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写作主体 激发儿童创作个性

时间:2022-06-18 12:46:10

立足写作主体 激发儿童创作个性

摘 要:由于受传统应试作文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喜欢用成人的写作标准衡量儿童的习作,从而导致儿童的作文成人化现象严重,儿童写出的文章往往大同小异,缺乏真情实感。要改变这种有悖于儿童发展的教条的、僵化了的写作教学方式,必须突出儿童的主体地位,激发创作的个性,使儿童在写作的过程中尽情抒发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在写作中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写作教学; 激发; 创作个性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6-101-002

由于受传统应试作文教学观念的影响,儿童的作文成人化现象严重,仿佛儿童一出手就要“妙笔生花”,达到名家范文的标准,这就导致了儿童的个性在写作中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写出的文章往往千人一面,缺乏真情实感。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必须“提升儿童的主体性和注重学习经验,关注儿童的个性化的学习权利”,使儿童创造性地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

一、贴近主体的生活实际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儿童的写作应该活在儿童真实的生活世界中。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一相情愿地给儿童一味“灌输”所谓写作技巧。而应该把写作教学的支点建立在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生活实际之中。

1.做好生活的积累

儿童的写作是倾吐积累的过程。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一点一滴地做好积累,才能厚积薄发,把主体在生活中的独特经验,付之于纸笔,写出自己的一言一行,表达真情实感。比如,我校在写作教学中推行“在生活中大量读写,双轨运行”的教学模式,儿童通过解读生活、感悟生活、体味生活,抒写出了真切的生活情感、态度、价值观。一位叫王品的同学在《请给鸟类一片晴空吧》一文中写道:“春天,风和日暖、鸟语花香,我到家门前的田野里欣赏大自然的美。放眼四望,蔚蓝的天空使人心情舒畅,清新的空气使人感到精神振奋。突然‘砰’的一声,把我给惊动了。我仔细一看,一个坏家伙正在打麻雀,顿时,我气愤的心情涨涌起来,刚刚悠然自在的感觉已荡然无存了——”这真心的告白,就是嫁接在日常生活积累的基础上才油然而生的。

2.学会与生活对话

要想有特色地表达生活,就必须让儿童到生活中去看、去听、去闻、去触、去悟。比如,我在教学三年级“找春天”这样的一篇作文时,就让学生到校园里、田野上去找春天。有的看到小草露出了绣花针样的嫩芽,有的听到春风在和大地说悄悄话,有的闻到花与泥土的香味了,还有的摸到了小溪里可爱的小蝌蚪了——孩子们用自己的心灵与春天展开了对话,作文写得兴味十足、千姿百态、富有童趣。

3.升华生活的体验

塞万提斯认为:“描写时候摹仿真实,摹仿得愈亲切,作品就愈好;凭空捏造越逼真越好,越有或然性可能性,就越有趣味。”任何成功的作品都是在作者真切体验后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质的飞跃。我们在写作教学中要让儿童动情、动心、动笔,把写作活动变成儿童情不自禁的情感倾诉。一名叫张丹凤的儿童在《我的漫画》中写到:“昨天我画了一幅有趣的漫画,画片上一个大腹便便的人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着青蛙腿,但同时,一只大蚊子正贪婪地趴在他的腿上吸着他的血。为了突出作品的主题,我起了一个有意思的标题——到底谁吃谁?”这名学生正是通过描述这幅漫画,表达对大肆捕杀青蛙者的憎恨,警醒人们都来保护生态环境,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对生活现象的反思、提炼与升华。

二、营造真切的写作情境

写作活动既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践,又要关注其素养、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因素,为儿童设置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在情境的感化中,以我观物,以物观我,通过模拟情境,入情入境,由情生境等方式创造一个属于自我的精神家园。

模拟情境,主要是针对儿童在思维活动中直观形象性比较强而设计的一种方法。通过扮演角色,观看角色,体验角色,激起儿童写作的情趣,营造出逼真情境,让儿童展开想象的翅膀。比如,《龟兔赛跑的启示》之类的文章,就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仿佛儿童变成了一只有思想的“小动物”,在动物世界里思考彼此的得失。

入情入境,让儿童到自然与社会中“写生”,在真情实境中触摸生活的真谛。比如,在一次以“诚信促效益”为主题的调研作文中,儿童自行组成五人调查小组,对“泗洪乾达公司”展开周详调查,并作翔实记录,揭示了其发展的根本原因:以诚信服务为宗旨,赢得了大批回头客,才能不断地发展壮大。儿童通过调查、讨论、总结,写得有理有据,可信度大大增强了。

