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分析

时间:2022-06-18 08:27:32

新形势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分析

摘 要:要“富民”必须减少农民,中国农村劳动力规模庞大,过剩严重,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进入新世纪、加入WTO使三农问题呈现一些新特点,只有认清农村劳动力转移实际情况,对症下药,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关键词:农村;农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

中图分类号:F30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7-0037-02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中国传统的三农问题依然严峻,“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现象依然没有有效解决,这也是制约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瓶颈所在。要“富民”必须减少农民,中国农村劳动力规模庞大,过剩严重,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农村人口仍然超过8亿,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约有1.2亿~1.5亿。因此,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繁荣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

二、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呈现的新现象

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增加。随着农业科技不断推广,现代化农业机械广泛的应用,以及农业经营有机构成不断提高,都将进一步减少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农村可用耕地不断减少。一方面,中国可用耕地有限性,另一方面,在经济建设中不断占用耕地,如工业建设、铁路及公路建设占用耕地,进一步使农民赖以栖身的土地资源日益减少,从而减少了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农业是传统的弱质产业。中国农村人口规模庞大,政府对农业各种补贴几乎不能生效。与工业相比,农村经济边际效益不断递减。另外,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现象日益严重,农民对农业不满情绪日益突出,有些地方已出现大面积耕地撂荒现象,出现一部分“自愿”失业的农村劳动力。

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抛弃了传统的粗放式经营方式,注重内涵发展。市场主体――企业困难重重,经营调整,减员增效,淘汰破产在所难免,城市失业人口日益增加,使企业更无力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企业日益注重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使工业经济中资本有机构成进一步提高,对单一体力劳动需求日益减少;城市化水平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国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进程不协调,城市化进程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根据国际上通用的有关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增长比例关系(大约1∶2),而2000年中国工业劳动力占全体劳动力比1978年上升28.2%,按上述理论相应的城市人口应上升56.4%。而实际仅上升了18.3%,比国际公认的城市发展速度慢了两倍。显而易见,城市本身的发展制约着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本逐渐增加。由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劳动力供给无弹性,劳动力价格最终只受需求方影响,而不受供给影响,使得劳动力机会成本不断走低,外出劳动力创收减少,而与转移相关的成本(交通、住宿、日常开支等)不断增加;城市下岗工人的大量存在,加上各种再就业政策对下岗工人的倾斜,致使广大农民进城务工困难重重,找工作难,找满意工作更难;同时,在城市支出较大,最终农民创收所剩无几。另外,农民外出缺乏组织、盲目性较大,虽然每年民工潮的出现是一种可喜的现象。但同时也暴露出缺乏有效的组织,致使大量农民无“工”而返,不但未挣到钱、反而花费了大量的已有储蓄。

农村地区资本和高素质劳动力继续外流。国家政策向工业倾斜,我国工业急速发展,资本迅速从利润较低的农业地区向利润较高的地区集中,导致资本大量从农村地区流失。农村信贷政策不利于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由于投资农业风险大,农民无法具备各种贷款担保条款,农民只能望“款”兴叹。最终这部分钱转而投向非农业产业;由于城市与农村比较效益的存在,农村高素质劳动力将不断涌入城市,外出务工使得部分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大多是老弱之人。这种农业只能是维持型的或者补贴型的(由外出务工收入补贴从事农业的亏损),各种农业科研院所为农业培养的各种技术人才,最终服务农业的只是少数,大部分最终从事工、商及服务业;农村劳动力很难和资本结合,农村信贷政策不利于农民获取信贷,农村信用社资金外流。虽然民间借贷出现,可缓解这种短缺,但贷款成本高,经营成本增大。政策资本从农村的撤退,可能导致农村经济的进一步恶化,农村、农民和农业的劣势地位不可能有所改变。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目前,国际上比较认可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其一,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为发展中国家设计的通过发展城市工业部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途径(即城市包围农村)。其二,是经济学家托达易主张农业和农村发展本身就是发展的目标,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使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不断缩小,最终二元性消失(即农村包围城市)。

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两种理论都有借鉴之处。由于中国农村人口规模庞大,单独依靠其中一个方面,压力都很大,必须把两方面结合起来,协调发展。针对中国实际情况,有效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如下:

