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做好基层单位的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人

时间:2022-06-18 02:09:38

浅析如何做好基层单位的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人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基层单位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人在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建议基层单位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人需要带头做好包含但不限于9个方面的内容来解决相关问题。希望通过浅显的分析和阐述能给基层单位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基层单位 地质灾害 防治责任人 责任主体

[中图分类号] F40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2-202-1

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异常,持续强降雨等因素导致部分地区地质灾害多发频发,群死群伤事件时有发生。

问题一:对基层单位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人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没有把工作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有些基层单位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人的工作存在“两张皮”现象,说的和做的不一样,基层单位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人没有通过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充分保障以及自己的言行,让群众体会不到政府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视。

问题二:严重依赖国土所人员实施日常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

各级地方人民政府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主体的理念虽已为人熟知,但地方人民政府中依然认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国土资源系统的事等错误的观点。在日常的工作中,“等、靠、要”的惯性思维根深蒂固,基层单位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人缺乏普遍的参与意识,自己不深入现场靠前指挥,过多地依靠乡镇国土所人员,目标不清楚,责任不明确,人员不到位,治理措施不彻底,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需要上级部门督促的被动管理,没有真正树立起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

问题三:单纯地将“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人”认为是政府的责任,而忽视了地质灾害防治人人有责和群众在其中的参与作用。

大多数地方人民政府行没有让群众充分体会到政府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视,不与群众进行交流和互动,共同探讨如何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造成群众对地质灾害知识不了解,防治措施不清楚,更不具有防灾避险的常识和能力,政府常常唱着单边的独角戏。

针对上述问题,个人建议目前基层单位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人需要带头做好包含但不限于以下9个方面的内容:

(1)宣传到位

在每年“4.22”地球日期间集中宣传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日常利用电视讲话、专题报道、报纸广告、标语横幅、LED显示屏、散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向辖区群众宣传防治、避灾、减灾知识和国家有关地灾法律法规,宣传工作要长期坚持。

(2)排查到位

在汛期前,组织专业人员和层级负责人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彻底排查。如果有地震、长时间干旱和大面积洪灾等灾害发生后,改变了当地的地质结构和破坏了地质环境平衡状态,应及时聘请有资质的勘查单位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对辖区内所有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做到心中有数。

(3)巡查到位

在汛期期间,通过看现场、查资料、听情况等方法,开展地质灾害巡查是充分掌握地质灾害现状,掌握各地质灾害活动规律,查找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完善各项防治措施。

(4)监测到位

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以定期监测和汛期强化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对隐患点的主要活动情况进行监测,及时捕捉灾害体的特征信息,有效监测其动态变化及其发展变化趋势,以了解和掌握其演变过程,及时上报监测信息。

(5)预警到位

密切注意极端天气变化,根据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遇有险情,及时发出预警信息,对受威胁的群众提前主动避让,成功预报是取得成功减灾的前提,充分发挥预报预警系统的作用,提高地质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和防治水平。

(6)责任到位

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基层单位必须结合实际情况,任务层级分解,层层签订年度地质灾害防治目标责任书,做到“镇包村,村包组,组包点”,确保责任层层落实到位。

(7)预案到位

基层单位要在风险分析和应急能力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年度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及时向社会公布,组织应急机构、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进行演练,并不断完善应急预案。

(8)应急到位

基层单位应急能力的大小体现了当地社会对灾害的重视程度,应急处置能力是对灾害反应多方面能力的综合,是灾害应急和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灾害发生时,基层单位是减灾、救灾的核心,是抢险救灾的第一线,因此基层单位的应急处置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减灾的成功与否。

(9)保障到位

地质灾害防治责任重大,重在落实,一切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实施,都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充分保障。只有基层单位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人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开展工程治理,不断完善防治措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才能持续稳定推进。

结束语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场是重点,人员到位是关键,巡、排查是源头控制,监测预警是过程控制,预案是末端控制,基层单位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人必须深入一线指导,“抓源头、重过程、促末端”,这样才能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上一篇:近室温样品加热炉温度的模糊PID控制研究 下一篇:基于双环形旋涡相位调制的多焦点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