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基督教传教士声乐教育活动探微

时间:2022-06-18 07:18:29

中国近代基督教传教士声乐教育活动探微

摘 要:近代西方声乐艺术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基督教传教士在客观上起到了一个基础性的传播作用,它从最基础的工作开始,将西方声乐艺术通过教堂和教会学校的传播,逐步使之发展成为一种普及性歌唱活动。特别是由教会创办的各类学校,使歌唱活动成为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国人对于西方声乐艺术的认识和理解也由此开始。这其中,国人的自省、自觉和努力是决定因素,尤其是从国人中走出的第一批基督徒参与这项工作开始,融合后的新的歌唱观念便开始逐渐影响周边的其他人,以至于延伸至部分学校音乐教育,使歌唱活动成为改变和影响人的一种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是由歌词(语言)和音乐共同构筑的,没有中国语言和音乐的参与,这种歌唱形式就不可能走出教堂,也不可能进入校园,更不可能推广到更为广阔的领域——社会。

关键词:音乐艺术;近代基督教;音乐传播;声乐教育;声乐观念

中图分类号:J602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国内较为一致的观点认为,西方现代音乐教育(以声乐为主)在中国的首次出现是1842年①。但近年来,随着对史料工作的重视和不断深入挖掘,一些新的史料相继被发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学理分析、推论,使之成为史实。孙继南《我国近代早期“乐歌”的重要发现——山东登州〈文会馆志〉“文会馆唱歌选抄”的发现经过》②;刘再生《我国近代早期的“学堂”与“乐歌”——登州〈文会馆志〉和“文会馆唱歌选抄”之史料初探》③对于“学堂乐歌”起源以及西方传教士对中国音乐教育之影响、作用、地位等学术问题,从广义的角度提出了新的见解。新西兰宫宏宇在孙、刘两位的史料研究启发下,进一步挖掘国外的相关史料,撰写了《基督教传教士与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之开创》④一文。文中以较为翔实的史料和分析,对通常狭义学堂乐歌前的60多年教会音乐教育的历史事实进行了考察。作者试图达到两个目的:(1)客观地审视传教士在中国学校音乐中所担当的角色;(2)重新评估教会音乐教育对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研究显示,这一时间点被不断地前移。冯文慈认为,基督教新教传入中国以1807年为标志。这一年英国伦敦的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抵达广州,他是最早来华的新教传教士。但新教及新教音乐在中国影响之扩展,主要是鸦片战争以后的事⑤。

上述研究成果至少从两个方面对中国近代声乐教育的事实存在作出了有益探索。一是回答了中国近代声乐教育是否存在的问题;二是回答了声乐教育如何开展的问题。

在我们的意识中,所谓中国声乐教育大都指有西方歌剧艺术、艺术歌曲传入后的专业性声乐教育发展情况,它以西方现代声乐学科作为评价标准,对此的认同率和一致率较高,但对于这之前基督教传教士在我国开展的声乐教育情况,也即普及性的声乐教育情况却很少有人关注。笔者认为,该领域不应该被忽视,它是中国声乐教育从起步到发展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必须看到,虽然这一时期没有中国本土人士开展声乐教育,但大多受教者都是中国人,并且以儿童为主,所传授的声乐技能与知识虽然没有达到所谓的专业水平,但对于中国声乐教育而言,仍然具有开创性意义。特别是后期中国牧师的产生,对于圣歌中中国化、声乐教育观念的传播以及民族音调的广泛使用,做出不可否认的贡献。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传教士的声乐教育活动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基督教各个门派先后登陆中国。据相关资料和研究显示,正教会、伦敦会在厦门,北长老会、巴色会和礼贤会在广东,公理会和英圣公会在福州、宁波、上海,英长老会在厦门、汕头、台湾,美以美会在福州、江苏、浙江以及华中、华北、华西,循道会在两广、两湖,浸礼会在山东、宁波,内地会在西北、西南省份,南长老会在江苏、浙江,公谊会在四川,基督教会在南京、上海,浸信会在两广,贵格会在江苏、安微,英美会在四川,来复会在安微、江苏,遵道会在湖南,信义会在两湖各地,都先后设立规模不等的义学、主日学、日间学校、寄宿学校以及以“英华”、“中西”、“格致”、“三一”等命名的学堂或书院。除、青海、宁夏外,各主要教派的教育活动后来多渗透到全国各地⑥。

1814年6月28日,葡萄牙天主教神父江沙维(JoaquinA.Goncalves,1780-1844)抵达澳门,并开始在澳门的圣若瑟修道院教授音乐。1844年10月3日暴病身亡。在澳门的30年间,江沙维的主要工作是培训华人神职人员,但同时也开设音乐课。尽管当时清政府还末正式允许基督教公开进行传教活动,但人们参与教堂音乐活动的热情可见一斑。作为天主教神职人员的培训基地,圣若瑟所传授的音乐应该是纯宗教性的。但西方教会学校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与中国传统旧式教育模式和方法有着较大区别,即便是纯粹的宗教圣乐,其传授方式——如正式课、必修课、选修课、唱诗班(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歌唱、乐器演奏、乐理等,均与中国传统的口传心授的教育模式有着诸多不同,因而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839年“马礼逊教育会”在澳门成立。应“马礼逊教育会”之邀,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生勃朗(Samnel Robbins Brown,1810-1880)偕夫人于是年2月19日抵达广州,随即赴澳门筹建学校。同年11月4日,马礼逊学堂正式开学。1842年马礼逊学堂迁往香港。1850年学堂停办⑦。

浙江宁波正式开埠时间是1844年1月1日。1844年12月,英国循道公会传教士奥特绥在宁波首创女校,这是中国最早由教会办的一所女校。1846年,美国长老会亦在宁波设一女校。这两所女校均设有唱诗班学习音乐。1857年两校合并,归美国长老会主办和管理,称崇德女校⑧。1845年,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传教士麦加缔(D.B.Mccartee)和纬哲理(R.Q.Way)在浙江宁波创办崇信义塾,这是浙江最早由教会办的男子学堂,课程以圣经与教义问答为主。旨在培养当地传教人员。初招学生30名,免费提供衣食及书籍。为适应传教之需要,修业年限分别为四年、六年、八年不等。义塾亦设有音乐课程,内容包括歌唱、乐器演奏、乐理等。1867年11月迁至杭州,改名育英义塾。1897年改育英书院。1914年改为之江大学⑨。

上一篇:一名数学老师的课堂感悟 下一篇:电视剧类型特点与产生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