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第4期

时间:2022-06-18 08:59:04

4月春暖,又到艺术动物出没的旺季。据好事者统计,仅3月中旬的一个周末,北京几大艺术区就有40多个展览同时开幕。春情萌发的原始动力和深层的“权”、“钱”较量推动艺术从业者和爱好者们再次投入为艺术疲于奔命的人流中。种种繁华景象喜气洋洋背后,令人沮丧的事实也渐露端倪:展览密度的增加和场面的铺张,造成学术准备不足和作品疲软,随之带来评论的失语或者自卖自夸。

从本期开始,艺术财经杂志与Artbaba当代艺术社区合作,开办网络互动展评。具体操作方式是在Artbaba论坛每月的展览贴中挑选精彩的网友回复,以赞和毁的形式两方面呈现众多艺术爱好者和好事网友的真实看法。本期我们选择了本月论坛回复量最高的两个展览:仇晓飞在Boers-Li画廊的《碎落的、散逝的》个展,以及长征空间《违章建筑II》群展。也许,匿名方式的评论会过于直接直白,甚至让艺术家遭受网络暴力的尴尬。但“艺术的问题只能讨论,要有真的冲撞”,不是么?

Boers-Li画廊(原 U空间)推出--->仇晓飞 Qiu Xiaofei碎落的,散逝的

[楼主]: 阿提巴巴[回复] 2008-03-09 00:40

看上去很像一场爱丽丝的梦。很大的积木上画出图案。场地正中间围城上面有一道道红色的轨迹,记录远处墙上那双冰鞋的运动。牙齿和旧木桌上肉一样的东西很像雕塑工厂翻模的道具。蓝色的小屋子里大大蚊香,墙上是两张儿童的照片。旁边的门是画的嵌到墙里去了,那个氧气瓶也是涂的。很多东西都是实物的表面画出来。一切不仅如同题目所说的那样破落,一切也如题目所说的那样在忆苦思甜的回忆里惨淡逝去。爱丽丝的梦是漂亮的,但是梦想真的实现的时候却不见得那么好看。

最中肯的评价:

[25楼] guest[回复] 2008-03-10 12:32

或许我们对晓飞要求的太多,或许是对皮老师抱有更多的期望,但是我们在恨铁不成钢的急切心情里,一切又都不那么遂人意。才刚刚来20出头不远的当代艺术,正如20出头的小伙子,在愤懑的青春期以后终于遇到了身材尤暴的富家小姐。在浪漫而热烈的3个月以后,当然不能每天都有激荡人心的感觉。渐渐的,更多地是要去适应这平淡的生活。20多年的精血已经在3个月的热恋里消耗殆尽了。前一辈的师长们是满怀开山阔斧的激情冲到今天的,他们一生的积蓄也都快差不多献给了这位满怀激情、需求旺盛的姑娘……但在春宵一夜之后他们还隐约带着一丝判逆的冲动,这种激情时不时还隐约触动他们。因为他们一开始从事这一行就有着逆天而行,敢为天下先的信念。但是接下来的我们这一代,我们为什么进入这行?太多的时候我们没有仔细的想过为何我们走上这条道路,更多地是,觉得这一切理所应当,这是已经不用思考的光明大道。我们远没有了上一辈人判逆的冲动,当然存储的能量就更小,更少,熬不到三个月,在三周甚至三天就成药渣了……但一切又强迫着我们以更热烈的激情去迎接这一切……孔子告诫:少年勿好斗,青年勿好色,几近三十的我们不光好斗还好色。的狂欢,如兴奋剂不停的注入体内,来不及思考,来不及停留,来不及休养生息。狂欢,狂欢再狂欢,我们没想过对自己轻轻说一声:我们歇一歇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最打击人的评价:

[19楼] guest[回复] 2008-03-10 01:01

小仇属于年轻画家的典范,好也好坏也好。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没有奔头的气息相当可怕。如此年轻就有这样的腐朽的底蕴,很让人失望并导致伤心......

