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时间:2022-06-18 11:30:41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摘 要】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必须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来逐步培养和提高。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掌握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自主学习的条件,在教学中搭建听、看、说、做的自主学习平台来实现。

【关键词】兴趣 方法 听 看 说 做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有了积极性才能事半功倍,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而言,尤其如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没有兴趣,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就根本谈不上“主动的获取知识”,但小学生的意志品质还不够完美,要长久的保持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和细心呵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1.1 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教师要在课堂上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着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1.2 关爱学生,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没有情感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教师要从对学生高度负责的使命感出发,关爱每一位学生。教学中,一个赞赏的眼神,一句热情的鼓励,一个支持的暗示,都能使学生平添一份感动,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从内心深处萌发参与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2 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兴趣只是一种诱因,一种动力,要使学生真正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要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还能怎么样”等等,都是数学学习中常见的提出问题的方法。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应用类比的学习方法,如学习“小数大小比较”时,可类比“整数大小比较”的学习提出问题,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时,可类比“单式条形统计图”提出问题等等,从而确定学习目标。

3 创设学习条件,在教学中搭建听、看、说、做的自主学习平台

课堂教学中,必须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有效的参与,而要保证他们有效的参与,又必须扩大学生有效的参与面,培养学生善于参与的能力。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 才能落到实处。

3.1 尝试参与听。

心理学表明:人在注意某种事物时,大脑皮层将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此时,神经细胞兴奋最高,人的接受能力最强,所以要帮助学生学会听的方法。听时,要精力集中,要听懂,边听边想,边听边记,抓住重点听,抓住关键记。

3.2 尝试参与看。

看书自学,是让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增强理解,形成技能,帮助巩固的重要手段。但小学生往往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培养阅读习惯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根据不同的教材,不同年龄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分别采取先评后看,先看后议,边讲边看等一些看书方法。

3.3 让学生参与说。

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的,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表现为不同步性,分析问题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再加上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性、逻辑性,使学生更是感到无从说起。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首先要不断鼓励学生,使他们敢说、爱说、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再重说,培养学生慢慢学会说话。其次,课堂中还应充分利用讨论的机会,锻炼学生去说。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最大程度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好、保护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传授一些切实有用的自主学习的方法,使之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教学中创设自主学习的条件,搭建“听”、“看”、“说”、“做”的自主学习平台,那么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可以逐步形成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 孔企平,胡松林.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上一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下一篇:写字教学中的问题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