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登高 放飞理想

时间:2022-06-18 12:15:44

“没有长过脚的路,没有高过人的峰”。一位新中国培养的优秀地质队员,用25年的专业学习、祁连找矿、地质事业管理和国家地质行业建设的孜孜追求,诠释了“脚”与“路”、“人”与“峰”之间的内涵关系。

过去,由于我一直在农村政策研究和新闻单位工作,对曾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了解,仅仅局限于解决新时期的“三农”问题,主张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力主坚决减轻农民负担,彻底废除农业税;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突破贫困落后地区的发展“瓶径”,组织国人自觉起来反贫困;纠正林业掠夺经营的发展思路,全面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大力兴修水利,确保汛期江河湖泊安澜;兴国先兴教育,解决农村孩子上学等一系列“三农”方面的政策和措施。我感受比较深的是,“九八”抗洪,深夜在荆江分洪大堤上,在千钧一发、人命关天的时刻处变不惊,对于开闸放水分流洪峰的意见给出“再等等”的坚强决策;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立即做出抗震救灾部署,仅用半个小时的准备即起身前往西郊机场,奔赴抗震救灾一线指挥抗震救灾,慰问灾区父老乡亲;在国务院总理的任上,连续十年同井下矿工、同山区贫困农民、同节日坚守在工作岗位的基层群众欢度除夕;在重庆帮助农民工讨薪;在天津火车站安排救助白血病儿童等诸多视民生为第一要务的情为民所系的事例。但是,当我打开《地质笔记》,废寝忘食地读下去的时候,我被这本书感动了。确切地说,我被的地质经历震撼了。掩卷沉思,一个成功者,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他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他后来的历史性功绩,得益于博学多才,得益于对客观事物的精准认识和辩证思考,得益于艰苦环境对意志的锤炼,得益于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得益于“吾为吾民”的人生价值观。

业,精于勤

地质科学是一门理论科学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专业。地质队员能够达到运作自如地开展地质和资源勘探工作,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要精通专业,唯一的出路是勤学苦练,勤动脚、勤动手、勤动脑。勤是精的基础,精是勤的结果,只有“勤”,才能“精”。

作者1968年2月离开京城,奔赴大西北祁连高寒山区,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为完成地质工作任务跋涉在崇山峻岭中,需要毅力和勇气;也需要去浮躁、踏实地、平心静气、排除干扰的良好心态;还需要伟大的抱负。作者所就读的北京地质学院,“”期间是红卫兵造反的重灾区。在校期间守护好自己的行为准则,看清社会发展的大方向,在躁动的年代凸显心灵的净化,守护着冰心玉洁。作者作为普通地质队员的时段,正是“”中后期,在科研不正常、管理不正常、工作秩序混乱的社会背景下,在钻研业务被批判为是走白专道路的政治环境下,能够静下心来,坚持持之以恒地钻研业务、手不释卷地读书、锲而不舍地汲取知识,时刻不停地思考,是需要有远大理想和高尚情操的。这种理想、抱负和情操,明确地蕴含在《笔记》的字里行间,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脑海里,清晰地表现在地质工作的实践中。作者对地质业务的“精”,在《笔记》中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数字的精确

无论是野外日记,还是学习和管理笔记,即或是专题调查报告,作者都善于运用数字做论据,用绝对值、相关比率进行量化分析,从量上着手,研究质的变化。在《笔记》精选的日记、笔记和调研报告中,文页平均每页大约有8个左右数字,全书大约有3000笔数字。有的数字甚至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比如在“正北山”第三系剖面图中,“我们一共放了15根导线,每根导线发12米――125米不等,总斜距达1295米,共分出19层不同的岩性段”。又比如,根据剖面图的实测资料,“一是标定了4层石膏,厚度分别为0.9米、1.47米、5.32米和7.3米,采集了29个样品”;“二是计算出白杨河组的厚度大于579米”。为实事求是地研究问题,作者对于性质同一的数字,有时会给出不同的参考值。1984年6月24日,作者在同新疆地矿局、西北石油局就“七五”规划交换意见时,他讲:“全区煤炭资源总量,据煤炭部门预测为1.6万亿吨,占全国预测总量的37%,居全国第一”。“地质部门预测1.2万亿吨(0――600M预测3767亿吨);可靠460亿吨,可能8304亿吨”。略显枯燥的数字,在作者的眼里是难得的宝贝,是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二、语言的精炼