最语重心长的评价:

[28楼] chinacheese[回复] 2008-03-10 18:35

这次展览在论坛上得到的回复和点击次数或许是Boers-Li(原u空间)自2005年以来最多的一次。可见大家对仇晓飞还是很关注的。

原因是什么呢?在众多质疑的背后,或许我们应该留意一下哦:

1. 在没有纯粹学术批判的大背景下,为什么面对年轻一代的“大动静”总会有无数的贬斥之声? 真的是“怒其不争,哀其不幸吗?”

2. 在市场成功的面前,带来的是物质上的千差万别,面对这个,有谁可以做到“平常心 平常心”?

3. 不顾及现实世界面子和关系的虚拟网络,是否变成了私人泄愤的场所,而任何的“讨伐”都要“奉某某之名”?

4. 打骂的教育和鼓励的教育,无论是父母,孩子还是兄弟姐妹和朋友,那种选择更好呢?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浮躁的春天,多一些“平常心”和友善,或许可以让上火的豆子都从脸上消失。

违章建筑II...展览现场详细说

[楼主]: 阿提巴巴[回复] 2008-03-03 00:16

违章建筑Ⅱ除了参加人数多达30多位的特点外, 还在布展等呈现方式上有特征明显的违章: 打破现当代美术馆白色空间中的约定俗成的阐释作品的方式, 否定作品在空间中视觉的和声音上的区隔, 在这么一个主题展中, 拥抱物理的关联才能建立视觉与心理的关联, 从而达到最大程度的矛盾碰撞. 否定常规性对作品之间的线性语义或独立意义的叙述形式,这种混杂的并置以隐晦的暗示和高调的矛盾来消解导引企图,还是无法回避主观的策展意图,从而使 “违章”和“建筑”成为一个真实性的主体现场。我们为什么无时不在“违章”中“建筑”,同时又无时不在“建筑”中“违章”,周而复始,乐此不彼? 一切都建筑在违章中。

最中庸的评价:

[27楼] 黑猪头腊肠狗[回复] 2008-03-03 17:05

很多还是老作品阿,包工头乐队印成了个易拉宝,刘那个冰箱装了个透明套套,老邱那个假天安门裱了一次又上了墙(倒是比上次装裱水平有所进步,没褶子了)。

李勇那个违章房怎么看都像陈秋林的福禄巷,肖雄打铁老虎上了瘾又打面包车。

这些套在一个违章的框框里,就算有了新说法么?虽说长征是自我解释自我批判,这么一个违章一个违章的做下去,看的人都快被话唠死了。

另外,窃以为徐震和杨振中也是抖些个小机灵,应付得很。

这么一盘大杂烩,倒是违章了,但也倒是要说个啥?

说是聋子抬炮仗也要听个响啊!是不?

[51楼] guest[回复] 2008-03-05 21:51

整体疲软,尔奈我何。 老将新兵,如履薄冰!

最中肯的评价:

[74楼] guest[回复] 2008-03-10 22:03

这个展览是一个丰富而生动的课堂,观后,你可以思考成名艺术家是如何做出烂作品的;成名艺术家又是如何发挥自己功力的;正在爬坡的年轻艺术家是如何把作品做砸的;正在爬坡的年轻艺术家又是如何做出惊人之笔……有钱可以怎么做作品,没钱又可以怎么做作品。每个年龄阶段不同处境的艺术家都可以找到很好的参照系来检验自己当前的心态和工作。

[85楼] guest[回复] 2008-03-15 14:52

把三十多人整在一起,一锅煮,好像还只有长征做的出来。我们在惊叹于长征艺术政治关系学的同时,也该认真想想这种包容性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似乎什么样的东西都能在长征里找到个说法,这可能才是真正违章的地方。年轻的、年老的;成名的、没名的;上海的、西部的…这些被称为或自称为是艺术家的都可以在这个大杂烩展览里找到个位置。其实仔细看看,好的作品不会超过五件,更多的都是粗制滥造编造说法而实际根本没想法的东西。照着这种趋势,我们怀疑长征的家伙们是不是有把这个展弄成个双年或三年展的野心。策不策展其实都无所谓了,反正违章嘛,你就往里塞就是了,可能性是强加出来的。

