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教师成为一个有效性的提问者

时间:2022-06-17 08:07:16

让数学教师成为一个有效性的提问者

摘 要:古人说得好: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悬念,有意创造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困惑,让学生去思考,从而在似懂非懂、似知非知的情况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针对如何提高中职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展开论述,希望能进一步提高中职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职数学 课堂问题 有效性

教师在教学到一定阶段后,对于已经讲解的内容,有必要针对教学内容提出一些相关性问题,从提出的问题来考察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掌握程度。教师的提问对于课堂教学的效果影响非常大,好的提问对教学内容的思考和扩充,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如何有效,有针对性的提问,是教师教学的一门技巧,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提问,有必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问内容要有针对性

问题的存在因人而异,具有针对性。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要针对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摸清学生,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通过自己的分析,找到问题的切入口,在课堂提出针对课堂教学内容最有效的问题。同时提出的问题可以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新颖性,让学生对教师的问题充满了兴趣和好奇,这样自然会加大对问题的投入程度。像教师在教学不等式性质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可以举一些现实生活问题来引入不等式的性质。

例如:“一个农夫要在自己的庄园种树苗,已知一平方米可以种二棵苗,并且这些树苗要用绳子圈成一个长方形,现在农夫有一根长为20米的绳子,问用这根绳子设计的长方形最多可以种多少树苗。”

这是一个跟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问题,大部分学生对于此类问题一般积极性比较高,在课堂上都会投入思考,但由于他们基础不好,他们很难将不等式的公式有效的记忆下来,如果直接进行公式运算大部分同学都不能解答。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长方形长和宽用未知量x和y来表示,然后将题目中己知条件绳子长为20米表示出来,即2x十2y=20,写出这个式子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根绳子可以圈成长方形的面积的最大值为多少,告诉他们因为面积最大种的树苗相应的也会更多。然后黑板空白处写出不等式公式xy≤,并说明这里的x+y为定值,教师讲到这里可以基本上可以点到为止,很多学生已经可以通过这个公式和前面2x + 2y = 20算出xy,实际上也就是算出了围成这个长方形的最大面积,因为一平方米种植二棵苗,实际也就是知道了这个庄园可以种植树苗的多少。

通过这个习题的引入,学生大多不会感觉到枯燥,而且在教师反复提醒和运用xy≤这个公式的时候,学生大多记忆了这个公式的形式,也学会了这个公式了运用。

二、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层次性

俄罗斯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人的认知结构可划分为3个层次:“己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3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笔者认为,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己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容易,则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中职学生虽然基础不好,但也不应该提一些过于简单的问题。但问题太难也会使学生丧失信心,无法保持持久的探索心理,使提问失去应有的价值。在调查中发现,有经验的教师提问总能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后逐渐适度提高问题的难度。这些教师常常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在知识的“增长点”处布设悬念,在学生可能形成的思想、观念等原始生长点处设置问题。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并最终使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转变为“已知区”。由易到难一步步逐渐设计和提出问题,将学生头脑中己有的知识充分的调动起来,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回忆起初中所学内容,然后领悟出老师提出问题的目的性,直至彻底弄懂教学内容。

三、结语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我们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还应注重趣味性,并且提问之后要给同学们一定的思考时间。只有做到了这些方面,我们的中职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一定会得到一个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黄慧娟. 提问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2010(25)

[2] 刘荣杰. 略谈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 宁夏教育科研. 2007(03)

[3] 郑超. 问题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考试周刊. 2011(32)

上一篇:探究式阅读教学初探 下一篇:物理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迁移