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中职语文阅读教学

时间:2022-06-17 11:59:50

优化中职语文阅读教学

[摘要]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语文阅读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式。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另一方面也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语文阅读;自主平等的学习;精读略读

阅读活动伴随着学生语文学习全过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称中职学校),不少学生认为语文阅读“没意思”、“看不懂”,语文阅读面狭窄、数量少、兴趣低,有学生坦言提起语文阅读就头疼。这样的现状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既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又要看到潜在的积极因素,从实际出发,切实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一、语文阅读意义深远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称《课标》)明确指出,通过语文阅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掌握多种语文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其精神世界。《课标》还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使其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由此可见,语文阅读教学并非没有意义,相反,其意义还十分深远。语文阅读影响的是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借助于各种方式,表达人类社会共同的美好的品质与情感,表达对美和理想的永恒的追求,如正直、勇敢、忠诚、互助等,如亲情、爱情、友情等。阅读文本中的情感通过阅读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帮助他们建立起自己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同时,阅读又是学生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是其心灵自我观照过程,学生通过阅读来反刍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这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二、把握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

语文阅读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之间沟通、对话和共鸣的过程。阅读的过程是学生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当学生进行阅读时,他的心灵处在十分宁静而自由的状态:他身体所有的感官都在体验、捕捉文本所描绘的一切,一缕叹息、一声狗吠,抑或是一抹天边的霞光……。伴随着阅读活动,阅读文本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通过学生的感觉、想象以及他以往的经验,转化成色彩、声音、动作,转化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呈现于他的脑海,使他如身临其境,引起他的欢乐、痛苦、喜悦、悲伤……。阅读文本还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通过阅读,他可以与遥隔千载的先人们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可以让思想自由自在地想象的世界里翱翔,可以体验无缘亲历的许许多多浪漫奇异、惊心动魄的生活。

语文阅读是长期的、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阅读文本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同时,学生对语文阅读文本的反应是多元的。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既要重视阅读文本中人文内涵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中阅读文本的价值取向,又要重视学生的反馈情绪,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三、因材施教指导学生语文阅读

1、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和习惯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爱阅读,从而积极主动进行阅读。阅读兴趣的培养需要从日常教学中一点一滴积累。一是语文教师要让阅读走入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树立阅读无处不在的意识,一篇小说、一则笑话甚至一条短信都是阅读的文本。二是帮助学生养成随时阅读的习惯,不仅在语文课堂上,专业课堂上也充满着语文阅读,使学生自觉地把阅读当作日常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让阅读伴随学习的全过程。三是利用适当时机进行阅读练习,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好读书,多读书,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

2、选择适合学生的语文阅读方法

(1)倡导自主平等的学习方式。语文阅读教学应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充分发挥师生特别是学生在阅读中的主动性。阅读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等都应以此为前提。

自主平等的学习方式强调,语文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阅读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阅读需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充分激发学生主动语文阅读的意识。

学生是语文阅读的主体,是阅读的主人,整个阅读过程应该是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阅读文本,在这种积极的自主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语文教师是语文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是包办的家长。这样的角色要求语文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语文阅读。

(2)根据阅读文本的不同性质,采取不同的语文阅读方式,略读为主精读为辅。清代学者唐彪说:“有当读之书,有当熟读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看之书;有当必备以资查考之书。”对待不同的书,语文教师应分别做出不同的阅读指导,即所谓的精读和略读。

精读是完全性语文阅读,它通过细读、反复等形式,推敲、琢磨文句,对阅读文本的思想内容、人物事件、篇章结构等做全面、精细、深入的理解,即一字一句也不能放过。略读是不完全性的语文阅读,它是提纲挈领地把握语文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重要写作技法,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关注的问题上。通过浏览、跳读等形式,舍去无关紧的部分,省略了逐字逐句逐章逐篇的语文阅读过程。

叶圣陶先生说:“精读的时候,教师给学生纤屑不遗的指导,略读的时候,教师给学生提纲挈领的指导,其目的惟在学生习惯的养成,能够自由语文阅读。”中职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不高,基础较弱,且语文课时少,如果一味强调精读,强调巨细无遗,容易使得语文阅读超出学生能力所及,导致学生厌烦阅读。因此,在指导学生语文阅读时,可以尝试以略读为主,精读为辅。

(3)适时进行扩展性语文阅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向课外相关内容链接,广泛开展课外阅读,作为课堂的延伸和补充。

3、选择适合中职生的阅读文本

学生对语文阅读失去兴趣,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阅读文本与学生生活体验严重脱节,文本内容过于拔高,学生望而生畏。学生对那些来源于生活而又略高于生活文本比较感兴趣,这类文本能引发学生的同感,产生共鸣,达到预期的阅读效果。然而,有的阅读文本内容一味强调阳春白雪,一味强调高格调,严重脱离学生生活现实,学生觉得这类文本“作得慌”,体验、共鸣更是无从谈起。对这类文本的阅读活动收效甚微,于是在阅读教学中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台上教师神采飞扬,台下学生昏昏欲睡。

语文教师在选择阅读文本时,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着眼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和视野的拓宽,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意识地引入富有时代特征和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文本,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尽可能将符合学生心智特点的语文阅读文本推荐给学生,面要广,选要精,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使学生读后能产生体验和共鸣。同时,阅读文本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阅读活动伴随着学生的一生,好的阅读习惯能使人一生受益。我们语文教师要努力推动学生积极主动进行语文阅读,练好精读、略读的基本功,使“自主语文阅读”内化为良好的生活习惯,将语文阅读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始终,从根本上改变语文阅读数量少、速度慢、效率差的现象,真正实现有效语文阅读。

作者简介:田甜,江西省商务学校,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上一篇:创新体育课堂促进学生发展 下一篇:基于“教学学术”理论的大学制度构建路径之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