“自我经验”展现青年艺术家新风貌

“自我经验”青年艺术家联展是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2008年推出的第一个展览,邀请了鲍永亮、毕建业、陈勇为、黄亮、李演、梁冰、林芳所、卢征远、骆海铭/裘世明、欧文婷、尉洪磊/关小、叶楠、周轶伦一批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参展。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艺术家们不缺少敏锐、能量、意志力、冲动、激情、创造力甚至荷尔蒙,他们对自身有着强烈的表现欲,尊重自己的感知,不厌其烦地陈述着懵懂的自我经验。这些经验来自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知觉……或许并不完善,但他们勤于探讨。他们对周遭的一切所在发出疑问:“经验”仅仅是自我的吗?智慧的起点在何处?思维的终极在哪里?真实存在吗?现实可靠吗?

这些年轻人运用了不同的媒介来投射自己,言说着莫可名状的神秘感:毕建业臆造了一个人人向往的乐园,没有慌张,无需烦恼,傲慢地任想象无拘无束地驰骋;黄亮在许多现实与不现实的场景中创造出他的自我世界,表现手法上则没有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语言手法的诉求上;李演放任自己像个编辑一样工作,把每幅画当作组成他作品的碎片,最后把这些碎片根据他认为合理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艺术家们远离表象独自思考,向一切既定的价值体系发起挑战,而在眼下逐一展开的,是他们还未走完的道路。

“很”多媒体

上海55画廊所举办的“很,很”――多媒体九人群展,显然抢占了两处热门话题:“80后概念”和“多媒体”,因而组织的这样展览就已值得探其究竟。

形式和风格从来都不会是80后艺术家们所忽略的对象,但最要紧的或许是如何来彰显自我,因此他们的作品中所表露出的共同的特质则更近似于一种创作意识上的标新立异和独具特色,作品背后无需承载太多的社会责任和终极关怀,取而代之的是细微的点滴感受和思索。而展览方在没有一贯的策展人制度下,也不采取约定俗成的对80后的过度包装理念和外界所贴上的分类标签,而从心理上认同他们为更趋向于自我主义的新群类,试图发掘80后艺术家是如何在集体意识中较突出的自我意识的独立性,以区分与70后群体发现自我内省意识之不同。

从这一拨新人的作品含量来看,似乎受到YBA们极具反叛的装置、摄影以及Bill Viola和马修・巴尼具有深刻暗示的录像,外加新莱比锡画派新绘画潮流的影响,而转化的结果是他们在多媒体与新媒介的跨度内,显示出了一种后生代的别样新意和个体品质。

“第二性”3月集结上海

经过非常规雨雪天的侵袭,开年后上海艺术圈随着气温的攀升又迎来新一季的展览“黄金档”,而3月活动序幕一拉开就被众多女性艺术家群展所包围,环绕三・八节做起了文章,展览罗列如下:奥沙空间的“转变中的女性”:女性艺术家七人展、苏河艺术的“深度呼吸”――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展、徐汇艺术馆的“绒花”――京穗沪青年女性艺术家邀请展、上大99中心的“悦目”:上海女性艺术展。

而细分来看,前两者在展览定位上显示出相近的当代品质,以先锋板块内的女艺术家为主打,浓缩了她们作为“第二性”在观察立场及艺术身份上的共通感和异化,而这次国内女性艺术家的集结出场,让我们看到“她们”在怎样的“转变”中如何做一次“深呼吸”式的视觉呈现,同样也是两家画廊机构以学术立名的展览机制的体现。

同样是女性艺术家为主导,后两个展览显示出学院派的展览模式和思维逻辑,一个是人物众多的群体展,而后者聚焦于几位艺术家身上,虽然各有其内部构成的考量,但以五十步来笑百步来看,未从专业理论出发来设计展览,仅以诗意化的感性来“组织”活动,不仅是学院式的女艺术家,更是类似策展人所面临的通病与困境。

