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昭觉彝族服饰纹饰分析

时间:2022-06-17 10:55:24

凉山昭觉彝族服饰纹饰分析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026—01

摘要:中华民族服饰经过几千年的不断传承、发展和创新,以及各民族服饰文化的互相融合形成了今天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生活在我国西南边陲的凉山昭觉彝族,长期居住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和二半山区,20世纪中叶前尚停留在奴隶制社会,在长达千年之久、封闭而传统的社会中,形成了古朴而独特的服饰风貌,成为彝族物质文化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凉山昭觉彝族服饰的图案、纹饰上蕴含的历史、宗教、民俗印迹等丰富文化内涵,反映了其多种崇拜和万物有灵等观念。本文从材料,内涵,造型,色彩上分析了凉山昭觉彝族服饰纹饰。

关键词:彝族服饰 纹饰

1、凉山昭觉彝族服饰纹饰的材料

凉山昭觉彝族传统衣料以自织自染的毛、麻为主,犹以毛料为上。麻料可散热、毛料可保暖,以适应高寒山区多变复杂的气候,亦经久耐用,所以凉山昭觉彝族日常生活服装中鲜少见有绸缎这样的细软面料,而多是手工自制的土布、羊毛制品。1由这些天然本色呈厚重、粗犷的面料制成的衣服,自然也拥有了质朴而博大的美。

2、凉山昭觉彝族服饰纹饰的内涵

凉山昭觉彝族服饰的纹饰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美,它常常还是符号与意义之间的一种肯定和结合,承载着凉山昭觉彝族原始宗教的诸多印迹。就服饰色彩而言不仅是色彩本身生理属性相互影响的结果,也是凉山昭觉彝族民族文化心理的典型反映,为凉山昭觉彝族审美情趣与文化特征之一。

凉山昭觉彝族的图案纹样,大多取材于大自然和劳动生活中所观察接触的各种事物的形体,如日月、波浪、鸡冠、彩虹、火镰、羊角、铁链、窗格、石阶、蟹脚等,有的为写实,有的变为写意,只留其基本特征,同时也变为抽象的几何图案。但无论何种形式,其纹义均为一样。每一种都有它自身的含义,表现了凉山昭觉彝族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植物崇拜和动物崇拜。

比如,火镰纹源于彝族对火的崇拜。火镰是凉山昭觉彝族取火的重要工具。凉山昭觉彝族世代生在海拔2000以上的高寒山区。2火是他们生活之必需,他们认识到火是他们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伴侣,因而自然对火怀着感激之情加以崇拜。但由于火的规律性人们还一时无法掌握,火一旦失去控制发起“疯”来,就会给人们造成巨大的灾难和损失,因而人们一面在使用火,一边思索着如何去尊重它,想象着该怎样去做才不会触犯它,使它发怒,给人报复,这样一来,使火一下子从一个实体的自然物,变成了似乎也象人一样是由有思想和感情来支配自己行动的“灵物”了。认为凡火所做的好事和坏事,都是火的“灵”在起作用,火具有博大的威力,甚至认为火是人类没法抗拒的。3所以理所当然地产生了对火的崇拜。

3、凉山昭觉彝族服饰纹饰的造型

从服饰纹饰的造型特征看,大体可分为拟形图案与抽象几何纹样两种风格。拟形图案让人一目了然其所描绘对象的形象特征,但不是以写实的手法,而是以概括、简练、夸张甚或稍做变形的手法表现,有些是界于自然形与几何形之间的纹样。比如说:马缨花是云南楚雄服饰上普遍出现的纹样图案,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马缨花开得火红旺盛,把彝族的九山十八岭装饰得绚丽多彩。4抽象几何纹样以点、线、面、角等几何因素将可视的自然形象进行抽象、概括、变形、形成有规则的几何纹样,再经手工织绣,成为给人以强烈审美感受的独立装饰纹样。这些纹样作为“有意味的形式”,在抽象的几何形体中包蕴着丰富的内涵,有的则几乎纯为装饰,成为与主题纹样相匹配的适合纹饰。点、线、面的完美结合,疏密的恰当搭配,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装饰特色。

从服饰纹饰造型上看,更直接地再现了彝族人民的民族风貌、生活习俗与民族信仰;或间接寓意地表达了彝族人民的思想感情与对生活的美好愿望。更体现了自然的理解和崇敬。从图案的造型工艺上看。集各种工艺手法于一体,做上精巧,和谐对称,富有韵律感,既美观大方,又经久耐用,体现了彝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审美趣味。

4、凉山昭觉彝族服饰纹饰的色彩

黑、红、黄三色是彝族历史文化的积淀,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通过日常习俗,赋予了神秘的色彩。

一是红色。彝人是一个崇拜火的民族,彝人认为人类是由火演变而成,彝族是古羌戎的后代,由于战争和迁徙,彝族聚居区往往在交通不便的高寒山区,火和红色不仅有生存神圣之意,更有温暖延续繁殖之功能。红色就是彝族的火文化。彝族至今仍把火用于狩猎、农耕和医疗,每年都要祭火神,跳火神。

二是黄色。彝经记载彝族的母系源于黄水,日月经年,和彝人的传说一样老。日月文化是彝人文化中的“道”,彩云也是彝人日月文化的元素,且以黄云为美中之美,彝族服饰艺术中,大多用黄色来表现云纹。黄色是日月文化,是共同遵守的道义,是永恒不变的伦理:黄色意味着和解,是处理人际纠纷、争端、龃龉的方法。黄色也是丰收,是生命。

三是黑色。黑色,是彝族人民崇尚、喜爱的颜色。过去凉山昭觉地区黑彝等级(奴隶主阶层)的大人、小孩衣着皆以一身全黑为至尊,表示身份的高贵和等级的森严,黑彝女子的头帕素黑无饰,上衣亦不用彩饰,做黑、蓝素花边,远视一片黑。妇女裙边喜欢镶黑布条,黑彝比白彝奴隶阶层的黑布条要宽,黑彝老妇只穿黑裙。彝人自称“纳苏”意为黑色族,把彝族文化源头金沙江称为“纳矣”,意为黑水,把祖先居住过的乌蒙山称为“罗尼本”,意为黑虎山,在传统彝族服饰中,以黑色作为底色,再饰以各种花边色布镶嵌,体现了尊贵的含义。

参考文献:

[1]张瑛著.西南彝族服饰文化历史地理[M].民族出版社, 2005

[2]邓启耀著.衣装秘语[M].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5

[3]陈立编著.刺绣艺术设计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4]董克诚插图,华梅著.服饰社会学[M].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5

[5]黄元庆等编著.服装色彩学[M].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4

[6]崔唯编著.图案造型基础[M].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4

[7]华梅著.中国服饰[M].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4

[8]杨学政,袁跃萍著.云南原始宗教[M].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4

作者简介:万桢桢,西南民族大学,平面设计。

上一篇:司法裁判的依据是客观事实还是法律事实 下一篇: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