日记、笔记不拘泥于形式,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对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结果的“五要素”却记载清晰、全面。比如1970年5月24日的日记,仅用64个字,就把今天干了啥、明天要干啥说得一清二楚。1974年4月23日的日记,仅用三行字总结了三天的工作,结尾说:“今年矿产组有新的工作,任务重了”,并且预测三个月很难完成。最短小精悍的日记,当属1984年6月23日的日记,正文只有“克拉玛依――乌鲁木齐”八个字。1982年5月,当时已经升任甘肃省地质局副局长的作者深入到地质点检查工作,他在日记中写道:“1982年5月2日,星期日,天气晴。地点:现场看岩心(黑鹰山重磁异常验证孔),全文仅有32个字。从《笔记》注释中得知,这个现场是探矿一队四分队黑鹰山钻探现场。有的一天的日记,是一张坐标精准、标注清晰、要素齐全的矿样素描草图。草图不草,实为按专业标准所形成的正规剖面图。作者应用图谱这种技术语言,将多项相关的技术要素凝炼得十分精到,令内行点赞,令外行可思。

三、论理的精辟

读《笔记》,首先要读原著;其次,是跳出《笔记》,在历史回放中联想。原汁原味地情景再现,客观真实的文字记载,深入思考的心路历程,突显《笔记》的特色。从体裁上说,不论是野外地质勘探日记,还是地质工作管理岗位的工作日记,都可归类为记叙文;专业性质很强的勘查记录和现场草图,说明文的特色明显。而以论证和说理为标志的调查报告、发言和讲话提纲、工作建议、学习笔记等文稿,主要回答“因为”与“所以”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论文。用身临其境的第一手材料陈述“因为”,用精辟、严谨和高度概括的语言给出“所以”的结论,是《笔记》的理论特色。

技术论理例一。在对1861地质点位航测图“关于铁矿层北之断层”的技术分析中,作者提出:“为什么铁矿层出现了SW200°倾向的地层?”作者解题:“我们在铁矿层北见到断层的标志:岩层受到了极大的褶曲,具有云英岩化。”作者继续做补充性技术分析:“于铁矿层北120M左右为板岩与灰岩接触点,这套灰岩是区域厚层――巨厚层硅质灰岩的一部分,于相邻路线见到本套灰岩与板岩为断层接触,而本路线见到这套灰岩从总体讲与板岩为超覆式整合关系”。“而作为零散分布的这一部分是否为断层所致,这种设想是合理的”。

技术论理例二。《笔记》在朱龙关河这一小节中,作者用细微的观察,论证了黑河成为“断头河”的原因。作者说:“由于洪水坝河的向源浸蚀能力较强,河流由南北转向东南,将黑河水系的部分上游水系切为‘已有’,这是黑河和洪水坝河间差异性浸蚀作用产生的袭夺”。作者利用成语概括为:“可以说是另一种自然界的弱肉强食”。

管理论理例一。从时间上说,作者是伴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走上地质管理岗位的。在大致八年的管理岗位上,对改进技术管理、地质项目管理、财务与设备管理和深化地质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都有超前的、符合客观实际的建树和具有操作性的意见。1984年1月7日,作者作为地质矿产部的副部长,出席国务院办公厅召开的矿产资源法讨论会上的发言摘要中,对讨论稿第四条“综合与专业勘探相结合”,提出“去掉专业勘探”的修改意见。作者指出:“因为第一章总则,讲的综合评价是针对找矿、勘探单打一来说的,是从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角度提出的,不单牵涉地质勘探工作的分工。不然后者的提法否定了前者,不利于实现综合评价”。国家首部《矿产资源法》经多次修改后,由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