“互涉”视界之后

多伦现代美术馆所筹办的《互涉视界》,邀请到当代圈内八位艺术强人与其新近作品登陆上海。主展厅充斥着风头正劲的沈少民、史金淞、苍鑫的装置,其余为李天元、邓箭今、黄岩、吕顺、庞永杰等的摄影、雕塑及绘画等多媒介作品。

综观展览,“互涉”的意义在于“关注当下社会中的具体文化症候”与“探讨自然与文明的关系等宏大话题”之间的交错与关联,从而形成多元的阐释网络。策展方所认为“集中观照具体的社会、文化场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对宇宙、自然与文明的关系等宏大、复杂题域进行形而上体悟,也是不可或缺的,这两种视界,看似泾渭分明、彼此隔绝,其实息息相关并相互衍生。”

这些艺术家的“视界”颇为迥异,又品类不同,在如此的展览队伍中力图梳理出彼此间隐含的元素,不是单单靠一两回展览,并扣以玄虚的理论主题便可以成立及建立合法性的。这次活动中单个艺术家所推出的“产品”品质毋庸置疑,对展览方高端的理论视角也报以肯定,而如何在“中国当代艺术不断总结与重写的征途中”来展开新的叙述及书写,来“干涉”到“艺术理念的进一步分化”?因而作为一次总结和新起点的“互涉展”,以上的诘问正是其后续的立意所在。

老树开新花――吴冠中走进798

文/胡兆才

吴冠中的艺术创作同他最近的一系列言行同样地掷地有声。吴冠中07年新作展在798开幕,这次展览既是吴老展示自己作品的展览,同时也是表明自己态度的一个行动式宣言。

吴冠中07年新作更加趋向于抽象。越来越质朴,纯然的色彩,线条沉淀了他一生的艺术探索,倾注了这位近90岁高龄的老人最为纯真、炽热的感情。每幅作品都有各自的生活依据和情感寄托,每幅作品都有独特的构思和表现,在体悟人生中体味艺术的新境界。吴冠中最近几年开始研究汉字,揣摩汉字的内在意蕴和间架结构之间美感与味道,尝试从汉字的构架之中发掘出文字本身所具有的美。

吴冠中这次决定在798做自己的新作展,还有另外一层意义。他前一段时间大力抨击中国美协制度的言论在今年成为了现实的行动,他离开了美术馆,选择了798这个自发形成的艺术园区,选择了桥艺术空间这样一个民间艺术机构作为自己新作的展示空间。吴冠中想以此来表达自己渴求变革的决心和勇气,希望能够借此为中国艺术机构的改革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软现实主义”的主意

随着一本本小白皮书在艺术圈邮寄开去,“软现实主义”的说法显然已被著书立传,硬生生的等着局内人的认同,而如此一套宏大美学文本的肇始者却来自广州美院的一拨私人群体:由谭天、吴建儒、陈国辉、赵峥嵘、罗奇等评论者与艺术家所提出的宣言式的画派理论,不由得说是个积极的艺术主意!

所谓“软现实主义”是针对硬现实主义提出来,其基本理念是“硬实力”与“软实力”产生对比,具有文化独立的意识,而此概念的单独提出显然剑指西方文化系统,进而反思中国当代艺术近几十年来的模仿史。中国文化未完全摆脱殖民性的特质使得“软现实主义”的概念成为呼唤一种本土文化的独立意识,提倡建立自身的价值判断系统,而不以西方的价值观念为准则。

而在文本阐释之前显然要落实为具体的艺术作品,因而团体中艺术家们所擅长的架上绘画技艺有了实证其理论的用武之地,而对于“主义”诞生在先还是作品在前的讨论已然被淡化,所着重的是话语理念与艺术品质之间是否妥贴,准确钮合,接洽到位,或是进一步取得相当的合法性,从而辐射到部分层面的当代学院创作层面中来,这对于类似艺术团体的后续工作来说将会是一份更大的艺术雄心。

上一篇:动漫艺术会成为中国新经济体的主流么? 下一篇:作品越大越好卖――迈阿密博览会展现市场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