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中“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释疑

时间:2022-10-03 06:03:00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文《六国论》(苏洵)一文中有这样一句:“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对“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一句,书中注解为“燕赵同时为秦所灭,此时韩魏皆已灭亡,故称‘革灭殆尽之际’。革,改变,除去”。对“革”一字的解释,笔者认为“革”,通“亟”,这样讲更合乎“信”、“达”的标准。

首先从词义来看,“革”在《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上确有“改变、变更”一义,课本中理解为“除去”,实际上是对“改变”词义的一种延伸,因此将“革灭殆尽”理解为“消除将尽”,但全句语义则连缀不通了,况且燕赵处于秦国消除将尽之际。显然,要在“秦国”一词之后加上状语“把两国”,或是把此句理解为被动,否则前后不连贯,而古汉语里没有省略状语的习惯,理解为被动的话又显得句式拖沓。

其次从语境义来看,苏洵认为燕、赵两国开始都能坚持不贿赂秦国,后来燕国“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因太子丹用荆轲刺秦之计而导致祸患;而赵国“洎牧以谗诛”、“用武而不终”,只因李牧被杀而导致赵国一蹶不振。此处苏洵把两国灭亡的主观原因归结于个人,未免有点牵强,但从行文层次来看,却是很严谨的。先从两国的外交主张来说,正因两国采用了“不赂”之策,才使两国得以保全至最后而亡。再从亡国的原因来说,苏洵讲了两点:一是个人因素,即燕国的太子丹(用荆轲刺秦)和赵王(杀李牧);二是国家因素,即“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这点讲的是燕赵两国的形势危急,而不是讲的秦国的原因,因为后面说了“智力孤危”,明显指的是两国。

所以,笔者有个想法,“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一句中,“秦”明显是多出来的,不管怎么讲都不通,这个“秦”应该是误加上去的。去掉一个“秦”字,则上下语义连贯了。这样,对于“革”的理解也就顺理成章了。“革”在《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上有这样的解释:“革”,又音jí,通“亟”,指病重。此处用“病重”形象地说明两国形势困窘,“病入膏肓”。“革灭”二字是指两国危急将亡。“且燕赵处革灭殆尽之际”即可理解为,况且燕赵两国处于国势危急将亡的时际,这样必然是“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读苏洵的《六国论》不知多少遍了,每读此句,均有此想法,在此提出,亦有抛砖引玉之意,希冀有专家、同仁能指正、释疑。

作者名称:江苏省口岸中学(225300)

上一篇:内容独立 试题新颖 下一篇:撷他山之石 攻自己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