管理论理例二。1984年7月,正值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紧张筹备、反复修改《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时段,地质矿产部也在紧锣密鼓地研究地质体制改革。针对一些一时难以统一的看法,作者应用1983年三四月间东北三省35天的调查情况,在辽宁、湖南两省改革试点方案发言提纲中,提出了地质体制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和进行改革试点的基本思路,特别是明确地阐述了“改革与整顿的关系”。作者在《笔记》中写道:“改革是动力,整顿是基础”。改革和整顿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素质,提高经济效益,两者是互相促进、紧密联系的。不改革,地质队没有活力,整顿也打不开局面;不整顿,地质队搞改革缺少基础和必要条件,改革也难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必须把改革的精神贯彻于整顿的全过程,以改革推动整顿,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寥寥数语,有针对性地回答了改革与整顿的工作摆布问题。

理论论理例一。《笔记》的理论论理有多处,比较集中的是第四部分――学习研究章节。具有政治经济学理论意义的,是作者对马克思关于再生产原理的研究和体会。作者在1982年5月的学习笔记中写道:“马克思的再生产原理,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再生产规律的成果。但是它不只限于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而且对于任何社会性的生产活动都是适用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必须运用这些原理”。作者认为:“马克思关于再生产原理的核心是实现问题,而实现的关键是实现的条件,也就是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以及各部类内部的比例关系必须保持平衡;实现的途径之一是扩大再生产类型的选择,即正确处理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关系”。作者将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的基本原理与现实的国民经济宏观管理联系起来,从而准确地揭露出“两大部类严重失调”,“生产资料的生产热衷于大上基本建设”,“挖农业补工业,挤轻工业保重工业”等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不适当选择。

理论论理例二。1983年12月,作者带着“解决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道路”问题,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写出了4600多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地质事业》一文,在《中国地质报》公开发表。作者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地质事业,必须首先确立地质工作要坚决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指导思想”。作者主张:“努力提高地质找矿效果和社会经济效益,提高地质工作现代化水平,为到本世纪末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和进入下一个世纪的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矿产资源和地质资料,应当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地质事业的奋斗目标”。文章还对“如何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建设地质事业”、“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国际资源”等问题,进行了操作性阐述。

在《笔记》中,作者十分注意对地质工作规律和地质实验原则的认识。作者给地质工作规律下定义:“一是从事地质工作的人同工作对象的关系,这是认识的规律问题;二是地质工作内部各种工作的内在联系,即是以地质――找矿为中心”。在1982年5月2日的日记中,作者提出 :“要认真分析钼矿的赋存规律”,并给出具体的操作指向。

四、勤劳的精神

读《笔记》了解到作者对地质专业的“精”,也不难看出“精”来源于“勤”。即脚勤、手勤、脑勤。

作者说:“这本书是我用双脚走出来的”。从《笔记》中可以看出,作者在18年的地质生涯中,以长1000多公里、宽数百公里、山峰高度多在海拔4000―5000米之间的祁连山为始点,先后到过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云南、北京、河南、陕西、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福建、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市调研,从天山到长白山,从横断山到武夷山,从秦岭到南岭,从罗布泊到黑龙江畔,作者进行地质勘察以及业务调研的脚步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不管前边的地势多么险峻,不论眼前的山峰有多高远,不论前往的条件多么艰苦,他一步一步地向前攀登,从未退缩。他在1970年5月24日的日记中写道:“没有什么困难可以阻挡我们前进”。他坚信:“不畏艰难困苦的人,终会到达光辉的顶点”。他认为:“世间有些路非要自己去面对,自己去跋涉的”。他走的是专业收获丰厚的地质路,也走过了一段“登高祁连,放飞理想,不畏艰险永向前”的人生路。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写《资本论》;《笔记》作者,将队友打扑克的时段用来写日记、记笔记。《笔记》的日记开篇,记的是1970年5月18日的事情。作者写道:“现在,同事们都在打扑克,我不愿在那上多费时间,我想,只有把别人玩耍的时间,都用于工作和学习,才能弥补我资质的不足,才能不空耗生命,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为人民做更多有益的事情”。在作者提供给出版社编辑小组的原始《日记》中,可以看到多处队友娱乐他记日记、读《呐喊》、抄书的记载。作者用18年的饭后茶余,写下了400多万字的45本日记、笔记,每年至少要记23万字,平均每天至少要写630字。不考虑思考和准备时间,不计算根据测绘做草图的时间,按照汉字书写80字/分钟的常数计算,作者在18年中就等于比队友多了近900小时,这是无可估价的收获。

