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课堂中人文价值教育渗透的理论基础

时间:2022-06-17 11:30:15

浅析课堂中人文价值教育渗透的理论基础

摘要:本文结合青海人文价值教育课程开发项目,从理论维度思考研究课堂教学中人文价值教育渗透的理论基础,从关怀教育、主体性、目标兼顾等原理出发对课堂教学中人文价值教育理论基础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

关键词:人文价值教育;课堂渗透;理论基础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4.02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4-0093-03

“教育理应包含教导和学习,但也有矛盾,有教导有学习的行为或活动,也不一定就是教育。这主要是因为教育中存在价值活动。”因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注重对价值问题、学科问题等探讨,因为课堂中主要的“育人”资源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结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把培养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关照学生的生命成长,回归整个教育的原点。课堂作为学生教化和传递人文价值教育的重要渠道,应通过教材中富含的人文情感教育因素,对学生的情感世界和生活世界施加影响,增强教育的教化功能,从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一、关怀教育原理

关怀教育指的是从生命中学习,关注于从生活中转化的教育。她是对无趣的科目知识学习注入新的活力。关怀教育并非灌输可得,而是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是人内心深处直觉和神性的展现。关怀教育同时也是各器官的一个完美结合,换句话说就是思想、言语和行为的和谐,必须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完成。人文价值教育坚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品格,因此要利用每一个机会去提升学生良好的品格,关怀教育的目标是学校的每一个学生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人,并且知道如何在一个变化的和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世界里做到至善至美。学校把“道德教育”设立为一个学科,在课堂上学生往往会给出老师期望听到的答案,但是却不会把他们所学的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而关怀教育是一个整体,要尽力去做任何需要的事情,以达到身体、大脑和情感的平衡。关怀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帮助学生们相信自己,即使在面对生活中的考验时也要感到幸福,用自己的天赋和特长让自己和整个社会变得更好。

在“关怀教育”实施过程中,应该实现转变学科教师为学生人文价值教育的“引导者”与“榜样”。对于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主导者、促进者、帮助者、指导者到参与者可以使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去理解教师角色。在课堂教学渗透人文价值教育过程中,教师作为人文价值教育的承担者,其对学生人文价值教育引导责无旁贷。人文价值观念是零散的,虽然大部分都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但却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一体系需要学生在外界行为中去塑造。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人文价值理念的塑造是由外界引导,由表及里的进行激发,再由内而外的生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人文价值渗透中,教师的楷模引导作用不可忽视,楷模不仅仅是闻道有先的知识传授,也不是把自身内化的人文价值教育思想灌输给学生,应该充分发挥“引导”与“榜样”在关怀教育中的功能。

关怀教育的教师责任是:仁爱学生,并且表现出来;营造安全的环境(体能、社交、情绪方面),营造自由的环境,并且用灵活、一贯的原则和生活期望去美化它;为学校这个大集体做出贡献,知道每个孩子的名字,而且重视每一个个体;知道每一个孩子的长处与弱点,提供为此专门开设的活动;从孩子的整个生活背景中去观察他,在家庭关系中、在社会中跟学生的家庭保持联系;在集体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在细微处鼓励和培养学生的自信,挖掘和发现学生具有的人文价值,并鼓励其发展。关怀教育的老师无时不在运用一些策略来尽自己的责任,包括讲故事、听音乐、引用名言和创造性的想象。@些对保持人的意识和潜意识的平静很有效果,使得他们能够和内心进行自我沟通,以唤醒人固有的智慧和价值。一个老师通过认识学生的潜力价值和学习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巨大的转变。然而,学生通常是意识不到自己的潜力和能力的。毫无疑问,不管任何时候,只要老师在教学中意识到关怀教育的原则,就可以带给他们积极的转变。关怀教育的教师通过唤醒学生内心和思想深处良好的价值观念,帮助学生认识他们拥有的一切潜质,学生印象最深的是教师的人格,而不是所教的知识。

二、主体性原理

社会发展,民主已深入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个体社会生活的一种理念。学校课堂是一个浓缩了的微型社会,新课改理念下的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化,已将传统的课堂教师主导推人了历史的深渊,关注个体和尊重学生人格已成为学生个体探究学习的前提,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民主对话与交流,成为高效课堂的一大基础,忽视主体性,缺失民主对话与交流的课堂中的说教则会遭到学生的抵制。人文价值教育在课堂中的渗透是基于课堂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开展的,忽视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性,将很难达成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授目标,加之,学生的学习是由其个体主动构建的,其排斥外界的强行施加。学生应该且必须成为课堂的主体,缺失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就不会产生学习。

