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字资产预见未来

时间:2022-06-18 10:32:47

用数字资产预见未来

伴随着银行数字化转型大潮的来临,数据成为银行宝贵的数字资产,充分发掘利用数字资产,将是未来银行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那么,如何让管理层更全面、清晰地看到数字资产给银行带来的改变?

如何通过结构化、标准化的方式快速、准确地评估数字资产的价值?如何解决目前财务报表的局限性与滞后性,拥有预知未来的“月光宝盒”?

“第四张报表”应时而生。

财务报表局限性催生“第四张报表”

了解一个企业的价值和未来成长性,通常看它的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现行的财务报表有其局限性和滞后性,无法及时审慎地反映真实的财务与经营状况。例如,财务报表中的数字通常是业务收入与支出、应收应付、费用等综合的货币计量定额数据,但是企业的战略布局、行业地位、业务创新、数据资产等隐形价值却无法真实地反映。同时,年度财务会计报告需经过编制与层层审批,并由审计师进行审计后,在次年第一季度才能对外提供,无法满足及时性的目标。这些基于历史演绎的数据给报表阅读和使用者造成了极大的干扰,上市公司路演时被问的问题大多是财务报表以外的问题,因为财务报表上的数字无法反映即时情况。正是由于这种局限性和滞后性,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在其财务报告中使用了非准则财务数据,甚至非财务数据,以更全面、更准确、更清晰地展示企业价值。然而,现实环境下,无论是监管当局、投资者,还是企业自身,都常常面临着非财务数据难以衡量、客观性较难把握、可追溯性差、可比较性难等问题。

因此,在当前及未来的经济环境下,需要探索一种标准化、结构化的方式来披露企业高价值非财务数据的机制。

数字化转型战略孕育“第四张报表”

中国目前拥有约6.32亿网民,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近年来,网络发展促进了中国的新经济形态,推动了互联网企业的飞速发展与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仿佛一夜间,移动支付在小额支付市场遍地开花,互联网金融产品如雨后春笋,传统企业和银行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在全球经济低迷与复苏缓慢、资源与能源短缺、传统行业产能过剩与被迫淘汰的背景下,传统企业纷纷开始尝试互联网化转型。苏宁花了6年时间,利用互联网打通了渠道、商品与服务,优化与改造了线下的业务流程和零售资源,实现了全渠道的零售模式。

在这种形势下,银行也通过直销银行、手机银行的建设,打通PC和移动端统一的线上服务入口,在精准营销、服务体验、风控管理、运营优化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招行的“掌上生活”、兴业银行的“钱大掌柜”、浦发银行的“SPDB+”集团统一门户均成功的丰富了客户体验,增强了客户黏性,增加了行外客户流量,实现了线上线下的双向引流。而有这些数字化转型的探索都使得银行自身所拥有的数据急速膨胀。

另外我们也看到,在中国,互联网转型的需求也促进了数据产业链的融合、连通与开放,使企业获取外部数据的渠道大大拓宽。日趋整合、连通与开放的数据环境为“第四张报表”带来了无限可能。

大数据构建“第四张报表”

构建“第四张报表”前,首先需要确定报表的核心元素。在研发第四张报表1.0版本的过程中,德勤中国的数据分析团队收集了百度、京东、新浪等29家互联网企业过去6个季度的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个体固定效应截面模型、变系数模型等多组模型的测算,发现以上29家公司的“市值”和“自由现金流”及“用户活跃度”的综合拟合度达到99%。进而,德勤发现,若使用用户行为数据(如活跃度、人均单日启动次数、人均单日使用时长等)来取代自由现金流,形成非财务数据模型,其综合拟合度也达到94%。通过以上测算,我们相信,以用户数据为核心的企业非财务数据,和企业的价值呈现出非常强的正相关性。

其次,需要基于核心元素来设定“第四张报表”的结构。经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调研和测算,我们发现以平台(或渠道)、客户(或用户)、产品(或内容)为要素的报表结构可以有效地展示或评估企业的价值,进而为企业的管理提供更深入的洞见。以客户价值报表为例,银行可以从用户规模、用户行为和用户特征三个维度出发,以注册用户数、新增用户规模、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高活跃用户数等指标为落脚点,使客户价值具象化,进而以量化的方式,直观地评估企业客户及用户的规模和价值。同样地,在产品价值报表中,细分了服务内容和应用界面两个维度,通过服务产品数、服务种类数、正负面用户评价数等指标来评估产品价值;在平台价值报表中,细分了平台性能和平台安全性两个维度进行衡量评估。

进而是确定“第四张报表”的数据源。我们发现,内部数据源恰恰是最大的挑战。有研究表明,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累,国内商业银行的数据量已经达到100TB以上级别,并且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很多银行都存在数据战略不明、数据标准缺乏或不统一、数据质量不高、数据管理工具缺失等现实问题。

如何为“第四张报表”提供稳定、优质的内部数据源?有如下建议:一是完善数据治理架构与体系,从组织、流程、运营、标准、监控、考核等方面构建全生命周期的数据管理体系,确立“数据文化”,依照银监会数据质量良好标准等各类监管要求,统一源数据的基础数据标准,在源系统中增加适当的自动化控制,提升新增和历史数据质量。二是打通企业内部的数据通道,建立统一化的智能数据管理平台,实现数据的无缝链接。三是构建内外部数据的整合能力,因为仅仅依赖内部数据难以准确分析客户行为和行业动态。银行可以先考虑建设或提升外部数据管理平台,接收、清洗与标准化外部数据,再与行内数据进行充分整合,形成统一的数据集市,供“第四张报表”(及其他数据应用)使用。

通过为100家以上的上市企业编制第四张报表(包括上市银行),协助治理层和管理层快速定位企业发展或转型中的问题,已经看到“第四张报表”在企业战略转型、经营管理、投资评估、风险识别等方面的应用前景。一些真实的案例包括,某城商行在其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管理层通过“第四张报表”得以更早地发现业务在转型过程中用户感受的变化、用户黏性的变化和用户关注点等,以进一步辨别在战略转型过程中存在的运营问题,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此外,在投资评估领域,银行、资产管理、基金、PE等金融机构已经借助“第四张报表”,例如通过分析用户规模中的注册用户数、使用用户数、忠诚用户数等指标的规模和变动情况,并进行行业对标,可以评估标的企业的用户规模和核心用户体量;通过分析用户行为中人均单日使用时长、用户活跃度等指标,可以评估标的企业的用户黏性和用户质量。通过多个维度的综合评价和行业对标,可以很好地揭示企业的用户价值,在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投资、股权投资、投中及投后管理领域提前把握价值,预先发现和处理风险。

“第四张报表”让银行治理层和高管层能快速读懂数字背后的发展信息,让有用的数字资产说真话,切实助力中国银行业的转型发展。

(作者系德勤中合伙人)

上一篇:国际银行业战略转型的新趋势 下一篇:宋教仁的故居为何在“万牲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