腿勤、手勤的根源是脑勤。有了脑勤,才有了作者所留下的400多万字的日记、笔记。《笔记》中,对地质现象观察的描述,对地质工作的实践认识,对科学考察经历和收获的记载,对祖国山河的眷恋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都源于作者的见景生情,见事思考和见理升华。“记忆历久弥新”,诠释着作者对客观事物观察的细腻,认识的深刻和有表及里的精华提炼。

思,想的远

专业与通俗的兼顾,行动与思想的照应,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笔记》的一个突出特点。读《笔记》,不但能看其“行”见其“思”,而且能感受到“思”的有据、思的深邃、思的长远。

一、作者对人生奉献的规划

从出校门在祁连山脚下的地质队烧锅炉,拉煤、倒煤渣,弄得满脸黑污、浑身煤尘,到丰乐公社劳动,寄宿在老饲养员家三人睡在一铺炕上;从数九寒冬在台子沟挖水利干渠,到地质区测二队重砂组干淘砂的苦力;从参加1:20万祁连山幅、高台幅、平川幅区域地质测量,到祁连山区的地质找矿;从地质队副队长、地矿处副处长,到甘肃省地质局副局长以及后来的国家地质矿产部副部长,在18年的地质生涯的自我记录中,作者用工整隽秀的笔迹,记录下了野外地质考察生活的单调枯燥和艰难危险,也规划了“在有限的生命中为人民做更多有益的事情”的人生奉献。

作者在日记中写道:“我在深山,但胸怀却像海一样宽广。我把自己的工作,与人民的利益联系起来,就产生了无穷的力量,顽强地战斗”。“只要一天不倒下,一息尚存,就要为人民工作一天”。到省地质局任职,地位高了,工作环境变了,但作者斥虚荣、提能力、求奉献的自律格言没有变。他认为:没有远大理想和真才实学,没有实际经验和工作能力,除了日益增长的虚荣之外,还有什么意义。到国家地质部工作,在百姓的眼中认为是位高权重。但是,作者在工作笔记本的首页上写道:“硬是同自己的公正廉明分不开的”。“要做一个坚持真理而不怕被打倒的人”,“要敢于面对现实,勇于对人民负责,在困难面前不退缩,立志采取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作者在1979年3月21日的日记中写道:“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意义”。作者在任地质部副部长的开篇日记中写道,“置生死于度外,视富贵于粪土”这样的警句。岁月流逝,三四十年前的日记本笔记本如今已泛黄变色。但是,作者立言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的践行轨迹,仍然清晰可见。

二、作者对专业前景的规划

地质测绘、找矿和地质研究,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工作。地质队员和地质工作管理者的能力如何,专业技术怎样,是确保工作质量并且能够进行创造性工作的关键。读《笔记》理解到,作者不但有地质情缘,而且具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求真才实学的专业目标。作者将地质比喻成“是一本记载几十亿年大自然神奇演化的‘天书’,岩石和矿物如同它的书页,蕴含着地质演进的信息。要读懂这本‘书’,需要到大自然中去亲自观察、触摸、体验、感受”。作者认为,岩石的颜色、粒度、纹理、形状及其间的化石、矿物的硬度、密度和晶体结构,都是“天书”中的“摩尔斯”密码,具有真实的涵意。唯有破解密码、读懂“天书”者方可领略大自然的壮观和精妙。

读着专业性极强的如同庖丁解牛式的日记、笔记,非专业人士无法解开“密码”。但是,当我们读到管理工作日记或者调研学习笔记时,会在不知不觉中被作者的专业规划和专业指导思路所吸引。1981年12月,作者在省地质局副局长岗位上,就对1982年工作重点做出规划。提出“1982年要继续坚持在成矿带上部署普查找矿,逐步把地质、物化探、实验等力量集中到成矿远景区带上来”。要求“注意寻找富矿”,“开展玉石、宝石矿产地质工作”。

