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教学情境 激活语文教学

时间:2022-06-19 09:38:39

创设教学情境 激活语文教学

【摘 要】创设教学情境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活力。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助于落实新课标所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

【关键词】生活情境 问题情境 活动情境 再现情境 冲突情境

创设情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它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迫切弄清未知事物的学习欲望,促进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兴奋状态,形成一种主动性,并将其转化为内在的“自我需要”,去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教学情境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恰当、合乎规律的教学情境创设,对于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联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创设一些与生活联系起来的教学情境,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体验,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清晰透彻。在初中语文教材里涉及的各类场景,多数都是与现实生活相互联系的。虽然有些语文教材中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不大一样,但只要教师能按照学生生活实际,则能带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对语文课本教材能有更深层次的体会。如俄国诗人叶赛宁写的《夜》,要引导学生抓住夜的静谧和美丽这两个关键词,让学生回忆自己在农村夜晚的感受,通过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方式让学生轻松学习,获得的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二、结合文意,营造问题情境

对文本文意的解读非常关键。让学生理解文意,读懂课文,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使其全心身投入学习中。教师若能善于利用文本的旨意,把各种不同的观点展示在学生面前,就能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思考平台,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考虑问题。例如在学习《孔乙己》时,根据孔乙己的“死”这一出发点,可以精心设计多个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正确的角度看待文章内容,在为学生创造思考机会的同时,引导独立思考以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去把握全文的目的。问题一:孔乙己究竟会不会死?会如何死?通过设计多个问题,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回答,最终的答案也是各种各样的。也正是因为问得“自由”,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二:孔乙己为什么必死无疑?证据是什么?问题三:写的是孔乙己的悲剧,却为什么要把他安排在别人的笑声中呢?这些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问得“自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回答出的答案各种各样、精彩纷呈,学生思维彻底打开。

三、声形色并举,创设活动情境

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要追求教学质量,还需要进一步美化课堂,把学生带入浓浓的语文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知识的快乐。声情并茂主张的是教师利用声、形传授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扩展学生的思维。范读课文是完全投入,尤其要能够彰显出教师的声情并茂。作为课文知识的教授者,教师自身应该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利用相关的教学技巧才能显示出语文教学的价值。语文教师在范读课文时,必须充分调动声、形、色等要素。声,是为了吐字清楚、响亮、标准;形,应该保持姿势和手势的协调;色,则表情要与课文内容相互一致。例:在读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时,教师则需把自己带进当时的情境中,站直身子,挺起胸脯,声音铿锵有力,眼神执着坚定,通过老师的示范,把学生带入到壮美的意境中,让学生深刻感受的豪情壮志。

四、运用多媒体,创设再现情境

多媒体技术能将枯燥的课本知识由静态变为动态,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动力。教师需积极融合教学内容,将文章和现实的音乐、图片、影音相互配合,最后借助多媒体全面展示,这样就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例如在上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借助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江南早春时节的视频,并配以班得瑞的音乐,学生面对那种活生生的场景,在视觉、听觉上都产生较大的刺激,在这种内容丰富、动感的学习环境里,这些北方的学生对作者所描绘的春有了切身感受,对整个文章内容有了更深刻、更细腻的体验,这种审美体验的教学作用十分显著。

五、创设冲突情境,让学生有感而发

认知冲突的产生,能够迅速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在教学中把对立的观点意见提出来争论,让学生在冲突中产生积极的思维,并提供表达感受的机会,进而受到人格的熏陶。例如在《最后一课》的教学结尾时,我对学生们说道:“有人认为小弗郎士的可贵在于命运大转折的时刻,终于明白了学习是与侵略者做斗争的武器。而有的人却认为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等到做了亡国奴这一天才明白这些道理有什么用啊!”学生听了都深有感触,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对“爱国”这一概念有了新的认识。

六、创设活动情境,体味人物的形象美

《木兰诗》是一首流传甚广的北方乐府民歌,学生对内容大都比较熟悉,且大多数看过由此改编过来的影视作品。在课堂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将它改编成剧本,让学生与木兰跨越时空,展开心灵的对话,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再以“木兰美在哪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针对人物进行探讨,在探讨中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深刻领会花木兰在国家危难之际替父从军、英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她高尚的爱国情操和孝顺父老的高贵品质更是值得千古褒扬。

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化繁为简、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粗糙为精细,促进学生思维,产生共鸣,促使课堂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有效的教学情境能拓展学生思维,给人以美的享受,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上一篇:高中化学教育中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 下一篇: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变式教学的认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