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语言环境的构建

时间:2022-06-18 07:15:32

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语言环境的构建

[摘 要] 语言环境的构建在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语言环境是客观产生或是主动构建提供语言输入的环境,它包括与教学相关和非教学相关的语言环境两大类。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语言环境构建主要包括课堂语言环境、教材语言环境、虚拟语言环境和课外语言环境四个方面。在语言环境构建中,要注意其整体性、互动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语言环境;双语教学;少数民族;构建

[中图分类号] G7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639(2015)03-0075-04

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一般是指少数民族语言(母语)与汉语(第二语言)的教学,但是有时候,少数民族语言也有类似于第二语言的地位。例如,标准壮语是以壮语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武鸣语音为标准音,对于南部方言区以及北部一些次方言区的人来说,标准壮语的学习虽然不是第二语言,但有许多方面与第二语言类似。因此,本文中 “语言环境构建”中的“语言”是指第二语言,但并不一定专指汉语,也有可能是与少数民族学生母语有所区别的本族语。

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是“民-汉”双语教学,与中国学生的“汉-外”双语教学相比,虽然二者都是双语教学,但有诸多不同之处。具体到语言环境的构建,中国学生极少处于外语环境中,而少数民族学生接触语言的机会和途径更为常见和多样,因此第二语言环境的构建比外语环境的构建更容易,方式也可以更为多样。

“汉-外”双语教学和“民-汉”双语教学都是双语教学,二者有相似之处,“汉-外”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可以给“民-汉”双语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但由于二者有所区别,“汉-外”双语教学的研究不能替代“民-汉”双语教学的研究,对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语言环境的构建的研究应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这样所得出的建议和结论才有针对性,才能够用以指导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活动。

一、语言环境的概念

人类的语言表达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获得或习得的。无论是第一语言的获得还是第二语言的习得,语言环境都要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相比第一语言获得,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语言环境更显重要,也更有必要对语言环境进行构建,以便创设一个有利于第二语言学习的语言环境。要构建语言环境,就必须明确:1.什么是语言环境?2.哪些语言环境是可以构建的,哪些不能构建?3.构建语言环境要注意哪些问题,以便能够更好地发挥语言环境在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的作用。

张崇富认为,语言环境简称语境,包括广义和狭义的语境[1]。广义的语境是指各种社会环境,狭义的语境指文章或言谈中一句话或一段话的上下文。显然,与第二语言研究密切相关的是广义的语境,但“各种社会环境”的定义显得过于宽泛,并非所有的社会环境都与语言相关,因此也不是所有的社会环境都是语言环境。钟海翔认为,语言环境指某个固定地区或社会群体语言交流的生活环境[2]。这个定义对社会环境作了限制,使之范围缩小,与语言的关系更为密切,但语言环境不应仅仅限于与语言交流相关的环境,有时候,语言环境与语言相关,但不一定是语言交流。

王鼎毅、杨逾卿认为,语言环境是指本来客观存在或是专门为语言学习者提供和创造的特定的、有利于语言学习者提高自身语言素质的相对环境[3]。这个定义将语言环境限定到了与语言学习相关的范围,但“有利于语言学习者提高自身语言素质”作为一种结果,不是语言环境创设者能够控制的,语言环境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因素有多种,语言环境的构建只能提供一种可能性,而不能够左右语言学习的结果。相较之下,戴曼春、肖云南的定义更为准确,他们认为,语言环境是指产生、提供语言输入的环境,包括语言学习者学习一门新语言时所听到和读到的一切口头和书面语言材料,同时包括语言习得时的具体环境,如教学、同伴间的交谈、电视、报纸等[4]。语言环境只提供语言输入的环境,语言输入的产生方式、输入途径等则有多种多样,语言输入的结果也会随着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对象而不同。

本文参照戴曼春、肖云南的定义,将语言环境界定为客观产生或是主动构建提供语言输入的环境。

二、少数民族双语教学语言环境的内容

语言环境可以是客观产生,也可以是人为构建的,二者的内容、作用都不相同。对此,研究者们基本上达成共识,只是在所包括的具体内容上有所差别。钟海翔将语言环境分为正式语言环境和非正式语言环境两种,前者即课堂语言环境,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所共同构建的语言课程教学;后者指人们所处的自然语言环境[5]。戴曼春、肖云南同样将语言环境分为正式和非正式的语言环境,二者所包含的内容也与钟海翔的一致,即正式语言环境指课堂语言环境,非正式语言环境指自然语言环境[6]。陈三东也有同样的分法,但没有提正式或非正式,只是指出语言环境包括自然语言环境和课堂语言环境,自然语言环境是指无人教授的自然或接近自然的语境,课堂语言环境是指课堂教学方式下的语言环境[7]。