(一)课堂人文价值教育渗透基点――学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的主动建构.学习者对知识的学了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借助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获得,更需要学习者在特定的情境下主动学习。人文价值教育探索发现学习具有知识学习基本属性,所以,学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的主动建构是课堂人文价值教育的渗透基点和出发点。师生平等对话被公认为是道德教育的最优化途径,平等对话促成移情,有助于理解学生的情境与需求,可为教师提供实用的教育建议,将师生之间的移情和共融,建立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人文价值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体验学习,因而必须在师生平等对话基础上才能进行。同时人文价值教育学习又如同探索发现学习,可以培养师生的自主能力,师生通过该学习过程可以寻求到一种平等的对话,继而激发和碰撞出灵感。

(二)课堂人文价值教育核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认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个体差异性和能力的潜伏性。科尔伯格也曾指出“儿童有其个体关于价值观问题的思维方式,儿童的道德观念是其自发形成的,道德观念形成有组织的思维方式”。在课堂人文价值教育中,只有将学生的主动学习行为和思维构建起来,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对人文价值教育理念的建构。否则,学生一味地跟随老师训练,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久而久之就会变成一个机械学习和思维。在课堂人文价值教育渗透中,教师应珍视学生价值,关注学生潜能,认识学生差异性,进而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课堂教学的主体间性特征要求突显学生的主体性。任何教育活动都具有主体间性的特征,而人文价值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则更多聚焦在主体间发生的。人文价值教育过程中遵循主体间的特征,主体间的交互过程中双方不仅互相了解,且遵循共同的规则,双方互惠互利,人格平等机会均等。因此人文价值教育过程中师生、生生关系的核心是主体间的理解。马克思・范梅南指出“理解能让人了解一个具体的孩子对不同事物的感受,理解什么是充分必要的,能帮助年轻一代在道德观、审美观、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情操上转化的更加完美和自立。个体在社会视域内不断的对自己的道德认识进行整合,不断重构自己与他人、集体的社会认知经验,并φ庑┚验反复反思与自我判断,最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最终形成道德上的成熟。”因此,在课堂人文价值教育渗透中理解是非常重要的,理解包含着互动与反思,互动反思促进主体间的相互了解,是主体间的情感、意识、人格得到交流,最终形成对世界的理解。课堂中师生、生生理解与相互融合促价值教育主体在他律――自律中反复调节和促进。

三、尊重事实与灵活实践原理

尊重事实要求教师在讲授学科知识时兼顾人文价值教育目标,利用课堂中的偶境进行人文价值教育渗透,把握时机抓住教学环节中有利于学生人文价值教育理念提升的任何偶发事件,即时即兴挖掘人文价值教育渗透时机。

(一)灵活实践――人文价值教育渗透抓手。人文价值教育指导于实践,来源于实践,课堂教学中的人文价值教育渗透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需要在实践中被强化。学科知识教学是把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情境教学主要发生在课堂上,人文价值教育与学科知识教学都要求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情景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混乱的知识结构化,生硬的技能娴熟化,同时也需要教师考虑情境教学中的人文价值教育,教师创设的情境与学生原有的道德判断要形成冲突。在这样的情境教学中学生所获得的人文价值教育将使其终身难忘,因为其价值判断是固着在知识结构上的,也是在自身实践中建立起来的。

(二)灵活实践――学生人文价值教育理念助推器。推行人文价值教育的理念,最终是为了能够看到学生品性的改变,品性也是该理念最终效果的一种体现。品性是学生在人文价值教育结构指引下所产生的个人自发行为。任何行为的形成、转化都是在一定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学生接受的某些训练,也不是其个人多年对事物形成的认知。这里所谓的“学习”是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逐渐形成的。在学科中渗透人文价值理念也是基于此,基于体验式的学习这样的规律。教师们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同时对学生品性方面加以引导和激发,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达到知、情、行的整合的效果。只有将学生经验世界的学习方式激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才充满活力和动力,学生的人文理念才能有所转变。

学生活动的最终是实践,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听讲只是学习的一种方式,而要真正达到学科的实践必须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感悟,提升并通过坚持该行为来收获习惯,长期的习惯对一个人个性的形成有很大的作用,继而影响其命运。所以我们如果希望学生将来具有良好的品德和素质,先培养其良好的行为,再鼓励其进行实践,最后在实践中收获学习。

上一篇:新形势下几何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下一篇:说家风 道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