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观视野下的经济与伦理

时间:2022-06-19 05:55:04

实践观视野下的经济与伦理

摘要:实践是一个通过工具、物质媒介与规范、认知等中介的相互作用机制而形成的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身关系的有机系统。通过人伦规范与物质媒介形成的相互适应的关联模式,经济与伦理共同构成实践的耦合系统结构。

关键词:实践;伦理;经济;转型

实践的逻辑总体

实践首先是人与自然界关系相统一的物质生产活动。“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其面对的首要关系是他与自然界的关系。这种关系的现实确立就是人发挥其内在自然力对外部自然界进行改造的物质生产或劳动过程,它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一个关系中,人是主体,自然界是客体。其次,实践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互换其活动及其成果的相互作用过程,人们如果不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人与人之间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同时,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统一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实践是包含着人的主观因素的物质活动。实践的动力是人的需要以及由需要所决定的目的等因素,实践的最终完成还需要有对实践内在秩序的认知。人对自然界的依赖表明人本身具有一种“天然必然性”的需要,并且,人正是通过区别于动物的实践的方式、以自然界为对象来实现人自身的需要的。需要决定了人的实践的目的性,人必须为自然界的因果关系设置主观的目的,进而在实践中使自然界发生形式的变化。物质实践中的主观因素是以需要和目的为核心的、关于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意识和思维。

由上可见,实践是一个主体与客体、主体与主体、客观与主观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辩证系统。但是,这一系统中的相互作用机制是通过各种关系中的中介来完成的。首先是主客体关系的工具中介。主客体关系中的最根本的中介就是生产工具。工具是主体能力的延伸以及客体规律与人的目的的凝结,工具的使用本身就是指向客体的并且是与客体的规律相适应的,因此,使用工具的活动使得人与自然界的直接的关系变成了物(工具)与物(对象)的关系,对自然进行加工、改造,从而使得人将自己与客体的对象化关系由可能转化为现实,产生出新的自然物。其次是主体间关系的中介。主体问关系实际上是主体与另一主体即“他者”的交往关系。主体与他者的关系的建立亦需要中介的,并且是通过这种中介而成为现实的交往过程的。主体间关系的中介可以分为有形的物质中介和无形的规范中介两个方面。一方面,主体间关系的物质中介是主客体关系的结果。如果说作为主体的对象客体的自然是自在自然的话,那么通过主体的对象化活动产生的自然物就是人化自然。这个人化自然并不是直接作为主体自身的所有物,而是被“嵌入”主体间关系的,成为联结主体与他者的一个客观的物质媒介。另一方面,主体间关系的由可能走向现实,亦需要一定的规范中介。规范是主体与他者活动的对接、协调、整合和有序化,是主体与他者相互作用的机制和程序,同时是主体与他者的共有意义之所在。规范的实质在于对主体(他者)活动的范导和匡正,以利于主体与他者之间关系的维持和稳定,从而给主体(他者)一个意义支撑。因此,处于交往过程中的主体与他者通过交往规范与交往媒介构成了一个结构性的存在。其中,交往规范与交往媒介具有一种相互适应的关联性,即不同的交往规范决定着交往媒介表现出不同的形式特征,不同的交往媒介体现了不同的交往规范。最后,在实践的主观方面与客观方面的关系中同样存在着一种认知的中介。实践中的主观方面是以主体的需要与目的为核心的意识。主体的认知思维运动是主体的需要和目的与物质实践的客观方面联系起来的桥梁,是物质实践中观念对象化和对象观念化的通道。主体的认知思维不是对劳动和交往的直观思维,而是渗透着主体的需要和目的,在主体的需要和目的的导向下对劳动关系和交往关系进行重组、选择、建构,进而形成实践观念的主观运作过程;主体的认知思维必须以此为基础来形成一个关于客观存在的根本看法和自身主观超越的总体观念。

实践观中经济与伦理之定位

在上一节中,我们从一个抽象角度描述了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物质实践,并着重分析了其中的具体内容,它包括三重关系和三类中介。

首先是经济与实践的关系。从实践角度来看,经济是在交往关系中主体的物质媒介的互换活动。交往主体总是从自身的需要和目的出发,运用自身的体力和智力从事劳动,然后将其所生产出来的物品作为媒介同他者建立起交往或交换关系,并从他者那里获得一定媒介作为相应的报酬,最终达到自身的目的,满足自身的需要。经济关系是按照一定的秩序、以一定的物质为中介而建立起来的交往关系或交换关系。交往的前提是主体运用一定的工具对客体进行的劳动改造,也就是特定交往或交换关系制约下的分工,但是由于主体的目的和动机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分工成为客观化的竞争,主体竞争中目的意识所支配的认知则是主观的分工。主体与他者所共同构成的关系在现实中表现为一定的共同体和组织。通过交往或交换而获得相应报酬的过程则是一个分配的过程,并且分配总是交往或交换的结果,或者说,交换与交往的过程直接地就是一个分配的过程。分配只不过是交往的另一侧度。分配过程最终完成于主体的需要的满足,即消费,包括生活资料的消费和再生产对生产资料的消费。