地质实验的原则是什么?1981年12月的笔记中记下“准确、及时、经济合理”即为原则。在认真总结地质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作者从资料收集、找矿评价、文图质量、技术措施四个方面,制定出地质设计审查标准。对探矿工作设计,从“技术措施、经济效益、生产管理”三个方面进行考核。

1982年,国家处于国民经济的调整期,中央提出“调整、改革、巩固、提高”的八字方针。如何将中央的大政方针同省地质局的工作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贯彻执行?1982年7月29日,作者在甘肃局上半年工作检查总结会上提出:“作为国民经济先行的地质工作,不仅是生产资料生产的先期和基础工作,而且是消费资料生产的先期和基础工作”。“基础地质调查、能源和非能源矿产地质、环境地质要以一定的比例均衡发展,形成多样化的服务领域”。“今后七、八年全省地质工作的调整,应当从工作部署的调整,进入到系统改造宏观地质工作,促进内部结构合理,经济和社会效益进一步提高的阶段”。也是在这次发言中,作者依照马克思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核算理论,对地质工作的宏观改造进行了理性阐述,并且对国家在“六五”、“七五”期间矿产资源的急需做出客观分析,对甘肃多金属成矿远景区的地质工作提出规划设想。

《笔记》作者在规划未来地质工作,提出应该怎么干的同时,也提出“不可怎么干”的警示。1985年4月,作者在江西考察时指出:“为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致富,积极开发地下资源,发展山上资源,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也应该是地质队的一项重要任务。但要十分重视矿产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在“先发展、后规范”思想大兴其道的年代,能做出“合理开发”和“保护环境”的警示,今天看来是高瞻远瞩。

三、作者对地质体制改革的规划

在地矿部任职的三年,正是农村改革经验引入城市,改革大潮风起云涌,各行各业酝酿全面改革的时段。作为部政策法规司的司长和副部长,以思考改革、总结经验、发现典型、指导创造为己任,在国家地质体制改革,地质单位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了认真调查研究和深入思考,提出了许多符合实际、推动改革的真知灼见。

作者到地矿部的工作起点,是从赴东北三省调查研究地质体制改革和到陕西省调查地质科技进步入手的,呈献给地矿部党组的一份“大礼包”是《关于地质工作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意见》。作者的一系列改革思想精华,主要凝聚在《改革要遵循五项原则》、《地质系统实行经济责任制的形式》、《向体改委汇报提纲》、《在讨论辽宁、湖南两省改革试点方案结束会上的发言》、《讨论地质工作体制改革纲要》等一系列管理和学习笔记中。

1982年9月,作者在东北三省局体改调查报告中,首先肯定了“专业化改组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全局性改革试点必须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提出实行专业化改组后,“必须集中主要精力,抓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改革。这是推动体改工作不断深入的重要环节”。在试点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地质调查队的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地质技术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制度;建立和加强地质工作宏观决策系统和管理系统;搞好地质工作的技术结构和组织形式的改革,全面发挥技术人员的作用,改变地质调查与研究脱节;逐步改革各级技术管理机构,使地质工作的管理指挥与综合研究融为一体”。强调“要抓好设计预算包干、经济合同制、经济责任制三项重要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改革”。

1983年3月3日,作者笔记记录了关于对地质系统今后改革工作的原则思考,系统地提出改革要遵循的五项原则:一是要有利于地质――找矿工作、发展地质事业,促进地质科技进步,提高地质找矿效果和经济社会效益;二是坚持责、权、利相结合,正确处理国家、企业、职工的三者利益;三是在多做地质工作的基础上,逐步改善职工生活;四是改革必须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各有关方面、有关部门同步、配套地进行;五是坚持计划任务为主,增收为辅的原则。

