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合作探究式的语文课堂氛围

时间:2022-06-18 06:26:13

营造合作探究式的语文课堂氛围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真正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平等参与、展现自我的机会。并且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作为课程改革浪潮中的一名语文教师,就应该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中努力营造出合作探究式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一、 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探究并非真正体现出了合作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一直处在“教师讲、学生听”这样一种状态。学生除了与教师之间的这种单线联系外,缺乏与同学之间的沟通。久而久之,我们的孩子们形成了狭隘、自私的学习观和性格特点。

合作探究中的合作就是要发挥集体的力量,让学生们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共同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但我们有些教师在运用时虽然也给学生分了组,而且布置了学习任务,由于组织不当,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几种情况:一是唯我独尊。有一部分学习成绩好、能力又强的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总以为自己最行,从不肯听别人的见解。这样整个小组讨论的时间往往被他们滔滔不绝的高谈阔论给占据了。二是各不相让。在讨论的过程中,不懂得谦让和倾听别人的谈话,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他们不能对问题达成一个统一的认识,而是相互争执、各持己见、互不相让,有时会争得面红耳赤。三是谦虚自卑。有些学生自以为学习成绩平平,表达能力也无奇,往往有些自卑。而对本组内学习好、能力强的学生过于迷信,当“好”学生对问题做了“全面”的分析后,他们就连连点头称是。这样一来,组内虽然形成了统一的认识,但这只是表面上的统一,并非真正合作的结果。

(二)合作探究的结果仍然是以教师的标准答案为准

细看我们一些教师的教案,发现教案上详细地记述着一个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和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教师们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过程,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我们不应该很死板地把它用在教学中,当学生的回答与老师的标准答案不相符或者接近标准答案时,老师要不厌其烦地加以引导、启发。

虽然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理解、分析问题,不强求一致的答案,但我们的教师们仍然紧紧攥着自己的标准答案不肯松手,仍然设计好了一个又一个“圈套”等着学生往里钻。

笔者认为,老师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让学生不再受标准答案的束缚,说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因为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三)合作探究流于形式

我们的课改还存在于形式主义之中。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以下种种合作探究情况:

一是随意性。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活跃课堂气氛。于是,教师不管课堂内容需不需要讨论,只要自己觉得课堂气氛沉闷了,就随便拿来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以为这样课堂气氛就活跃了,就是合作探究了。二是泛滥性。“别人上课都分组讨论,那么我的课堂上怎么能缺少呢?”由于这种思想致使我们的语文课课课有讨论,节节有讨论,甚至一节课有几次讨论。三是问题缺乏讨论性。记得笔者第一次讲郑振铎的《猫》一文时,让学生围绕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格、家中地位、最后结局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些问题,根本就无需讨论。因为学生读了课文,在书上就能找到答案。

(四)合作探究时教师不明白自己的角色

教学实践中,常见到这样一些现象:学生们在热火朝天地讨论着、研究着问题,而我们的教师则站在讲台上东张西望,还不时地看看手表,更有甚者显示出心不在焉或焦虑万分的神情。学生合作探究时,教师也应该是一位参与者,而非旁观者。只有参与其中,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角度、思维过程,才能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否则教师就成了学生学习的局外人,又何以体现课程改革下那种平等、和谐、民主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呢?

二、营造合作探究式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一)设计好导入,创设情景,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切入口

新课伊始,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导入手法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新内容的强烈欲望。为进一步学习创造条件。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导入方法:

一是开门见山。教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学习的内容和要用的学习方法直截了当地向学生交代清楚。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运用得当会有简洁明快之感。二是承前启后。旧知是接受新知的基础,也是通向新知的渠道。如果我们能够找到旧知与新知的必然的联系,课前谈话就会更加丰富和有效。新旧联系在横向、纵向、逆向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天地,是教学广泛应用的一种导入方法。三是问以致思。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关且又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用提问、讨论、辩论或智力竞赛的方式,使学生为探求寻找答案而急于学习,从而激起其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四是轶闻趣事。选择与教学有关的轶闻趣事,可以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徜徉于新知识领域。五是电影录像。运用现代媒体技术,找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密切联系的电影或录像等的片段让学生从直观视觉感受入手,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指导学生读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是合作探究的前提

导入新课之后,我们要积极组织学生认真读书,因为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学生在读书中感知,在读书中感悟,在读书中接受情感熏陶,在读书中学会发现问题。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认为学生读书只是把课文读几遍就算了,这样的读书方法学生是不会发现问题的,即使提出一些问题也是一些无关紧要的,甚至是钻牛角尖的问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学生们由于长时间习惯于教师提出问题,一旦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他们就会感觉不适应,感觉无所适从。这时教师要加以引导,引导学生适当运用各种读书方法,从文章的结构、内容要素、写作技巧、语言等方面作详细的分析,把自己理解不清或不理解的地方记下来,作为问题提出。教师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汇总,并及时表扬那些勇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兴趣会越来越高。

(三)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类总结后,还给学生,使学生渴望合作探究

在导读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凭着他们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以及生活阅历、理解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圆满的解决,但有些问题是他们能力所不及的。这时候,他最先想到的就是老师。传统中的老师角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我们老师应该乐于并认真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但作为课改浪潮中的一名老师,我们不能急于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而是要把从学生那儿反馈过来的问题归类总结后,重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解决,具体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只要我们稍加指导,孩子们就会很快进入到合作探究这种学习之中。

(四)恰当选择各种合作探究方法

一是对学生提出的那些相对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和他的同桌商量一下,这时学生就会很自然地和同桌交流起来。二是对那些相对比较难的问题, 教师则可启发学生:和他的组员们多交流讨论一下,他们一定会给你出谋划策,通过他们的相互帮助,共同努力,一定会找到答案,攻克难关的,这时学生便很自然地进入了小组合作探究之中。三是对于共性的问题,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教师则可提出来让全体学生发表见解。

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在启发学生时语言一定要亲切,因为从你的语气里学生得到莫大的鼓舞和力量。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积极看、认真听,真实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要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取各种适当的方式给予学生心理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总之,教师要扮演好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等角色。

(作者单位:郑州市第九十四中学)

上一篇:解读小说《菊》中爱丽莎的心理变化过程 下一篇:石油美元视野下的沙特阿拉伯与全球经济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