1.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是从传统农业之外寻找出路,但并不排斥在赋予新内容的现代农业本身寻找非农就业机会。目前,农民进城、乡镇企业吸纳、流向小城镇和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吸纳,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四种有效途径。由于受城市化水平、二元经营体制的限制,农民进城受阻;乡镇企业在新经济环境下竞争加剧,再加上先天性规模过小,资本和技术短缺、管理经营不足,正面临各种挑战和威胁,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相对能力减弱;小城镇化建设若干年来,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效果不是很理想,缺少产业支持。因此,必须加大农业产业一体化建设,带动二、三产业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劳动力自然集中,推动城镇化进程,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给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大的就业空间。农业一体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既可为城镇化建设提业支持,又可为农业化提供良好的经营场所和外部环境。所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能够实现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而且可以实现产业内空间转移。

2.加强农村劳动力输出的宏观调控

近年来,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具有规模大、时间集中、呈无序流动状态。针对这些特点,当地政府应该进行有效的引导。一方面,可在用工较多的大城市设立劳务输出服务办公室,加强与用工单位联系,广泛收集用工信息,了解用工动态。另一方面,在输出地,设立基层劳动管理联络站,及时反馈信息,做好中介服务工作,避免民工盲目外出,造成农民“无工”而返,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3.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中国农村人口规模大,预计到2010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达到2亿,可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之大。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突出因素是农民素质低、缺乏技能培训。农村经济落后,制约着教育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抑制经济发展,虽然九年义务教育得到大力推广与普及,但整体上讲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素质不高。

我们必须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寻求培训方式的多样化。首先,利用好各种技校、夜校机构,它们能收集一些用工所需技能,能做到有针对性的培训。其次,发挥乡、村基层组织职能,利用好互联网工具,加强农村劳动力对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广开信息传播渠道,使广大农民从中受益。最后,在外务工时也应不断加强学习,使自身素质一年上一个台阶,使外出农民做到“挣了票子、换了脑子、回家办了厂子、几年带富一个村子”。同时村民间也应相互学习。

4.大力推广有机农业耕作方式

有机农业是有别于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农业,它强调“绿色经营”,具有无污染、无公害等显著特点。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饮食健康高度重视,有机农业将有广阔市场。有机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较多,从而可增加农业产业内部吸收能力,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对“有机农业”样本点观察,70%认为农村劳动力短缺或平衡。当然,目前“有机农业”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缺乏技术支持、生产成本高,产品市场有待开发,政府缺乏必要的引导。

5.大力支持高素质农村劳动力创业

在农村高素质劳动力中不乏有一定经营头脑、敢于冒风险的人员存在。他们一方面生活在农村,对农民的生活方式、农村市场有较充分的了解。另一方面,现在信息广泛传播,获得信息的途径也很多,因此获得信息十分方便,再加上现在交通发达,人口流动性大,人们可走南闯北,相互交流、学习,培养和造就一部分“农村高素质劳动力”。如果能调动这部分人的积极性,鼓励在农村创业,将有利于增大在农村内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

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村高素质劳动力很难与资本结合。由于他们缺乏信用条件,很难获得信用贷款,而民间信贷利息高,经营成本增加。针对这类问题,急需国家有关政策出台:首先,对农村创业者应给予财政支持,适当的减免税费,以激发“农村能手”创业;其次,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国家委派农业技术专家对口支农,扶持“农村能手”创业;最后,国家应改变现有的农村信贷政策,使资本能与高素质劳动力结合,推动“农村能手”成功创业。

参考文献:

[1] 朱文根.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七大困惑与七项举措[J].中国农业经济,2003(3).

[2] 何训坤.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协调发展[J].农业技术经济,2002(3).

[3] 徐林清.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的特征及其反城市化效应[J].乡镇经济,2002(9).

[4] 沈志兰.对南汇区农村富余劳动力情况的调查[J].上海农村经济,2003(1).

[5] 饶风.WTO与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J].农村经济,2003(1).

[6] 李强,何晓斌.试析我国农民收入状况[J].农业经济导刊,2003(2).

上一篇:论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框架的创建 下一篇:《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立法理念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