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作者认真学习中央《决定》,结合地质体制改革的实际,就地质事业发展战略问题、地质成果有偿转让和开辟地质市场问题、增强地质队活力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形成了7000字的《关于地质工作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在《地质工作研究》和《中国地质》杂志上同时发表。文章提出地质工作的发展战略总体设想是:要以地质找矿为中心,立足超前,扩大服务领域,扩大活动范围,面向经济建设,联系全国,走向世界,走改革、改造、开放的路子,为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和进入下一个世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矿产资源和地质资料,逐步把地质队改造建设成为知识密集、科技先进、信息灵活、装备良好、布局合理、精神文明的现代化队伍,在“四化”建设中当好尖兵。

从1982年《笔记》作者开始思考、研究地质体制改革算起,至今35年的时间过去了。今天打开历史的陈封,对作者那辩证的思维方式、求是的科学态度、追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目标指向,仍然会唤起众多读者的点赞。

情,系在心

人非草木,岂能无情。不论是科学家、经济学家,还是政治家,他的身体都由血肉铸就。读《笔记》,可以领略作者性格的坚毅和刚强,也可窥测作者的情感世界,从中体会到他的内心独白。

一、与同事的友情

作者在北京地质学院的八年寒窗苦读,与同学们结下了深厚的学谊。今天,作者离开母校已经48个春秋,但他仍然怀念读书时光,珍重校友情谊。他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多少年来,每当我想起在学校时和同学们朝夕相处的往事,总是让人兴奋,使人愉快,令人难忘。毕业后有时能与同学们聚会真是一件高兴的事,总有说不完的话。现在这些人都已年逾古稀,有的已经辞世,但我仍然想念他们”。他眷恋着同学之间的友情,也惦记着把他领上专业道路的母校。母校究竟给了作者什么?他回答:“母校培养了我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母校培养了克服困难、勇于担当的勇气”;“母校坚定了我人民至上的信念”。在学校,作者以学校为荣;到社会,母校以作者为荣。

在极其艰苦而又充满激情的18年地质生涯中,作者与他的队友们带着心爱的罗盘、地质锤、放大镜、磁漆、厘米尺、三角板、量角器等专业工具,一起攀登在祁连山区,一起打驮子赶毛牛,一起捡牛粪托煤坯,一起喝空山水吃冷馒头,一起翻越4300米高的俄博大坂跨过陡峭的“老虎嘴”。在大风席卷帐篷时,他们的第一行动是抢救资料;在他们两只手抓住绳子、两只脚勾住绳子,爬向大河对岸时,为的是测绘到区域带上地形地貌的准确数据;在他们和挖煤工一样靠着油灯照明,匍匐在地下煤窑十分狭窄的坑道时,为的是记录真实数据,画出准确的素描图和采回矿产标本。同吃一锅饭,同饮山林水,同住一栋帐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作者在与他的队友们忘我地坚持着、跋涉着、奋斗着……这种在特殊情况下结下的同生死、共患难的情谊,是十分宝贵的人间真情。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走上省局副局长和地矿部副部长以及后来更重要的领导岗位,他始终念念不忘同事情、地质谊。他在回忆文章中写道:“2002年我到酒泉出差时,曾专门看望了部分老同志,重逢时的感人情景,现在想起来心中还是暧暧的”。

地质队员苦、累、险,需要得到组织的关怀。本书作者出任地质队副队长以后,他非常关心队里职工们的生活,特别是知识份子的生活和工作,尽可能地为大家多做事。作者珍惜与地质队员朝夕相处的缘分,也十分敬重业务上的学长。作者在回忆文章中写到曾经同他并肩在祁连山找矿的汤中立,认为他有学识、有经验,是难得的地质专家。作者表白:“他是我的学长,也是关系十分融洽的同事,我十分珍惜同他之间的友情”。

作者记着同事情,也不忘老师恩。在回忆文章中,作者曾两次写到他的地质构造专业的导师马杏垣,字里行间流露着他对师长的怀念和感恩;也念念不忘他与区测二队队长、党委书记王子勤一起谈文学、谈历史、谈时政的往事。在作者的心中,王子勤是他在甘肃工作时遇到的第一个对他十分信任、依靠和爱护的领导干部。

《笔记》中,有多处流露出作者对老部长孙大光的十分敬佩和无比怀念。

上一篇:基于因子分析的药价虚高的影响因素研究 下一篇:印控克什米尔:骚乱缘何难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