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新用

时间:2022-06-18 09:44:06

苏洵的《六国论》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很多老师按照习惯把它的教学功能确定在:1.让学生认识六国灭亡的原因;2.理清思路,体察苏洵借古讽今的良苦用心;3.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这其实没有发挥完它的教学作用。笔者尝试过把它当作指导议论文写作的范例,也很成功。

许多中学生对于议论文写作很困惑,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白话议论文要么太长,要么太散,或者太深奥(如鲁迅的文章),不容易把握思路,不好当作议论文写作的范例;而苏洵的《六国论》观点清楚,思路明晰,层次谨严,篇幅适中,非常适合当作学习写作议论文的范例。《六国论》开篇摆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接着从两个方面略作分析:1.赂秦之国,“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2.没有赂秦之国,“不赂者以赂者丧……失强援,不能独完”。段末再次强调文章论点:弊在赂秦。主体部分,文章采取分论点的方法,照应首段两个意思,从两个角度详细分析。先针对赂秦之国,详细分析它们破灭的原因;接着针对未赂秦之国,详细分析其破灭的原因。最后,文章用两段总结经验教训,并于文末表明文章的现实意义,使文章有的放矢,不沦于空谈。

《六国论》的新用,在于利用其使用分论点的手法。许多学生写作议论文一是思路不清,二是字数不够。思路不清,就会造成写了什么不知道,还将写什么也不知道。反正是信笔而谈,不着边际;分析无条理,读者如坠云海。因为不会切分论点,看问题不能多方思考,拘泥于一点理由,谈来谈去,堆砌废话,明显“江郎才尽”,自己都感觉无聊,因此不爱写议论文。为了改善这种情况,笔者上过一堂很成功的课。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首先,分析清楚《六国论》的思路。前面已述,此不赘言。

其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介绍几种切分论点的方法,分述如下:

一、并列法处理分论点。所谓并列式处理法,就是将分论点处理成并列的几个意思。如以“珍惜”为话题,我们可以将论点定得很大,如“珍惜眼前的东西”,也可以将论点定得很小,如“珍惜生命”。前者可以切分为几个方面:珍惜时间,珍惜荣誉,珍惜亲情,珍惜友情等。后者也可以切分成几个方面: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他人的生命,珍惜自然物的生命等。每个意思一段,文章也有三四段,加上开头、结尾,文章就有五六段。逐个意思论述,思路自然清楚,写800字,也不是很大的难事。《六国论》采用的就是这种手法。

二、对比法处理分论点。所谓对比法,就是从对立的两方面分析。文章主体部分分两个层次进行论述,一正一反。即如上面所举的以“珍惜”为话题的作文,我们可以从“珍惜……你将怎样,不珍惜……你又将如何”两方面分别来谈,讲道理,举例子。如此,思路也很清楚。

三、辩证分析法处理分论点。所谓辩证分析,就是从内外、物我、利弊等角度分析问题。文章主体部分分两个层次进行论述。如话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既要从外因分析环境对人的影响,也要从内因分析人自身的因素。

四、层进法处理分论点。所谓层进法,就是根据逻辑规律,引领自己的思路逐层深入。它通常有两种模式,一是(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理由有哪些)――怎么样(明白这道理后该怎样做),文章整体上分三个层次进行论述;二是现象――本质――危害性――正确的做法,文章整体上分四个层次进行论述。

五、以退为进法处理分论点。此法操作思路是,先承认某事的合理性,也对此进行论述,之后话锋一转,指出其不合理的方面、情形。文章整体上分两个层次。

六、联系实际法处理分论点。此法操作思路是,先从事理上论述,然后联系社会现实,使文章所论有的放矢。文章整体分两个意思。《六国论》和《伶官传序》走的都是借古讽今的路子,都有针对现实的意思,就属于这种模式。

还要特别强调,以上模式不是彼此不容的,一篇优秀的文章,往往兼有几种模式。即如《六国论》,整体思路属于“联系现实法”,但也明显使用了“层进法”,“(观点)是什么――为什么(如此持论)――怎么样(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应该怎样做)”,而且文章主体部分既谈到“赂秦者”也谈到“不赂秦者”,又运用了“并列法”。

最后,迁移练习――拟思路提纲。笔者指导学生阅读苏洵之子苏辙的《六国论》,要求学生了解了父子两人的《六国论》之后,也来分析六国破灭的原因。结果,很多学生拟出了既有思想深度又思路清晰,综合了几种切分论点模式的提纲。试举一例:

一、观点: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身的因素,也有外部的因素。

二、主体部分论述任务:

(一)自身因素:①弊在赂秦。②贪图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自相屠灭。

(二)外部因素:秦国代表了当时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中国势在必然。

三、结论:看问题应该辩证分析,多角度思考。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如此,分析生活中的其他一些问题也应如此。

本提纲由大到小分别运用了层进法、联系实际法、辩证法、并列法等多种论述手法,学生并不觉得繁难,他们拟提纲的兴趣大增,写作的欲望强烈,脆布置他们完成此作文。

这堂课我上得很成功,有兴趣的教师朋友不妨一试。

(作者单位:永丰中学)

上一篇:扭转评改作文学生处于被动的局面 下一篇:由“渔樵于江渚之上”的误注谈合叙修辞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