媒介发展自己。[5]作为中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学校,其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情况怎样?是否拥有先进理念,为学生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因此在问卷中我们设置了“微机课上,老师是否教同学正确使用网络媒介”和“您是否接触过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结果显示,老师对于学生文明上网,仅限于偶尔简单介绍,且从来没有进行过此类教育的情况也存在;无论是哪类中学,大部分学生都只是偶尔接触媒介素养教育。总之,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缺失程度十分严重。

三、西安市中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反思

大众传播业的繁荣把人们卷入信息巨流之中,尤其是网络媒体,这种新媒介在使信息传播的速度、广度、自由度等方面发生革命性变化的同时,也将大量未经详细把关的信息置于受众面前。在此情况下,如何理性区分媒介信息与客观现实?如何正确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媒介内容?等等,这些问题对中学生乃至公众提出了巨大挑战[6]。西安市中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及其教育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中学生对网络媒介的认知水平较低,对网络媒介这种新型媒介有较强的接受力和适应力,但是其理性运用媒介的能力却薄弱;2.中学生选择使用网络媒介的地点大多集中于家中,因此家庭在使网络为学生服务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中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缺失严重,对于媒介素养概念模糊;4.普通中学与高等职业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相对落后;5.学校教育未达到应有效果;6.整体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影响至关重要。

四、解决方案

西安是西北地区教育发展的龙头,对中国教育整体有很大影响力,而中学生正处于媒介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提高中学生媒介素养水平非常紧迫,急需要构建和完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即“政府―社会―学校―家庭―个人”。

1.政府。政府应继续出台相关有效法律法规、加强网吧管理。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中。教育部应大力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力度,支持该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在课本中有效融入媒介信息,提高整体媒介意识。

2.社会。相比其他传播媒介,网络包含的信息更加复杂多样,因此,网络媒体更有责任和使命把好信息关,切实关注中学生健康成长,尽可能地避免不良信息的影响。社会组织和团体也是推动此领域发展的一大重要力量。国家应鼓励支持有益的社会组织和团体的形成与发展。从学校周围的文化环境对比显示,环境较好的学校相对于环境较差的学校在媒介素养方面更胜一筹。因此也呼吁社会为学校营造出优越的环境。

3.学校。立足于我国教育水平区域性不平衡和学生更多地考虑学业问题的实际,采取“隐型课程模式”(即将媒介素养教育内容融入其他相关的课程中实施)对于目前的状况显得更加合理。

4.家庭。家庭是中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水平提高的主要力量之一。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如让电脑远离孩子的卧室,为家庭电脑安装过滤软件,和孩子签订网络使用保证书,正确看待孩子玩游戏等[7]。

5.个人。学生是接触媒介的活动主体,自觉加强媒介素养是个人应尽的责任。应该有效地利用网络媒介,自觉主动地拒绝“网络病毒”;遇到问题,及时向家长、老师反映,寻求帮助;充分利用网络媒介为自己的成长成才服务。

参考文献:

[1] 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OL].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0-04-26.

[2] 曾凡斌.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反思[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6).

[3] 何永昌.如何引导青少年正面利用网络、媒体和信息科技[OL].香港青年协会业务总监(教育服务).

[4] 刘晓红,卜卫.大众传媒心理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5] 卜卫.论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J].现代传播,1997(1).

[6] 鲍海波,杨洁,王喜严.关于西安市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思考[J].新闻记者,2004(5).

[7] 宫淑红,张洁.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8] 袁军.媒介素养教育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上一篇:浅谈图书封面主色调的情感 下一篇:对新闻报道中人文精神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