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遏制专家的“泡沫化”现象

时间:2022-06-18 06:52:29

如何遏制专家的“泡沫化”现象

确实,当专家到了上天入地、揽月捉鳖,无所不晓、无所不谈的时候,离“泡沫化”也就不远了。因为专家乃是“对某一门学问有专门研究的人”,或是“擅长某项技术的人”,术业有专攻,每个专家都有自己擅长的专业领域,一旦越过界,什么都谈,那就不叫“专家”而只能称之为“杂家”或者其他什么“家”了。

这是一个专家大行于媒体的时代,也是一个专家逐渐“泡沫化”的时代。这些年来,媒体上的专家已经大致走完了自身的历史循环——从书斋平步青云,又从云端跌落尘埃。这个过程符号化的表征就是专家从“专家”变成了“砖家”,受众心理的体验则是从景仰走向了戏谑。于是,部分受众开始习惯于从反面解读某著名将军的战争预言,一如有的人开始习惯于用汽油涨价预测地震一样。

专家是如何成为媒体“座上客”的呢?从历史的角度看,是由于信息爆炸引起的。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几乎所有人都从信息贫儿一夜间变成了信息富翁,每天面对着一桌桌信息的饕餮大餐不知从何下箸。于是,就需要专家来解读,来引导。正是媒体的这种现实需要引领专家走上了媒体。当然这只是直接原因,深层原因还有中国古已有之的“知识崇拜”的传统。中国向来是一个崇尚知识的国度,据说当年西方传教士进入天朝得到的第一印象就是——中国人以士为师,而古代士子津津乐道的人生理想也是做帝王师。这种传统使得中国的“士”——也就是现在的“专家”——在百姓心目中具有了某种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地位。现实需求加上传统心理,很容易让专家们走出“青灯黄卷”而置身于媒体的舞台之上。

专家的出场确实给传媒带来了一股浓厚的知识气息,专家的言谈也确实为新闻披上了一件高雅的学术外衣。一时间,在各类媒体的版面、频道和屏幕上,活跃着各式各样的专家,有的苍颜鹤发,有的皓齿明眸,有的金刚怒目,有的和颜悦色,家家抱荆山之玉,人人握灵蛇之珠,一登媒体,则身价百倍。结果是,受众得到了知识,媒体得到了收视(听)率、发行量和广告,专家得到了声名、钞票及其他东西,四面八方,各色人等,个个皆大欢喜。按理说,这么一件好事,应当长盛不衰才是,可是尽管专家们个个身怀现代文化科技之绝技,但“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的老话还是在他们身上又一次神奇地应验了,尤其是有些专家成名如放卫星,衰落如玩蹦极,令观者眼花缭乱、不胜唏嘘。

为什么专家的口碑会越来越差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专家话说得太多所致。虽然多数专家不乏真知灼见,可有些专家的话却也很让人生疑,因为他们不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社会人生古今中外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话匣子一旦拉开,便滔滔不竭,从股市到菜市,从动车到校车,从“飞毛腿”到居委会,天花乱坠,咳唾成珠,让人初则钦佩,次则怀疑,最后竟至于有些不屑了。鲁迅先生当年就对这样的专家下过断言:博识家的话多浅,专门家的话多悖。他说:“他们的悖,未必悖在讲述他们的专门,是悖在倚专家之名,来论他所专门以外的事。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名人被崇奉所诱惑,也忘记了自己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渐以为一切无不胜人,无所不谈,于是乎就悖起来了。其实,专门家除了他的专长之外,许多见识是往往不及博识家或常识者的。”他告诫大家:“我们应该分别名人之所以名,是由于那一门,而对于他的专门以外的纵谈,却加以警戒。”鲁迅先生不愧为“能以寸铁杀人者”,这些针对专家的话,放在今天真是一点也不过时。

确实,当专家到了上天入地、揽月捉鳖,无所不晓、无所不谈的时候,离“泡沫化”也就不远了。因为专家乃是“对某一门学问有专门研究的人”,或是“擅长某项技术的人”,术业有专攻,每个专家都有自己擅长的专业领域,一旦越过界,什么都谈,那就不叫“专家”而只能称之为“杂家”或者其他什么“家”了。

那么,媒体难道就不需要专家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面对自媒体时代微博等新兴媒介的众声喧哗,深度报道已经是传统媒体所能抓住的为数不多的几根稻草了,而深度报道自然少不了专家。可是,专家“泡沫化”的严酷现实,迫使媒体不得不反思这样一个问题:应当如何处理好媒体和专家的关系。

要遏制专家“泡沫化”现象,专家首先必须管住自己的嘴,遏制住什么都想说的冲动。但是,在当下浮躁的社会生活中,把如此艰巨的任务交给专家自己似乎有些强人所难。比较可行的办法还是应当从媒体这边找,比如可以通过常和专家们打交道的编辑记者主持人,把那些口若悬河的专家们拉回到他们真正“专”的话题之中,一旦发现专家有“越界”行为,就及时关闭“闸门”。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媒体人必须首先把自己变“专”,甚至于变成专家。如果媒体人对专家所谈的东西一窍不通,什么都要问,什么都敢问,是不可能履行好看“闸”人的职责的,而且依然会在有意无意之中拉“闸”放水,把专家们带过界或者“吹成泡沫”。

因此,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改变媒体人和专家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现状,打破深度报道过分依赖专家的情况是媒体的当务之急。媒体人只有逐步具备了专家的素质和水平,才能从专家的“粉丝”变为同行和诤友,才能同专家进行真正平等的对话,才能有效抑制住某些专家“越界”的冲动,把他们牢牢地限制在“专家”的本分之中,问出老百姓真正想知道的东西来。如此,则不但媒体幸甚,受众幸甚,专家们也才有可能真正远离“泡沫化”的厄运!

上一篇:浅谈新形势下春晚的改革之路 下一篇:关于地方新闻网站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