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张仲景 “治未病” 预防医学观

时间:2022-06-18 03:27:46

浅析张仲景 “治未病” 预防医学观

摘要: “治未病”学说,是中医学独特的预防医学理论,张仲景继承和发扬了《内经》、《难经》“治未病”思想,对现代的预防医学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其“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传,病盛防危,新愈防复5个方面内容。张仲景“治未病”思想在现代健康教育和临床实践中仍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张仲景;治未病;预防;养生

中图分类号:K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158-02

目前随着环境的恶化,激烈的职场竞争带来的身心压力,起居饮食的不规律等等,人类的健康意识也在逐步增强。医学模式也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我国也提出了从“治疗疾病” 向“预防疾病” 转变的战略,这种预防思想与中医“治未病”的主导思想息息相关。“治未病”思想源于人类早期的实践经验, 其理论形成于《黄帝内经》和《难经》。张仲景在此基础上,对“治未病” 思想又有进一步的阐发,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预防医学观。

一、张仲景“治未病”预防观理论之基础:《内经》、《难经》

《内经》首次提出“治未病”概念,形成了未病先防,患病早治的思想,并且提出了内容丰富的养生防病的原则和方法。《难经》继承了《内经》的“治未病”理论,明确提出了防止疾病传变的思想和方法,使“治未病”理论更加具有临床实用价值。在《内经》中多处体现“治未病”思想,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灵枢・逆顺》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 ,刺其未成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二、张仲景“治未病”预防观的体现

张仲景将“治未病”思想贯穿于《伤寒杂病论》之始终,形成了完整而严密的体系。其“治未病”思想包括: 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传,病盛防危,新愈防复5个方面内容。

(一)未病先防

“治未病”的核心内容是重视预防,提倡养生。《伤寒论・伤寒例 》曰:“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提示人体若能内养正气,外慎风寒,与自然界四时气候相适应,就可以抵御外邪侵袭,避免疾病发生。张仲景认为养生防病包括以下内容:

1.四时调养,食饮有节

张仲景注重四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金匮要略》中提出与时令不相符之反常气候,如“未至而至”、“至而不至”、“至而不去”、“至而太过”等,导致的异常现象可以引发疾病或加速疾病的传变。若能顺应四时规律,预测变化趋势,顺势调节起居饮食,就可保持身体健康,如调摄不当,则可致“客气邪风,中人多死”。《伤寒论・伤寒例 》中提出:“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张仲景道:“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强调了饮食合理,是健身防病的关键。《禽兽虫鱼禁忌并治》篇曰: “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说明防病治病应注意季节,避开各脏之旺季,以防损伤他脏、导致脏腑失调。

2.保养正气,慎避外邪

张仲景强调在健康之时应重视养慎,即内养正气,外慎邪风。《金匮要略》中“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 。“养”即内养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慎”指慎起居,适寒温;“养”、“慎”并重,则“不令邪风干忤经络”,达到预防六淫、疠气伤人致病的目的。《金匮要略》 云:“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强调客气邪风虽为致病因素,但是否引发疾病,还在于人体正气之盛衰,适应能力之强弱。如五脏元气充实,营卫通调,能适应反常的气候变化,人体则平和无病。反之,若五脏元真之气衰弱,营卫失调,抗病能力减弱,则易遭受“客气邪风”的侵袭,导致疾病发生。增强体质,提高正气抗邪能力是未病先防的关键。

3.调摄精神,却病延年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精神调摄的重要性。《素问・上古天真论篇 》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 》中强烈批评当时的一些人“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张仲景对“唯名利是务”极不赞同,他认为无私、寡欲才能到达清静的境界,而保持思想清静,便能获得调养精神、 却病延年的目的。

(二)有病早治

张仲景对疾病的早期治疗非常重视,如《伤寒论・伤寒例》说:“凡人有疾,不时即治,隐忍冀瘥,以成痼疾。小儿女子,益以滋甚。时气不和,便当早言。寻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数日乃说,邪气入脏,则难可制。”另外, 《金匮要略》云:“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这其中张仲景示以人们若一时不慎而感受外邪,必须及早治疗,防微杜渐,以防病邪深入于内,灭病邪于萌芽之时。

(三)已病防传

已病防传是张仲景“治未病”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指出在治疗疾病时应注意照顾未病的脏腑,阻断疾病的传变途径,防其蔓延为患,促使疾病向痊愈方面转化。《金匮要略》云: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以肝病传脾为例,阐明脏腑病变的治疗规律,提出“已病防变”的原则。《伤寒论》第8条曰:“太阳病……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此为六经病证防止传变之法。

(四)病盛防危

对已盛之病,应采取积极救治措施,防其逆变,阻止病势的发展。正如《伤寒论》中所言:“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所有急危重症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若能防患于未然,在关键时刻及时救治,多可转危为安。《金匮要略》云:“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张仲景以升麻鳖甲汤治疗阴阳毒,指出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

(五)新愈防复

张仲景对新愈的调摄非常重视。《伤寒论》中提到的瘥后复证有阴阳复、劳复、更发热和食复四类,强调要重视对疾病后期的调养护理,方能巩固疗效,防止疾病复发,以收全功。指出在伤寒病后期,大邪已去,病势已减,疾病近愈,但由于气血阴阳未平复,脏腑功能未健旺,或尚有部分余邪未尽,此时若能谨慎起居、节制饮食、禁戒、调摄得当,则有助于正气的恢复,从而加速身体的完全康复。《伤寒论》说:“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此时宜少少进食,饮食适时、适量,以清淡为主,不可厚味。

三、张仲景 “治未病”预防观对后世的影响

后世医家对张仲景“治未病”的思想极为推崇,清・魏荔彤在《金匮要略方论本义》中说,张仲景这是“总揭诸病当预图于早,勿待病成方治,以贻悔也” 。徐灵胎《医学源流论》云:“病之始生浅,则易治;久而深入,则难治”,“故凡人少有不适,必当即时调治,断不可忽为小病,以致渐深;更不可勉强支持,使病更增,以贻无穷之害。”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创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概括新感温病的受邪途径是“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吴鞠通《温病条辨》以上、中、下三焦概括温病传变规律:“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极大地丰富了对疾病传变途径的认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导源于《内经》、《难经》,实完备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后世医家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发挥和发展。张仲景的预防医学观体现为,养生防病, 有病早治,已病防传,病盛防危,新愈防复,这与现代预防医学的三级预防思想相一致。张仲景“治未病”学术思想对预防医学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为研究现代预防医学启迪思路。

参考文献:

[1]聂惠民.张仲景治未病四层涵义[N].中国中医药报,2010.

[2]张明雪,张策.治未病包括哪些内容[N].中国中医药报,2007.

[3]张玉苹.张仲景治未病思想探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 (7).

[4]胡卫东.张仲景治未病思想研究 [D].浙江中医药大学,2008.

[5]冯长卓.论张仲景“治未病”学术思想特点[D].长春中医药大学,2009.

上一篇: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 下一篇:试析柳冕“文章本乎教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