其次足伦理与实践的关系。伦理与实践的关系分为伦理与实践、道德与实践两个方面。伦理,即人伦之理,本质上包括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构成原理和规范秩序两个方面。伦理体现的是实践主体与他者之间的交往关系。伦理中的构成原理是主体间交往关系的缔结方式或依据,并从这一方式或依据出发或以此为标准确立交往问的地位及权益;伦理中的规范和秩序则是根据缔结方式或依据而给主体和他者的权利和义务的设定或规定。不同的伦理构成原理要求建构不同的伦理规范和秩序,不同的规范和秩序只能以不同的缔结方式和依据作为基础。

道德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主要涉及到实践中主现与客观的关系,因为道德虽然要求践履,但它本质上是主体对伦理的主观把握,即对主体问交往关系的构成原理和所应遵循的规范和秩序的主观认知,并通过这种认知来有效地达到自身的目的、实现自身的利益。道德是主体在一定的需要和目的的导向下,相对于伦理规范的一个观念认同和超越的过程。

具体的实践转型与经济伦理之转型

人的物质实践具有历史性的特点,而实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就是实践方式的转型。实践转型是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革为起点,以实践系统中三重关系的重新耦合为完成的实践方式的整体历史变迁。

实践中主体间关系的转型总是与主体的生产力量和观念形式的转型密切相关的。其一,实践转型的根源在于作为主体的人与客体自然的矛盾。一定的主体间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序列性的联系,只是由于旧的主体间关系的形式不适应于既定主客体关系――成

为主客体关系发展的桎梏――时才被新的主体间关系所代替,因此,实践转型既内在地包含着主客体关系的转型又最终是由主客体关系所制约的。其次,实践转型内在地以主体的观念和认知为动力和成果。主客体矛盾在观念上的反映是对主体需要和目的的约束,解决主客体矛盾需要主体的认知上的把握,进而对主体问关系进行观念上的调整;作为社会存在的主体间关系和主客体间关系又是主体观念认知的质料和原型,主体的观念形式必然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实践转型既以主体的观念为先导和冲动力,又促使主体观念采取新的形式、吸取新的内容。因此,实践转型就是实践三重关系的整移,是实践系统从一种自组织状态到另一自组织状态的转化,从一种功能耦合状态达到新的功能耦合状态的过程。其中,起点是主体问关系的转化,终点是主客体关系和意识形式的转化。

这是实践转型的过程性的把握。而从实践中经济与伦理之关系的角度来看,实践转型也是伦理与经济之关系的转型。如果说伦理与经济是实践系统结构中的两个密切相关的侧度,实践方式是伦理与经济的耦合系统结构,那么实践转型就逻辑地包含着伦理与经济的转型,以及伦理与经济的耦合关系的转型,或者说实践转型的具体表现是伦理与经济及其关系的转型。它既表现为主体之间的意义规范、伦理基础的变化,也表现为主体间的物质媒介、经济利益的变化。前者即是伦理转化的主要内容,后者则是经济转化的主要内容。

经济是交往关系中主体的物质媒介的互换活动,经济形态的转型就是主体与他者间供求矛盾的解决方式的转型。正如主体问交往关系的转型是实践转型的主要标志,实践转型的最终完成是达到主客体、主体间和主客观关系之间的重新耦合一样,经济形态的变迁也首先表现为主体与他者的交往规范和交换媒介的变迁。物质媒介和交换秩序的变化要求主体在劳动工具和竞争认知上采取新的形式;进而要求主体与他者的关系和联系表现为不同的共同体和组织形式;最后给主体(他者)的报酬分配和消费需要带来的新的影响。当然,主体间的交往规范和交换媒介的形式是受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工具的最终制约的,但主体在特定劳动生产率的条件下仍能体现出能动性,在主体需要的驱动和认知的反思和批判下,选择、建构与之相适应的交往规范,采取相适应的交换媒介,从而在一个新的水平上进行更为有效的交往。

伦理是主体与他者关系的构成原理和规范秩序,伦理形态的转型就是主体与他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设定方式和内容的转型,它既包括人伦纽带及其原理的形式变化,又包括规范秩序的形式变化。伦理决定道德。伦理形态的转型要求相应的道德意识,这种道德认知是对新的主体间关系与主客体关系的主观把握,进而形成不同的意识认知、观念思维和人格精神。

由上可见,实践转型是主客体、主体间和主客观三重关系的整体变迁,实践转型的标志则是各关系中介的形式变化,其中作为主体间关系的规范与媒介则是标志中的核心。由于实践转型起点于主体间关系的转化,完成于主客体关系和意识形式的转化;处于交往过程中的主体与他者又是通过交往规范与交往媒介构成了一个结构性的存在,因此,实践转型是以主体间的人伦关系转型为起点,以经济关系的变迁为完成的过程性转型。

上一篇:以科学发展观构建高校和谐发展新局面 下一篇:高校实验室管理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