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在区角活动中与同伴有效地互动

时间:2022-06-19 09:08:16

让幼儿在区角活动中与同伴有效地互动

【摘 要】《纲要》强调要充分发挥幼儿同伴群体这一资源的作用。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均存在个体差异,而这些幼儿本身具有的不同特质使同伴间有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成为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在区角活动中,我们不断探寻幼儿同伴间的互动行为表现,并从引发幼儿与同伴“重组”的愿望,提升幼儿与同伴“对话”的能力,优化幼儿与同伴“碰撞”的成效三方面入手,解读童心、创设平台、借助策略,为幼儿提供与同伴互动的有力支持,促使幼儿在活动中获得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关键词】区角活动;幼儿同伴;有效互动

区角活动给了幼儿更多自主选择活动项目和玩伴的机会,他们可以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进行活动,也就更易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到活动的快乐。然而当我们从“互动”这个角度来审视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的表现时,感觉存在以下的问题:

(1)幼儿更多的是独自活动,与同伴的交往合作相对不足。

(2)幼儿似乎更喜欢与老师交流,而同伴间的对话则相对缺失。

(3)幼儿似乎不喜欢做“听众”,同伴间缺乏互动式的交流。

上述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一方面幼儿之所以选择与老师而非同伴互动交流,其目的无非是更期待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表扬。尽管老师的回应可能只是诸如“你真能干!”“你真聪明!”之类的空洞又毫无个性的夸奖之词,但幼儿仍会视为莫大的荣耀。另一方面,幼儿的确缺乏与同伴交往互动的意识与能力。现在的孩子都是祖辈父辈围着转的小太阳,他们常常处于“中心”地位,沉湎于“自我”的小圈子中,身上或多或少有着不合群、自私等影响社会化进程的表现,不愿也不会和其他小朋友交往。《纲要》指出:幼儿同伴群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幼儿同伴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有利于摆脱老师包办或幼儿各自为阵的局面,这不仅对区角活动的开展起到有效的支持作用,而且还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为此,我们应重视幼儿同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积极探寻幼儿间的有效互动行为,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关注的:

一、自由“重组”——搭建平台引发幼儿与同伴互动的愿望

1.创设开放丰富的活动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幼儿产生互动、合作的前提。为此,我们在幼儿区角活动的创设上突出了“开放性”、“丰富性”。比如根据主题的内容、要求创设语言区、数学区、音乐区、美工区、健身区、表演区、科学区等区角活动。同时每个区角又设置了不同的活动区,如美工区分为绘画区、制作区、鉴赏区、泥塑区等,音乐区分声乐区、打击乐区、小舞台等。为了提供尽可能多的活动空间,我们根据活动的需要、空间大小、位置高低分割活动区角,以便于幼儿选择、取放和交往。并充分利用活动室、午睡室、走廊或楼梯拐角、室外场地等场所,因地制宜设置开放性的环境,使幼儿有更多选择的空间,引发与同伴一起玩的意识。

2.营造宽松自主的活动氛围

为幼儿提供与同伴自由交往的场所与氛围,有助于幼儿产生乐于交往、主动交往的倾向。为此,我们力求为幼儿营造一种宽松、平等、和谐的活动心理氛围。区角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幼儿自主选择活动的内容、材料以及玩伴等,还可以自行安排活动空间,这般宽松的氛围有利于同伴间互动的产生。作为活动支持者、引导者的老师,当幼儿表现出互动意识,与同伴一同合作学习或游戏时,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你们能商量着玩,真好!”“你们俩配合得真不错!”老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以及轻抚孩子的脑袋、对孩子微笑、翘起大拇指等行动,都能让幼儿感受到极大的鼓励,从而进一步强化互动的动机,并且愿意更多地、自觉地表现出互动行为。

二、主动“对话”——学会交往提升幼儿与同伴互动的能力

1.让幼儿学会“说”