语言环境的正式或非正式,显然是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来看的,但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语言环境并没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只是存在功能不同、作用不同的区分。自然语言和课堂语言的划分主要是以无人教授和有人教授作为区分标准的,也就是说,语言环境包括自然语言和课堂语言分别有[+自然环境,+无人教授]和[+课堂环境,+有人教授]两个方面的特征。但这样的划分存在未尽之处,例如,家庭的语言交流是属于自然环境,如果父母教授孩子第二语言,则属于有人教授,这样情形的特征可以表示为[+自然语言,+有人教授],这种情况既不属于[+自然环境,+无人教授],也不属于[+课堂环境,+有人教授]。由此看来,将语言环境划分为正式或非正式的语言环境,或者是自然、课堂语言环境,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张崇富将语言环境分为宏观语言环境和微观语言环境两种,宏观语言环境包括目的语社团或国家的宏观语言环境和学习者社团或国家的宏观语言环境;微观语言环境包括课内环境和课外环境,课内环境和课外环境又包括若干的内容[8]。这样的分法较为详尽,特别是注意到了目的语宏观语言环境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这是对于双语教学来说极为重要但往往被忽略的内容。但宏观和微观是两个模糊的概念,其中的界限不容易分清。

根据研究的内容和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特点,我们将语言环境分为与教学相关的语言环境和非教学相关的语言环境两个大类。与教学相关的语言环境中的“教学”仅指学校教学,不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机构教学等,但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由学校教师所实施的教学及其延伸――比如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都可纳入教学相关的内容。

与教学相关的语言环境包括:1.课堂语言环境。(1)师生课堂语言,一般是师生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双语或第二语言进行交流所形成的语言环境;(2)教材所呈现的语言环境,即使用第二语言编写的教材所构成的语言环境;(3)课堂教学中展现的语言材料,例如教师的板书、课件,所播放的语言录音、视频等;2.课外语言环境。(1)校园布置的语言环境,包括教室内及校园中的标语、板报、双语或第二语言广播等;(2)教师布置由学生在课外创设的语言环境,如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的书写、小组或同伴语言交流、电视节目及广播的收看收听、课外读物的阅读等。

非教学相关的语言环境包括:1.社会语言环境。社会语言环境从大的方面可表现为国家的语言环境,小可表现为特定地域或某个社会阶层的语言环境;2.家庭语言环境。家庭语言环境一般是指核心家庭中的语言环境,但扩展家庭,即亲属圈的语言环境也会对学生的语言学习产生影响。

与教学相关的语言环境和非教学相关的语言环境界限十分清楚,但二者并非不可以互相转化。例如,电视节目属于非教学相关的语言环境中的社会语言环境的内容,但当教师将某个电视节目作为课堂教学的素材,或者是布置学生课后收看电视节目,它就成为了与教学相关的语言环境的内容了。与教学相关的语言环境和非教学相关的语言环境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是由教师有意识地创设的。

三、少数民族双语教学语言环境的构建

在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有必要构建有利于语言学习的语言环境。沉浸式的教育方法认为,儿童的第一语言是在相对无意识的状态下获得的,那么第二语言的学习也应该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以一种无痛苦的方式进行[9]。要构建语言环境,有必要区分可控和不可控的语言环境。所谓可控的语言环境,是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来调整、创设语言环境,以达到需要的教学效果。

一般来说,非教学相关的语言环境都是不可控的,如社会的语言环境是自然形成的,人力难以对它进行干预。当然国家可以根据需要,通过政策调控、教育调整等方式来对社会语言环境施加影响,但这些人为的干预并不能完全影响到最终的结果,自然的语言环境有其自身的发展方式。相对于社会语言环境,家庭语言环境更容易进行干预。然而家庭语言环境的构建需要具备一些必要的条件,如父母的语言能力、语言情愿和意愿等。要构建家庭语言环境并不容易,特别是以教师为主体来构建家庭语言环境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将家庭语言环境也归入不可控的范围。

与教学相关的语言环境是可控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构建的语言环境也是与教学相关的语言环境。少数民族双语教学语言环境的构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精心设计好课堂语言环境。课堂语言环境是师生们最常接触的语言环境,也是教师最容易控制的语言环境。构建好课堂语言环境,可以对学生的语言学习有很大的促进。课堂语言环境的构建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等作好规划,设计好语言环境。课堂语言环境的构建包括课堂教学语言的设计,根据学生的基础选择合适的双语呈现比例,不能一边倒地使用第二语言或第一语言进行教学,也不能机械地将时间对半分配给两种语言,而是要设计好教师和学生使用双语的频率、各语言出现的时点、口语和文字练习的比例等等,这样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从课堂语言环境中获益。

