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求助的心理代价

时间:2022-06-19 09:10:00

网络求助的心理代价

网络求助往往引发超出预想心理代价,导致了所谓的“网络暴民”的出现。“网络暴民”侵害公民隐私权和名誉权,引发出不可小觑的“蝴蝶效应”,鉴于此,我们应该通过报纸等媒体对网络道德监督偏差来进行修正。

概括来说,报纸等媒体可以跳出网络看网络,摆脱“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其次,报纸以理性和深度见长,观察分析问题透彻。具体来说,报纸通过严密的说理,专家的论证,在众说纷纭中对网络现象做出引导、规范和限制,使事态朝着有理、有利、有节的方向健康发展。

鉴于网络越来越强的的影响力,许多人在生活中遇到无法跨越的障碍时,往往会对网络求助抱有一丝幻想。2006年2月末,在《南方周末》一篇题为《“平时是天使 周末是魔鬼”》的报道中,记者的主要采访对象,就是在亲情与忏悔间挣扎无法摆脱时,想到通过网络向陌生人倾吐心迹,以缓解内心的压力的。

然而,并不是每个网络求助者都能顺利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即使勉强得到了,想成功全身而退的可能性又很小。随着求助者向网络索取的越多,求助者所承担的心理代价也就越大。几乎可以下这样的结论,对于网络求助者来说,不论他们是想得到物质上的援助,还是感情上的支持,稍有不慎,就会玩火自焚,网络求助犹如饮鸩止渴。

2005年8月炒作的“陈易”事件,本是一起普通的网络物质求助事件,最终演变成网友对求助者隐私权和名誉权的侵犯。网民高举着“道德监督”的大旗,杀入了求助者的私生活。陈易虽然得到了巨额捐款,可是钱最终没能挽救其母的生命,网民对她私生活的曝光却使陈易本人的身心受到极大伤害;“铜须门”事件是一起典型的精神求助事件。

这起事件揭发者的遭遇要比陈易略好一些。虽然他曝光妻子婚外情主要是为了发泄不满和内心平衡,但最后网民对他的私生活还是表示出了极大的关注。假如不是他的自我保护能力比较强的话,恐怕其隐私也会被公布于网络之上。

纵观整个事件,他具有比较丰富的社会经验,除了在事初的疯狂举动外,之后的一切都表现得比较理智。但网民对这一事件表现出的热情和“杀伤力”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料。面对超出控制之外的网络狂潮,他只好选择息事宁人。

这是两个网络求助者付出惨重心理代价的案例。求助者之所以付出如此惨痛的心理代价,“网络暴民”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还应该看到网络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报纸有其不可回避的短板。报纸和网络之间只有进行道德监督的良好互动――彼此支持,相互补充,遥相呼应,才有利于舆论的生态和谐。

上一篇:解读“两会”中的网络媒体 下一篇:优势品牌市场地位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