要协商、要交流,要互动,语言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有时,幼儿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想法表达不清楚,而引起同伴的误解,造成冲突。因此,学习一些交往用语、促进幼儿间的言语互动是很有必要的。我们以幼儿喜欢的故事、儿歌、情景表演等形式让幼儿学习一些交往的常用语言。如邀请语:“你愿意和我一起玩吗?”“我们一起玩,好吗?”……商量语:“好不好”“行不行”“可以吗?”“还需要什么?”“能借我用一下吗?”“我们交换一下,好吗?”……在表示关心别人时,可以说“我来帮助你吧”;在拒绝同伴时可以说“我不想”“我还是喜欢这样”等。在区角活动中,我们鼓励孩子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使用礼貌用语。久而久之,幼儿之间的交流互动多了,互不搭理的少了,协商讨论的多了,争执冲突的少了。

2.让幼儿学会“听”

同伴互动的成功需要幼儿学会倾听。若幼儿没有安静地、用心地、仔细地“倾听”习惯,大家都乱插嘴,抢着说,那场面肯定特混乱,活动也就无法进行下去。为了帮助幼儿养成倾听的好习惯,首先要让幼儿明白随便打断别人的话是不礼貌的,而且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千万不要做“多嘴的八哥鸟”,因为它不管什么事情都要插嘴乱说,把事情搞糟,所以同伴们都不理睬它了;也不要学《小猴吃瓜果》故事中的小猴子,因为那只自以为是的小猴总是不认真听完小动物们的衷告,所以什么瓜果的美味也没尝到。

三、合理“碰撞”——捕捉契机优化幼儿与同伴互动的成效

1.妙用“材料”,驱使幼儿双向互动

新颖有趣的材料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而一些需要与同伴相互配合才能玩起来的材料则是驱使幼儿双向互动的原动力。例如,建构区中新投放了一组“火车”,幼儿可以自由拼搭。新玩具的出现很快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几个孩子一进入该区角就你一节,我一节,一下子就把一筐玩具瓜分了。结果他们的“火车”成了“汽车”,拼起来的铁轨也都只有一小段,车没开一会就翻了。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舍不得放弃自己手里的玩具,都希望别人把玩具给自己。在“我们一起玩”的提议下,他们各自拿出自己的铁轨和车厢相互连接,这时一个环形的铁路就诞生了。孩子们跳着叫着,高兴坏了。可是矛盾再次出现了,大家都想先玩,怎么办呢?还是辰辰办法多,他说:“我们投骰子吧,谁的点子多,就谁先玩?” 他的话得到了大家的赞同。于是几个人轮流着高兴地玩了起来。

2.巧用“差异”,发挥“小老师”作用

每个幼儿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都是有差异的,自然在同伴互动中的表现也就各不相同。就说男孩和女孩吧,他们的喜好就不太一样,男孩子喜欢在建构区、科学发现区里玩,而娃娃家、小舞台等区角常常是女孩们的天下,这些差异也就促成了男孩与女孩间互动学习的一个空间。如引导男孩子到娃娃家去“修理”家电,从而一起玩办家家的游戏,相互学习。在多元智能理论的视野下,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智能强项或是弱项,这样就形成了孩子间互动学习的资源。充分利用每个幼儿的智能所长,让他们当“小老师”,如语言发展好的幼儿让他们来教同伴念儿歌、讲故事;善长运动的幼儿让他们当“教练”,教同伴拍球、跳绳……达到强弱互补,共同提高的目的。“小老师们”各显其能,他们的作用不可小视,即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又可以让老师从分身无术的窘态中解脱出来。

宽松自主、丰富多样的区角活动为幼儿相互间的交往互动创设了平台,提供了更多相互学习的机会。同伴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讨论、相互合作,是没有心理压力的互动,没有了过多的“干涉”与“不许”,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孩子们总是乐在其中、学在其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林佩芬主编.《幼儿园区角活动的实践与研究》.浙江:宁波出版社,2004年版

[3]刘晶波著.《社会学视野下的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什么》.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98-215

上一篇:素质教育中拼音教学浅谈 下一篇:好习惯养成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