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六省区域综合发展评价研究

时间:2022-05-28 05:51:56

中部六省区域综合发展评价研究

[摘 要]本文从系统的视角观察区域综合发展,将之分为经济、社会、科技和环境等四个子系统,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区域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测算综合评价指数,通过对中部六省在全国综合评价排名的比较,找出中部六省在系统综合发展中的优势及劣势,并提出未来发展中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部六省;综合发展评价;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0017-03

1 引 言

中部六省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这其中包含了我国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粮食生产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中心。相比东部和西部,中部六省的特殊性造就了人们对其发展给予了更多的关注。2009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文件,对中部六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在规划推动下六省发展的进展如何?本文以中部六省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区域综合发展评价体系研究中部六省的发展现状,以期对它们进行系统性的比较研究。

国外对区域间发展的比较研究侧重于竞争力的测评,最早起源于国家竞争力的评价研究,逐渐发展到各类型区域的发展对比研究,评价内容也由单一影响因素评价发展至多因素影响评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多因素评价体系主要有:IMD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WEF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1]、波特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2]、SWOT评价指标方法等。国内学者的研究基于上述几个方法基础上,又形成了具有各自特点的研究体系,如刘勇(2003)、高志刚(2006)、李建平等(2008)等,各高校研究机构也纷纷对区域间评价进行了研究,如中国人民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3]。

综上,学者们一直在对区域的评价进行尝试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专门针对中部六省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立足区域的特征,尝试把一个区域作为一个系统来观察,它可由经济、环境、社会和科技等子系统组成,而每一个子系统又包括多个组成要素,各个子系统以及各个组成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再加上人在系统中所处的主导地位,使得这种非线性关系更加复杂。各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不同的区域其组成要素的发展是不均衡的,相互作用方式也是有差异的,这表明区域系统各种要素作用过程中时间和空间上的非均匀性。在此基础上,我们从系统的角度构建了一套指标体系,用来综合反映各地区的系统发展状况,进一步评价中部六省的综合发展现状。

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结合各系统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组合成五大因素:经济、人口享用资源、城乡协调发展,科技动力以及环境,并细分为39项指标,详见表1。其中,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在上述指标中,指标X10和X17是逆指标,其他指标均为正指标,为了能对上述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需要统一指标类型,即需将逆指标转换为正指标。由于对逆指标直接求其倒数就转为正指标,故本文直接对指标X10和X17求倒数便将其转换为正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2011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全国各省区2011年的统计年鉴,所用软件为SPSS 16.0。

3 综合评价

本文为了充分利用数据的内在信息,并避免客观赋权时所产生的指标混淆不清的情况,首先在经济、人口享用资源、城乡协调、科技动力和环境五个要素层中采用主成分分析进行要素内部加权,得到反映五个要素层各自的综合指标。正如前面所述,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所以对于评价一个区域系统发展而言,经济、人口享用资源、城乡协调、科技动力和环境都是影响一个系统综合发展的重要因素,故平等对待这五个指标,即对五个要素等权相加,得到评价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综合得分。

表2以经济要素为例进行主成分分析:

按照特征值大于1,方差贡献率大于80%的原则提取主成分。从表2的运算结果可以看出,前3个主成分方差累积贡献率达到82.905%,符合提取要求。因此,选取前3个主成分进行经济要素层的分析研究,分别记为Yi(i=1,2,3)。

Yi=Ti1×ZX1+Ti2×ZX2+…+Tip×ZXp (1)

式中:Yi表示第i个主成分(i=1,2,3),Tip表示第i个主成分与第p个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值之间的系数(i=1,2,3;p=1,2,3,…,10),ZXp表示第p个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值。

根据上面主成分分析中的因子载荷阵和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根来计算特征向量,即zij=aij[KF(]λj[KF)],其中zij为第j个特征向量的第i个元素;aij为因子载荷矩阵第i行第j列的元素;λj为第j个主成分对应的特征根。利用上述可得到如表3所示的经济要素层的特征向量矩阵,同时依据式(1)可以得到经济要素层三个主成分Y1,Y2,Y3。

以表2主成分分析中的方差贡献率占比为权重(分别为0.618,0.25,0.132),对上述3个主成分进行加权综合,经济要素层综合得分的计算公式为:

Y=0.618×Y11+0.25×Y12+0.132×Y13 (2)

根据式(2)可以计算出各地区在经济要素层面的综合得分,并可据此对各地区在经济要素层进行排名。同理,可以得到其他四个要素层面的综合得分。由于本文主要对中部六省的情况进行对比研究,所以没有用表格列出其他地区的综合得分及排名情况,但在各要素层面进行主成分分析时采用了全国29个地区(新疆和除外)的数据,主要是为了考察中部六省在全国的排名情况。中部六省在各要素层面的综合得分和总的综合得分及排名见表4。

4 结论与展望

根据表4可以看出中部六省区域系统失衡现象严重。从各因素看,经济要素排名最高的是河南,最低的是山西;人口享用资源要素排名最高的是山西,最低的是湖北;城乡协调排名最高的是山西,最低的是安徽;科技动力排名最高的是湖北,最低的是河南;环境排名最高的是河南,最低的是江西;综合排名最高的是山西,最低的是安徽。

依据表中的各因素排名可看出山西省和江西省在一定程度上比较类似。两省在民生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注重城乡协调发展,合理配备教育、文化、医疗等人民生活必需的资源要素。但以牺牲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并没有给两省带来理想的结果,反而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可看出,科技动力不足成为阻碍山西省和江西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安徽的经济、人口享用资源和城乡协调发展这三项得分偏低,而其他因素并无明显优势,导致其整体排名不高。究其原因在于安徽的经济发展动力不足,虽然在经济因素排名高于山西、江西两省,但其在发展过程中城乡发展两极分化严重,导致人们在民生资源分配上的不协调,从而影响了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为未来经济的发展带来阻碍。但安徽的外贸进出口总额是六省最高,应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形成贸易优势。

河南省与湖南在各项排名上都非常接近,尤其是两个省的科技动力得分都偏低,使得整体实力不足。不同的是河南的人口享用资源得分远高于湖南。河南是全国的人口第一大省,财政收入也居六省第一,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湖南在发展过程中需借鉴的地方。

湖北的经济发展是中部六省中动力较强的一个省。其科技动力排名第一,能够有效地支撑其未来经济的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状况居于全国的中等水平,城镇化率居于六省之首,但人口享用资源分配方面的得分较低,说明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缺少民生工程的建设,这是湖北经济发展未来需要重视的地方。

总体而言,中部六省的发展在全国排名还不理想,经济、城乡协调和科技几方面的评价得分整体偏低,需要在未来紧跟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步伐,提升综合实力。〖HJ*3/4〗〖HJ〗

参考文献:

[1]商春荣,黄燕.国家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演变过程与发展趋向[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6):22-27.

[2]Porter M.E..Regional Foundations of Competitiveness:Issues for Wales[R].Presentation at Wales,April 3,2002.

[3]叶琪.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国内外研究综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91-96.

上一篇:基于产业创新系统效应的广西工业分类指导发展... 下一篇:科技银行的中国化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