由情生境,也就是遵循着小作者的感情脉络,建造情感的巢臼,寻找精神家园,探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味道。比如,在一次安全教育征文中我班的邓强强同学写了一篇题为《鸭子大嫂和白兔妈妈的悔恨》的童话,小作者以拟人的手法写了鸭子大嫂与白兔妈妈只顾采果子野炊,尽情玩乐,而燃起的篝火把一片森林烧着,尽管大象队长沉着指挥灭火,大火还是烧了一片森林,后来鸭子大嫂与白兔妈妈十分愧疚,决心补齐所损失的树木的故事。小作者仿佛是在真切的意境中,找到了人性的回归,使读者深受教育。

三、激发富有个性的交流

在作文教学中作为学习伙伴关系的师生、生生之间需要加强合作交流,这样既可以弥补自身的不足,还可以强化自己的独到见解。

1.生生进行差异流

可以采取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儿童在同样的一个主题中展开差异性的交流,在交流中汲取对方的有益营养,绽放自己美丽的花蕾;指出别人的不足,放飞自我发展的思絮。保持一份真诚的本色,给他人一片亮丽的天空。

2.师生开展针对流

针对每位儿童写作个性的不同,找出师生交流的落脚点。比如,在“谈理想”的写作训练中,我们班有位叫苏星的同学十分调皮,学习没有目标。于是我与他展开了“目标使人成功”的交流。在交流之前我们都搜集了许多关于目标的话题。在交流中他明白了:目标是人心中的一幅未来的蓝图,是人生事业过程的灵魂,指引着每个人前进的方向。同时也交流了、等老一辈革命家自立自强,为建立繁荣富强的祖国而努力奋斗的故事。他根据受到的启示,设想自己将来的前程,把交流所得通过写作表达出来后,便具有了自己的个性特征。

四、从知识迁移到情绪体验

“写作行为的完成,更多地是依靠写作主体的知识迁移和情绪体验的结果。”倡导儿童把书本的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去,生活中的经验迁移到写作中来,通过这种互动式迁移的方式体情达悟,写出自己的真切体验。

比如,让儿童围绕“儿童看电视好不好”这个主题来写篇作文表达自己的看法。有的认为看电视好,可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娱乐身心;有的则提出了相反的意见,儿童自制力差,容易看上瘾,影响功课,再说有言情与暴力内容,儿童分不清事非,容易模仿,对成长有负面作用。于是,我又引导学生讨论:有没有什么两全齐美的办法?通过激烈地争论,大家一致认为要把握适当的度,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可以选择观看适当的少儿类节目。儿童的情绪被点燃了,各自抒写出了自己的观点,一篇篇富有主体创造性的“大作”就这样完成了。

五、以欣赏的眼光评价孩子

“评价的指导思想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因此,写作教学评价要重视儿童的积极参与,突出其主体地位,抓住更多的机会去欣赏儿童,关注其终极发展。

1.学会欣赏儿童

俗话说先有“伯乐”才有“千里马”。在写作评价中教师必须拥有一双会欣赏的眼睛,发现儿童的“闪光点”给予鼓励,使他们时时焕发智慧的火花,“包装批评”并以符合儿童特点的乐于接受的方式去教育儿童,这样儿童才会自信、乐观、健康地、有责任心地去抒写生活。我在写作批改中遇到一位言语啰唆的、好打结巴的儿童,我没有歧视他,而是变批评为欣赏性评价,鼓励说:“如果你能改掉啰唆的毛病,写流畅些就更好了,课后多练笔,老师希望读到你语句连贯的文章。”这样儿童不但没有自卑和反感,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练习,语言表达能力明显增强了。

2.尊重儿童的习作本性

小原国芳说:“如果教育有意义,那它就必须使每个人按照他自己的本性得到发展。”遵循着儿童的个性特点,采取鼓励式的欣赏式的态度与方法去评价他们。使他们的本性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让儿童写出属于自己的“童话世界”,表达出儿童才具有的童心、童趣、童性。

总之,在写作教学中要贴近儿童的生活,营造写作的情境,注重迁移与体验,给予鼓励式评价,突出儿童的主体地位,激发创作的个性,这样儿童才能写出具有自身色彩的作品来。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傅道春,杨明全,刘芳主编.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7页

[2]李白坚著.走向素质教育,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02页

[3]钟启泉,崔允漷,张体,朱慕菊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儿童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1页

上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关注的焦点 下一篇:浅议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