第二,加强教材语言环境建设。教材语言环境是许多教师和研究者没有意识到的。教材所构成的语言环境是一个自成系统的语言环境,它与课堂教学的语言环境和社会语言环境等都不一样。教材语言环境是课堂语言环境的基础,教材语言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语言环境的效果,也会影响到学生的语言习得。在现有的形势下,教材语言环境建设还有诸多不可控的因素,教师只能根据实际情况来努力构建好的教材语言环境。首先是选择优秀的、适合自身教学实际的教材。不同的教材所表现出的语言环境不同,优秀的教材往往会注重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对课文进行编排,使学生能够更易于学习。选择合适的教材可以缩短学生与教材的磨合期,也更有利于发挥教材的作用。其次是努力挖掘教材中有特点的语言环境, 让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学习,发挥教材在双语教学中的作用。第三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和教学的实际编写相关补充教材,以弥补教材的不足,丰富和优化教材语言环境。

第三,开展虚拟语言环境的建设。在通讯技术迅猛发展、网络极为普及的今天,网络对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虚拟语言环境的建设也是双语教学中语言环境构建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使用丰富多彩的音频、视频材料,增强对学生的感官刺激,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外还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媒体寻找学习资源,扩展教材及课堂语言环境。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打造第二语言学习的网络平台,教师通过网络平台为学生答疑解惑,给学生提供相关学习资料,让学生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师生或生生交流,学习相关内容,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通过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媒介来加强他们语言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语言学习的成效。当前,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虚拟语言环境建设远远不足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虚拟语言环境的建设在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仍任重道远。

第四,重视课外语言环境的建设。课外语言环境是课堂语言环境的扩展和延伸,它可以巩固课堂语言学习的效果,丰富课堂语言环境的内容。课外语言环境可以包括课外作业的设计、校园环境的布置等。课外作业应针对课堂教学中所发现的问题,或者是需要强调和巩固的内容进行设计,以扩大课堂语言环境的广度和深度。课外作业的设计切忌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脱节,而是应该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使课外作业与课堂教学形成“1+1>2”的效果。校园环境的布置属于静态的语言环境,它可以为学生的语言输入提供材料。与双语教学相关的校园环境包括黑板报、标语、图书角等。好的校园环境布置可以让学生熟悉双语语言环境,减少对第二语言的陌生感、恐惧感,从而更有兴趣和信心学习第二语言。

四、构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语言环境需要注意的问题

语言环境的构建是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基础,可以说,语言环境构建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效果。构建语言环境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注意语言环境构建的整体性。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语言环境构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课堂语言环境、教材语言环境、虚拟语言环境和课外语言环境。这四个内容分别有其特点和侧重点,各自独立。在构建语言环境时,要将这四个方面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使它们在发挥各自作用的同时,还能够成为其他部分的补充和扩展,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语言环境体系。

其次,要注重语言环境与学生的互动性。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语言环境不能是一个被动等待输入的静态环境,而应该是一个主动提供语言学习材料和动力的动态环境。在构建语言环境时,要特别注意学生在其中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既不能把环境建设成一个被动等待学生学习的“死”环境,也不能只顾提供语言输出,不顾学生的接收情况和学习感受,最终使语言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好的语言环境应该注重环境与学生的互动关系,能针对学生的情况提供合适的学习内容,学生则乐于从学习环境中获得语言能力的提高。

再次,要注意语言环境的有效性。语言环境构建的目的在于促进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成效,因此,语言环境的构建必须是有效的,即它要能够真正促进学生第二语言学习的效果,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要使语言环境具有有效性,需要用相关理论作为指导,借鉴外语教学的有用经验,同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改变语言环境的构建情况,确保语言环境能够在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真正起到推动作用。

少数民族双语教学语言环境的构建是一项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工作,其中的构成因素也是多样且复杂,有必要加强对语言环境构建的研究,使语言环境构建在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8]张崇富.语言环境与第二语言获得[J].世界汉语教学,1999(3):p84.

[2][5]钟海翔.浅析语言环境与少数民族学前儿童双语习得之关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p218.

[3]王鼎毅,杨逾柳.语言环境与英语教学的思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p36.

[4][6]戴曼春,肖云南.语言环境的类型与作用[J].湖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2):p104.

[7]陈三东.语言环境对二语习得的影响[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6):p80.

[9]翁燕珩.浅析浸没型双语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1999(3):p23.

上一篇:立法力推绿色建筑 下一篇: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新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